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四——迷信讖緯

上期講到公孫度在外交上動作連連,與扶余和親,對高句麗和烏桓強勢出擊,儼然成了東北小霸主。本期繼續往下講。

初平元年(190),袁紹為首的討董聯軍與董卓的涼州軍團劍拔弩張,中原各路諸侯開始公然不聽朝廷號令。公孫度便對手下親信說道:“漢朝即將滅亡,我應當與諸位共圖王霸之業了。”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漢末眾諸侯雖然皆擁兵自重稱雄一方,但漢朝四百年綿延下來人們觀念根深蒂固,再怎樣的個人野心通常也只會講匡扶漢室云云,而絕不敢公開宣稱自己要稱王稱帝。公開脫離漢朝單幹的下場,看看袁術就知道了。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袁術稱帝除了對自身實力的盲目自信外,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迷信讖緯學說,袁術對著名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就是指他自己深信不疑。而本篇文章的主角公孫度在這點上跟袁術很有共同點。

當時有一條讖語叫做“孫登當為天子”,公孫度就認為說的是他自己。因為公孫度姓公孫,這就佔了個孫字,表字升濟,又能與登字相呼應,所謂“孫登”就是“公孫升濟”,預示他公孫度就要當天子了。也不知道後來孫權給大兒子取名有沒有受到這條讖緯之語的影響,諷刺的是恰恰孫權最喜歡的這個大兒子孫登雖然被立為太子,卻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沒能登上帝位。

不用說,所謂讖緯就是迷信,用似是而非的文字來迷惑人,反正怎麼解釋都說得通。既然公孫度信這個,自然有人投其所好,為公孫度的稱王野心造勢。

怎麼造勢呢?既然讖緯有了,按照封建帝王慣例,下一步就該出現祥瑞了。很快當地就有傳言,稱襄平延裡的神社出現一塊長約一丈多的大石頭,下面有三塊小石頭好像它的腳一樣。有人就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就跟漢宣帝皇冠上的寶石一樣,而且發現石頭的地方叫延裡,太守您的父親叫公孫延,這可是大大的祥瑞啊!神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場所,這說明您應當擁有土地,三塊小石頭則說明您應當得到三公的輔佐啊!”

好傢伙,這一套牽強附會的馬屁拍下去,別人可能覺得噁心,但公孫度很受用,特別開心,對自己即將裂土稱王的事更加深信不疑。

有人阿諛奉承,自然也有人堅決反對。原河內太守李敏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曾經做過太守所以在遼東很有名氣,公孫度想招攬李敏為自己做事。李敏非常不願意,又怕拒絕後遭到迫害,於是帶著家屬偷偷坐船走海路逃跑了,不知所蹤。公孫度大怒不已,李敏抓不著,就把李敏亡父的棺槨從墳裡挖出來,開棺焚屍,並誅殺其宗族。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五——厚待名士

從公孫度對待李敏的殘暴行徑來看,他可絕對跟仁德二字沾不上邊。不過要想在偏僻苦寒的遼東站穩腳跟,心慈手軟者也是萬萬行不通的,這裡的主要對手是高句麗、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誰拳頭大才是硬道理。不遠處的劉虞跟公孫瓚這對冤家就是例子,劉虞官位更大,威望更高,也更得民心,結果幽州還是落入公孫瓚手中,劉虞自己也命喪公孫瓚之手。亂世,正是強人的舞臺,百姓則如同大江上的浮萍,只能隨波逐流。

遼東苦寒邊地人口稀少,公孫度哪來的底氣去跟各路少數民族作戰,並且稱雄一方?原因就在於中原的連年混戰。

從黃巾之亂開始,戰火嚴重摧殘了中原各地,到十幾年後官渡之戰袁紹戰敗,曹操逐漸攻略河北各州郡,又有大批袁家支持者不斷北逃。就跟荊州、江東、漢中等地區一樣,遼東也在這期間不斷接收大批難民,人口數量的增長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與兵源,支撐起公孫度的野心。

難民數量很多,當中不乏中原名士來投。這當中有三個人名氣尤其大,便是王烈、管寧與邴原。公孫度與其他諸侯一樣,對於招攬名士也是非常歡迎,畢竟這對於自己的名聲有好處,可以不斷吸引中原人士來投奔。

《三國志·管寧傳》載: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於遼東。度虛館以候之。

公孫度對這三位名士熱烈歡迎,安排好館舍讓他們住下。王烈、管寧、邴原三人可能只有管寧因為與華歆割席絕交的典故而稍被大家熟悉,其他兩個名字更加陌生。實際管寧、邴原在《三國志》中都有單獨傳記,王烈也在裴松之注裡有大量史料記載。這三位都是漢末的頂級名士。既然是頂級名士,自然都相當有個性,而公孫度恰好是個最容不下別人個性的傢伙,矛盾必然會出現。

首先是名氣最大的王烈,此人被舉孝廉後時任三公全都爭著徵辟王烈,但隨即董卓把持朝政,於是王烈拒絕了所有徵闢,反而跑到遼東。公孫度也非常重視王烈,任命其為長史,相當於幕僚長或副手的地位。

因為公孫度心狠手辣的行事風格,加上大批士人投奔後,許多人勾結朋黨互相攻訐,被謠言陷害的人為數不少。而王烈因為處事公正,始終受到公孫度信任,當地百姓也非常擁戴王烈,遼東內政在王烈的治理下欣欣向榮。

後來曹操在官渡之戰獲勝,便以朝廷名義徵辟王烈。王烈確實也有想法回到中原,於是就辭去了長史職務。公孫度不幹了,他拒絕放走王烈,史書稱王烈“辭公孫度長史,商賈自穢。”古代以商人身份為低賤,所以王烈辭官經商的行為被稱為“自穢”,自我貶低身份,以此表達心中不滿。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七十八歲的王烈客死遼東,沒能回中原。

公孫度除了不讓王烈回中原,也並未過多幹涉王烈的生活。這主要是因為王烈對公孫度有功,而且王烈深得民心,公孫度並不敢輕舉妄動。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管寧

第二個名士邴原,同樣很有影響力,來到遼東一年後,他在北海郡的宗族、同鄉慕名投奔的竟多達幾百家。以一人之力吸引到如此多人來到遼東,自然讓公孫度相當高興。而且邴原好像對當官興趣不大,而是熱衷於當老師,他的館舍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求學,誦讀經書的聲音絡繹不絕。

邴原的同鄉劉政卻不像邴原這樣安分,他對政治比較熱心,結果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公孫度,公孫度一生氣自然又要殺人,結果劉政就逃到邴原家裡躲藏,而他的家屬則都被公孫度派人抓捕起來。邴原作為劉政同鄉遲早會被公孫度搜查,不能長久躲下去,於是邴原找到以俠義聞名的太史慈,拜託太史慈護送劉政回老家。

在太史慈篇筆者講過這件事,太史慈因避罪而逃到遼東,這時天下大亂也沒人追查太史慈從前的罪狀了,於是太史慈打算回家。太史慈是東萊人,劉政、邴原是北海人,大家都是青州出身也算半個老鄉,於是太史慈就順路幫助劉政躲避公孫的的追捕,成功逃回中原。然後邴原又找機會對公孫度好言相勸,成功說服公孫度把劉政的家屬給放了。

因為邴原跟公孫度保持距離又不熱心政治,所以公孫度對他印象始終很好。當曹操徵辟邴原的消息傳到遼東,公孫度並沒有阻攔,邴原官至五官將長史,也就是曹丕的長史,只是去世得早,沒趕上曹丕繼位。

第三個名士管寧,這是位真正的隱士,如果說邴原只是不熱心政治,但並不拒絕真正的好機會,管寧則是打心底裡厭惡政治,誰來也白扯。

《傅子》載:寧往見度,語唯經典,不及世事。還乃因山為廬,鑿壞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非學者無見也。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管寧自己找個深山鑿洞住,就這樣還能吸引許多渡海來投奔的人,逐漸在管寧的山洞周圍形成了村落。管寧就在村子裡給大家講詩、書,傳授知識,並且謝絕公孫度的徵辟,外來的人除了學者一概不見。

這是真正志向高潔的隱士,公孫度都不由得敬佩起來,放心地讓管寧居住,並教化周邊的百姓。

管寧這種特立獨行的名士,曹操自然也不會放過,更何況華歆對管寧的才能非常瞭解。曹操同樣徵辟了管寧,但當時公孫度已死,其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對內封鎖了曹操徵辟管寧的消息。這很有意思,公孫康居然不敢告訴管寧,可見管寧在公孫康心目中很有威嚴,假設管寧要回中原,公孫康連阻攔都不敢。

如果公孫度還活著是否會告訴管寧這個消息,我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管寧即便回中原也不會為曹操效力。後來管寧確實回到家鄉,經歷了曹丕、曹叡、曹芳三代皇帝的多次徵召,包括昔日好友華歆力薦,許以三公之位,管寧全都不為所動,終生未出仕。

從公孫度對待王烈、邴原、管寧三位個性強烈而命運迥異的大名士的方式來看,也並未見得公孫度真有多麼殘暴。就算這三人出於各種原因不願為自己效力,公孫度也沒有采取極端手段,可見公孫度是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他的政治頭腦也絕不簡單。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六——遼東之王

公孫度有稱王野心,但他也懂得循序漸進,步子邁得太大就容易重蹈袁術覆轍。他先將遼東郡一分為三,另置遼西、中遼兩郡,自行任命太守。設置新郡這事很多諸侯也幹過,比如孫策。眼看朝廷也不能把自己如何,於是公孫度更進一步,派兵渡海攻佔青州東萊郡,設置營州刺史。既然設置刺史,那他自己官職也得提升,於是自封平州牧,遼東侯,還追封父親公孫延為建義侯。

漢朝可從來沒有什麼平州、營州。單說營州在上古好歹有過這個地名,可平州算什麼,平誰?跟漢朝平起平坐?顯然這是公孫度更進一步試探朝廷底線。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籍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這就不必翻譯了,一整套帝王建號的儀式下來,公孫度事實上成為遼東之王,只是仍然沒有公開稱王。至於原因也很明顯,人心仍然向漢,尤其大批中原來投奔的人,他們可以支持公孫度割據遼東,但絕不支持公孫度分裂漢朝。

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征鄴城空虛,公孫度便問諸將:“我打算率領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取鄴城,還有誰能抵擋得住?”諸將都表示贊成。公孫度又問原樂浪太守涼茂,涼茂卻說:“當初海內大亂,社稷危急,將軍你坐擁十萬之眾卻坐觀成敗,身為大漢臣子,你做的對嗎?幸虧曹公率領義兵剿除逆賊,安撫百姓,如今中原剛剛安定下來,所以曹公才沒有向你問罪!可將軍你居然要主動進攻曹公,這是自取滅亡之道,考慮清楚吧!”

這番話讓在場眾將大為震動,公孫度也良久默不作聲。最後公孫度還是冷靜了下來,說道:“涼君說得對啊。”這件事其實存在爭議,裴松之注指出曹操遠征與這場對話時間對不上,所以很可能是其子公孫康與涼茂的對話。

曹操沒有攻打遼東,一來因為遼東太過偏僻,天下割據者仍然不少,曹操實在分身乏術;二來公孫度也沒有對曹操形成實質性威脅,僅有的一次妄想在遭到兜頭冷水後也打消了。後來曹操想安撫公孫度,上表拜其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嘴上說:“我乃遼東之王,去他的永寧鄉侯!”但還是接受了曹操送去的印綬,只是封藏在倉庫裡,並不使用。

也就是說,公孫度對外還是接受了曹操封的官爵,只是對內羞於使用,說明他相當務實,並不一味追求虛名。

建安九年(204),公孫度去世,其長子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次子公孫恭承襲永寧鄉侯爵位。第二年曹操擊敗袁譚進佔青州,派張遼等人趕跑了公孫家族在青州的勢力,所謂的營州也不復存在。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下)——遼東之王


作為遼東公孫氏政權的開創者,公孫度有著很強的能力,憑藉一郡之地在與眾多少數民族的周旋中佔據強勢地位,妥善安置大批中原難民發展當地經濟,又能對個性強烈的名士最大限度的包容,甚至還對渤海對面的青州沿海地區建立起統治,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跨海割據政權。

能夠做到這些事情,足以證明公孫度並非等閒之輩,他的稱王野心到最後雖然沒有正式實施,其實也已經沒有區別,只差一個國號而已。所以我們習慣上把漢末三國的遼東割據稱作公孫氏政權,也是事實上認可了公孫家族的實際地位。

公孫度到這裡就講完了,其實遼東政權還有不少東西可以講,留到以後吧。下一位漢末群雄又該講到誰了呢?我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