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1853地球萬國全圖

1492年,剛剛完成收復失地運動的西班牙王國,贊助了熱那亞探險家哥倫布的航海探險計劃,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與其丈夫斐迪南可能沒有想到,他們贊助的這場探險,牽動了整個世界。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

四年前,葡萄牙的迪亞士發現今日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對哥倫布來說,地球是圓的,既然往東可以抵達印度與中國,往西也一定可以,只要繼續探險下去,就可以抵達印度。對當時的人來說,哥倫布向西航行的策略相當大膽,還可以讓西班牙避開與葡萄牙的競爭,對於西班牙王室來說,可說是一個還不錯的投資。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好望角

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哥倫布以為自己抵達了印度或是日本,實際上他抵達的是今日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這些島嶼後來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渾然不知自己正站在一塊歐洲人未曾知曉的大陸上,也還沒意識到自己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北美洲自然地理

當時的中美洲由阿茲特克帝國主宰天下。公元1492年阿茲特克帝國經過歷代君王艱苦的經營與征服,正處於一個鼎盛的時期。即將繼位的王子,蒙特蘇馬二世這時正是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絲毫不知王國之外有一群白皮膚的異邦人,虎視眈眈的看著他們,最終毀滅他與他們的帝國與文化。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

1521 年,世界歷史的交匯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西班牙帝國

公元1519 年二月,西班牙征服者科爾蒂斯踏上阿茲特克帝國的領土,在首都的蒙特蘇馬二世從地方的官員得到消息,一群留著鬍鬚的白人從海上的大房子中走出。這些白人騎在一種巨型的狗上,全身包覆在閃閃發亮的石頭裡。蒙特蘇馬二世大概沒想到,這些人正是之後滅亡自己國家的人,兩年後的1521年,阿茲特克帝國滅亡。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西班牙無敵艦隊

科爾蒂斯登上美洲的同年的八月,獲得西班牙國王資助的麥哲倫,展開了他的環球探險。他從西班牙出發,橫越大西洋抵達巴西,再往南航行,穿過合恩角,就這樣進入太平洋。橫越太平洋後,麥哲倫不幸的在菲律賓宿霧與原住民衝突中身亡,這一年,也正好是1521年。

隔年九月,麥哲倫船隊剩下的水手回到西班牙,完成人類第一次的環球航行。此後,荷蘭製圖家奧特柳斯出版了歷史上第一本世界地圖冊《地球大觀》。在歐洲人的眼界裡,世界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特斯科科湖

從美洲大陸橫越太平洋後,才是哥倫布嚮往的東方。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在中國是明朝弘治五年。這年正是明孝宗在位的第五個年頭,他一連串積極的作為,讓後代史家稱為“弘治中興”。如同,哥倫布一樣,他無法感受到世界正站在轉折的浪頭上。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中美洲巴哈馬3D渲染地圖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巴哈馬衛星圖

1521年,正德十五年一月,來自遙遠番邦的葡萄牙人進京。葡萄牙人覲見皇帝,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穩定的通商管道。不過,對於當時的明武宗來說,這件事情似乎沒有這麼重要。這時的武宗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走下坡。當年四月,明武宗駕崩,皇太后下詔禁止葡萄牙人進貢。

經過人類數十年來的探險,原本世界上分散的地區逐漸交會在一起。1521 年,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葡萄牙人覲見明武宗、麥哲倫橫越太平洋,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區域,無可避免的在我們想不到的地方交會。

耶穌會傳教士的“新玩意”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西印度群島和中美洲地形圖

天主教會為了對抗宗教改革者的挑戰,1534年,西班牙人創立了耶穌會。傳教的熱情搭上了地理大發現的順風車,使歐洲傳教士到達了遙遠的中國,在異教的土地上傳播天主教。公元1583年,鼎鼎大名的利瑪竇自印度抵達澳門,再轉赴廣東的肇慶傳教。他在肇慶結識了知府王泮,和王泮分享他從歐洲帶來的百年航海探險的成果:一張世界地圖。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坤輿萬國全圖:中美洲、加勒比海

原來在大海的彼端,還有一塊叫做“亞墨利加”的地方,許許多多沒有聽過的奇異地名映入王泮的眼簾,世界遠遠超過他的想象。

後來,這張世界地圖經過幾次重製,或許也參考了奧特柳斯《地球大觀》,在1602年印製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坤輿萬國全圖》局部

地圖中的中美洲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中美洲海拔

從《坤輿萬國全圖》裡,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美洲地名被翻譯成中文,地圖裡相當清楚的標示了整個殖民地的區域、政制。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1562-2002美洲地圖比較

今日我們熟悉的中南美洲地名,也被放上漢字與假名。例如宇革堂就是尤卡坦、哇的麻剌就是危地馬拉、酆度蠟就是洪都拉斯、墨是可就是墨西哥。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地圖上的信息可以說是傳教士世界觀的圖像化。在有限的空間中,能寫在上面的字句,都是時人認為的重要信息。但有一個特例,在中美洲的地圖上,特別標出墨西哥“地產各色鳥人輯以為畫山水”。

《職方外紀》的中美洲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職方外記全圖

有了地圖還不夠,中國的知識份子也想知道地名背後的歷史、故事、風土,於是傳教士根據當時歐洲的資料,編寫地理書。公元1623年(明天啟三年)出版的《職方外紀》就是早期中國人理解世界最重要的一本書。透過《職方外紀》,中國讀者瞭解了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歐航海探險的發展與成果。

在《職方外紀》裡,傳教士也介紹哥倫布當年的偉大探險

故事開頭是這樣的:

百年前,西國有一大臣名閣龍者。素深於格物窮理之學,又生平講習行海之法,居常自念天主化生天地……

沒錯!裡面的名字“閣龍”,就是路人皆知的哥倫布。 《職方外紀》接著還寫到閣龍得到國王的資助,帶領著船員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路既危險,復生疾病,從人鹹怨欲還”。這段記載跟哥倫布探險故事沒有太大的差距,無止境的航行,使得船員恐懼起來,大家吵著跟閣龍說:“我要回家!”不過,閣龍“志意堅決,只促令前行”。果然,“忽一日舶上望樓中人大聲言:有地矣”。

除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外,明朝中國人透過《職方外紀》可以得知哪些阿茲特克的情況呢?

透過傳教士的介紹,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位於湖上的一個小島。根據估計,全盛時期恐怕周圍有二十萬人口,為了供應居民食物、擴展城市建築空間,因此阿茲特克人在湖上使用木樁造陸圩田,稱為水上浮田。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城

《職方外紀》轉譯了這個情形,稱“今所建都城,週四十八里,不在地面,直從大湖中創起堅木為樁,密植湖中。上加板以承城郭宮室。”這可能就是在指特諾奇蒂特蘭圍湖造田的事情。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此外,《職方外紀》也講到物產,阿茲特克的鳥羽工藝不斷地出現在各式歷史文獻中。但是,阿茲特克人並不是像《職方外紀》中提到的沒有文字,只是他們的文字相較於瑪雅非常粗糙,僅能記載地名、人名、曆法,無法寫成長篇銘文。

《職方外紀》之後的兩百年,晚清魏源的《海國圖志》裡,對這些西班牙征服的古文明描述,就已有不同的描述,像是“有廢城極大,雲是千餘年前古蹟,不知何代何名也”,甚至說“律例規矩與中國微似”、“原系日本國難民留此之苗裔,今難詳考”,將美洲原住民的來歷,跟亞洲扯上關聯。無獨有偶,民國初年曾經卷起一場論戰,討論《梁書・扶桑傳》中的扶桑國不是日本,而是墨西哥。

明朝地圖和地理書:記錄歐洲與中美洲的“愛恨情仇”

阿茲特克創世神話

就算是今日,中南美洲對於亞洲來說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但是,在十六世紀太平洋兩岸白銀貿易興盛的時代,美洲對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是這麼遙遠的地方。根據資料,在十七世紀初的秘魯利馬,就有三十名中國人居住在這個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中樞。

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交流逐漸加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大。這是一個世界交匯的時代,這些交匯,有些是商品的交流、人員的流動,有些是地圖、地理書等傳播。經過歷史的發展、局勢的改變,這些交匯可能轉為暗流,在某些時候冒出來,等待追尋這些歷史的人去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