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成“中國智造”轉型升級強勁引擎

如何在百年未有的機遇密集期找到自己的路徑,探索新時代新經濟的運行規律,探索中國企業崛起走向世界的規律?資本市場的路徑探索不可或缺。

資本市場大規模的併購重組有利於集中優質資產,實現資源要素合理配置,更能對國家的產業結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境併購作為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則推動本土企業的全球擴張,促進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的危機中,對於率先控制疫情全面復工復產、啟動經濟穩增長的中國來說,也是吸引外資做大資本市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機遇,不僅關係到對實體經濟的輸血盤活,更關係到爭奪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

□記者 吳黎華 北京報道

一場場聲勢浩大的企業整合大潮正在中國經濟這片大海中洪波湧起。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場所,資本市場成為這場整合大潮的強勁引擎。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於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中國智造”正在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不斷成長壯大。在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資本市場無疑將成為高質量的整合路徑之一,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大概率將迎來新一輪併購重組潮。

科創板推動高技術企業快速成長

2019年7月22日,承載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期待的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來自上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交所科創板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98家,總市值達到1.32萬億元,流通市值為2064.88億元,平均市盈率則為89.78倍。開板運行以來,試點註冊制的科創板極大地促進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來自興業證券的數據顯示,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中,信息技術行業和醫療保健行業市值佔比分別為56.4%、21.4%,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佔應收比重平均數高達11.1%。

2020年3月2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下稱《指引》),提出了科創屬性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上交所隨後發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指引》和《暫行規定》對科創企業的科創屬性要求提出了更明確的量化界定指標:3項常規指標包括“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側重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果產出及其對企業經營的實際影響,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產出及科技含量;5項“例外條款”則包括國際領先、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進口替代、發明專利50項等。

來自申萬宏源證券的研究顯示,截至4月8日,94家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主要分佈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領域,佔比達七成。已上市企業整體科創屬性較強,約80%的企業上市前3期財務指標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有83%的企業至少滿足其中一項例外情形,其中滿足“實現關鍵零部件等進口替代”指標的家數相對更多,說明科創板企業在國產替代方面具有領先性,將推動中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4月20日,滬硅產業正式登陸科創板。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硅片製造企業之一,滬硅產業主要從事半導體硅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大陸率先實現300mm半導體硅片規模化銷售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國產大硅片領軍者將釋放巨大產業效益。

併購重組支持企業做強做大

資本市場不僅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平臺,對於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優化重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3月20日,證監會集中“打包”修改證券期貨規章、規範性文件,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下稱重組新規)、《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和相關配套規則進行了修改,進一步提升監管的效率與水平,促進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統計數據顯示,從董事會預案日期來算,截至4月20日,年內42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480份併購重組計劃,其中5份涉及重組上市。中信證券則指出,在重組新規、再融資新規的推動下,2020年A股大概率迎來新一輪併購重組潮。在註冊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產業性併購將成為主流。

4月1日,中國船舶發佈了關於資產重組事件進度的公告,中國船舶定增收購江南造船100%股權、外高橋造船36.2717%股權及中船澄西21.4598%股權等五家公司股權的資產重組事件已經完成。今年1月10日,中國船舶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獲無條件通過,涉及交易總價值約374億元。在“南北船”實施聯合重組的背景下,中國船舶擬將中船集團旗下核心軍民船業務注入上市公司的重組計劃獲得併購重組委的無條件通過,意味著“南北船”合併又取得重大進展。

“南北船”的併購重組,只是近年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優化產業佈局的一個例子。來自深交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深市併購重組交易全年共計完成1628單,交易金額累計達1.08萬億元,分別佔全市場的55.47%和54.00%。基於產業邏輯的上市公司收購成為主流,產業整合型重組成為“主旋律”,數量和金額佔比均超過六成,併購重組產業和實體特徵更加鮮明。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37家次,交易金額達到2870.2億元,併購重組積極作用不斷顯現,出現招商局集團物業管理資產平臺化整合、中信集團特鋼資產證券化、居然之家通過重組上市參與國企混改等一批示範性案例,推動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資本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

事實上,資本市場對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指出,要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委近期召開的第二十五次會議則指出,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實際上,中央對於資本市場的這一表述,同近年來多次強調指出資本市場重要性一脈相承。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率先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十九屆四中全會則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從近期高層一系列重要表態來看,表明資本市場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需要加速資本市場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充分發揮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支撐作用。

一大批實體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提質增效;資本市場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製造業佔比顯著提升,有力地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出清式重組數量逐年遞增,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盤活存量的重要渠道……在資本市場的強力推動下,中國企業更大規模的整合正蓄勢以待,資本市場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再騰飛的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