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妈妈,在孩子的生命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角色呢?这是作为妈妈的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碰巧曾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我似乎理出了点头绪。

内地女星黄小蕾携女儿与全家去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因女儿身高问题与迪士尼工作人员发生了争吵,对此,上海迪士尼官方回应,黄小蕾有可能被终身禁止入园。

我仔细回顾了当事双方对整个事件的微博陈述,结合现场目击游客的网络证实,基本对此事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视角。

我不想就这位妈妈的社会身份做任何评论,对此,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我只想从她的自然身份---妈妈,这一角度说两句。

我想问她一个问题,你带孩子去迪士尼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她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为了女儿开心高兴啊。平心而论,这位黄女士去迪士尼不是为了去吵闹的。我相信。

可是...可是....怎么一切就变成了那样?女儿哭作一团,她就忙着唇枪舌剑,甚至挥舞着利指四处抓挠(关于抓伤工作人员,黄女士并不否认),还哪有什么心情游玩?

不错,我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的初衷都美好无比的时候,为什么结局却如此的事与愿违呢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分析此事件不难发现,黄女士将这一切都归因于园方工作人员,认为他们是“故意刁难”

作为吃瓜群众,就此事而言,从迪士尼园方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可能不太会像黄女士所描述的“故意刁难”她们。

首先,大家萍水相逢,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刁难,动机何在?

其次,该项目是七个小矮人矿山车,多坐一个人,少坐一个人,对园方而言,没有任何差别,刁难的意义又何在?

如果要说园方工作人员怕担“责任”,万一出了安全事故,他们担待不起,我倒觉得逻辑上更能说得通些。

如果是这样,人家不也是为你们好吗?难不成你非要出个什么事,再追悔莫及不成?

那么,换一个角度,待黄女士冷静下来,反观自己,仔细分析自己当时情绪失控的根本原因,也许会心平气和许多。

我试着总结出下面几点。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01 旅游准备不够充分,反映在目的地的选择和心态调整上

出游,尤其是举家出游,本就是个费神费脑的活计,岂是说走就走那么轻巧?

黄女士为两三岁的孩子选择迪士尼乐园,其本身就欠考虑。

众所周知,迪士尼的项目惊险刺激,很多大人都不太敢玩儿,去了,也就是看看。何况有很多项目都有身高限制。在制定旅游目的地时,是否合适自己和家人,难道不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吗?

记得有一年,我们想带孩子(大概七八岁)报团去西藏,结果旅行团不接受,说孩子太小,会有高反,危险。我们就改去海南了,照样玩得非常开心。

举家出门旅游,相比目的地而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是吗?

如果黄女士一家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去迪士尼,那就要调整好心态,做好很多项目只能看,不能玩的准备。

不错,你们一大早(据说是五点多起床)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迪士尼,就是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玩玩,可是,天公不作美,淋了雨,孩子太小,好些项目又都不能玩,好容易有个项目你们认为孩子能玩了,用黄女士的话说“心里挺高兴终于有可以玩的项目了”,工作人员却因孩子身高问题(够还是不够,该怎么量身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让玩,这足以让黄女士情绪一下失控,无法淡定,一定要让孩子玩上,不然太“亏”了。这才是黄女士大闹迪士尼的根本原因。

因为她觉得“亏”得慌

除去经济上的花费不谈,光这起早贪黑,舟车劳顿,就已经够受的了,跑来了还这玩儿不成,那不让玩的,还淋个透湿,是够倒霉的。

可能,此时疲惫不堪的黄女士已经憋了一肚子的不痛快了。身高事件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女士只是找到了一个“倒霉情绪”的发泄口而已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做好“光看不玩”的心里准备, 说白了,就是出游前的功课没做好。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02 对旅游的意义不甚明了,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孩子旅游的得与失

对于幼儿而言,旅游重在体验而非内容

到哪里,玩到了什么,并没有大人想像的那么重要。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体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开心地东看看,西看看。

有个朋友笑谈,她儿子很好打发,只要有堆沙子,他就可以乐此不疲地玩上一天,爸妈爱干嘛干嘛,各取所需,互不搅扰。

放在成人眼里,大老远跑到三亚,就光玩沙子,这不是“傻”吗?

可见这位妈妈很“懂”孩子。亲子关系中,懂得比自以为是的爱更重要

黄女士之所以难以释怀,是以为孩子没玩到什么,“白来了”。

其实不然。

在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眼里,从出了家门的那一刻起,有那么多新奇的东西足以让她目不暇接,她就已经开始了自己认识周围世界的旅程。

对孩子而言,旅游的过程有时比目的地更有意义

到了迪士尼,那就更是眼睛忙得不亦乐乎了,哪还管得了这个项目,那个项目?其实,孩子一点都没觉得自己“亏”,全都是大人在替她觉得“亏”。

就像有个段子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如出一辙。

把成年人对世界的认知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去判断得失,导致了她的严重的“不值”感。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03最根源的问题是,黄女士对自己作为“母亲”这一身份的意义不甚明确

我注意到一段视屏,黄女士在大声指责周围的工作人员,小女儿就抱着她的腿哭作一团。

当即就有网友指出“作为妈妈,看到孩子哭成那样,难道你不应该先去安抚一下孩子吗?”

这也是我想问的。

孩子的嚎啕大哭,是看到妈妈与别人的争吵而引起的。

她认为别人围着妈妈,妈妈会不安全,加之黄女士的激愤表情和动作,这让孩子确信妈妈被“欺负”了,便油然而生强烈的恐惧感,只能用哭来表达,这是孩子的本能。

可是,此时的黄女士一心在争论输赢对错上,根本无暇顾及幼女的无助与恐慌。

从母亲的角度而言,她是失职的。

不知她想过没有,倘若孩子长大后不巧看到这段视屏,看到自己“圣斗士”般的妈妈全力投入“战斗”,全然不顾已经哭哑喉咙,茫然不知所措的自己,孩子会作何感想呢?

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安全感不就是母亲的天职和本能吗

与争论输赢对错相比,孰轻孰重,她应该分得清吧?

如果匪徒绑架了你的孩子,并威胁你放下武器,你还会与他们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吗?

例子有点夸张,其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

要先确保孩子安全,其他一切都应该先放下。

她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讨回公道,却不曾想,正是自己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少玩了什么项目,可是,妈妈不依不饶,不懂化解问题,一味只顾发泄情绪,激化矛盾,并将其毫无遮拦地摆在了孩子面前,让幼童直面在她看来如此可怕的场景,丝毫不考虑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能够消化。

恐怕,以后她连 “迪士尼” 三个字都不想听了,因为,于她而言,那是一个可怕的地方。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04 我禁不住想,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会怎么做?

首先,如果我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会据理力争,但前提条件是确认有“理”。

关键是,我会让家人把孩子带离是非现场。

孩子幼小,在心智未成熟时,最好不要让他们直面一些不愉快的现场,有可能他们难以接受冲击,看在眼里,就再也拔不出来了。

我会独自理性面对,而不是叫嚷吵闹,更不会四处抓挠。

这样,无论交涉的结果如何,都可以给孩子一个交代。

如果交涉有效,皆大欢喜自不必说。

如果交涉未果,我也会理解人家确实有规定,不可以因我而破坏,何况这还关乎自己孩子的安全。

然后,调整好情绪,面带笑容回到孩子身边,柔声告诉她,等她再长大些,我们再来。

并叮嘱她“要好好吃饭,多锻炼,长高些,那就什么项目都可以玩啦”。

听了这些,孩子一定会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其实,这也是延迟满足的最好教育机会。

看着孩子憧憬的小脸,全家人也会随之开心起来。

那么,结局将会大不一样。

妈妈,你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有句话说得好,情绪失控,只是智慧不足罢了

在《必要的丧失》中,朱迪思•维奥斯特这样写到:

懂得适时地控制和放弃的能力,是一个“够好的母亲”的自然天赋

我终于明白,一个好妈妈,她的角色不一定是保姆、营养师、玩伴、或陪读者……

她更应该是孩子生命的调色师!

一个总是把冬天变成春天的人。

她能够引领孩子去欣赏缺憾中的美,化矛盾于无形,带领着孩子在灰暗中憧憬明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