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浙江人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自己也差点成为一名医生。1977年,17岁的余华中学毕业后,当上了一名牙医。余华每天在南方小镇的街道上撑开一把油布雨伞,手握钢钳给人拔牙。

在观看了数万个张开的嘴巴后,余华觉得这样的人生百无聊赖。在不给人拔牙的时候,余华站在临街的窗前,看着隔壁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游手好闲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非常羡慕,便产生了去文化馆工作的念头。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余华

去文化馆工作有3条路,一是会唱歌,二是会画画,三是会写作。余华认为自己音乐和美术细胞都十分稀缺,唯一能够有机会进文化馆的,便是写作了。

在写作了一段时间后,1983年,余华被北京一家文学杂志社邀请去参加一次改稿会,修改他创作的一篇小说。余华从北京回来后,整个海盐县城都轰动了。接下来,余华以海盐县第一位去北京参加改稿会的名人身份,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海盐县文化馆,宣告弃医从文,过上了他所想要的生活。

想想真是有趣,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拯救国民;余华弃医从文,不过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玩的工作。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鲁迅

虽然弃医从文的目的不一样,倒也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第一流的作家。

余华与鲁迅还有一点非常相似:他们都没有获得过国内文学奖——鲁迅连国外的文学奖都没有获得过。

1984年,余华在进入海盐县文化馆的第二年,开始正儿八经地发表文学作品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余华陆续发表了代表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3部长篇小说,奠定了余华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与苏童、格非、马原、叶兆言、北村、潘军等人一起,被称为“先锋作家”。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余华

可是,文学圈没有做好接纳余华的准备。在很长的时间里,余华既不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也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以及各大文学刊物颁发的文学奖名单之中。从事写作36年来,余华错过了所有国内文学奖。

如果勉强算的话,余华在2005年获得过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可是,这个奖项是在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奖。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许三观卖血记》剧照

对于从来没有得过国内文学奖这一点,余华自己怎么看的呢?

2019年,余华曾经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篇目公布后接受访谈。余华表示:“任何一个文学奖的评选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认可,包括诺贝尔奖也一样。它肯定有评委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诸有此类的因素,这是一个原因。所以他们不把这个奖给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我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我还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万一以后反腐败反到文学奖了,起码我是干净的。”

当然,没有获得国内文学奖,并不影响余华在国外获得重量级文学奖。

1991年,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2004年3月,余华凭借这部小说荣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旨在表彰全世界在艺术或文学领域享受盛誉,或对弘扬法国和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绩和杰出贡献的法国人及非法国人,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1993年,余华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出版。《活着》获得了众多重量级文学奖,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等,还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活着》剧照

1998年,余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许三观卖血记》在2000年入选韩国《中央日报》“100部必读书”,在2004年获得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2008年,余华长篇小说《兄弟》获得了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余华错过国内所有文学奖: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给我茅盾文学奖

余华《兄弟》

不仅如此,1992年,余华还获得了庄重文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由爱国华人企业家庄重文先生倡议出资设立,旨在奖励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成绩优异的青年作家。贾平凹、王安忆、舒婷、史铁生、苏童、铁凝、梁晓声、毕淑敏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这个奖项的得主。

更让余华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自己没有获得国内的文学奖,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其中不少是90后。他的代表作《活着》一直都是畅销图书,迄今为止销售已累计突破1000万册。这是许多作家终生都达不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