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導語

古典文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部隊對歷朝歷代文學、政治、天文地理的記錄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保證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持續流傳而不至於斷絕。而且文獻的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前後時代的文化的延續,就像今天習慣於閱讀白話文的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會感到吃力、晦澀一樣。當唐朝的人去閱讀漢代的文學典籍例如史記的時候同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對前代的文章進行解釋、註釋等。而且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古典文獻的載體大多是紙質書籍,但是作為文獻的載體實則有過眾多的變遷,因為紙張沒發明之前,古人所採用的記錄用品可謂多種多樣,例如獸骨、竹簡等,這些記錄品各有優缺點,而且不易書寫,極大的影響了當時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學的傳播。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古典文獻

而且文獻的發展以及應用一直都是由文人來攥寫的,文獻越往後期發展則越成熟,越來越標準化,但是也就造成了後面的編纂文獻的人不得不按照前人已有的格式來進行攥寫,但是有的人卻覺得這樣過於形式單一,過於單調,反而不願意採用相同的格式。因此就有著眾多的大學者開始想辦法自創一種文獻編纂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因此在文獻的編纂中就出現了眾多不同的文獻類型。

從甲骨文到紙質文獻的演變

甲骨文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古典文獻以及較為成熟的系統文字,迄今為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以及其上面所刻寫的文字多達四千五百個,但是真正可以被解讀的甲骨文字卻不到一半,由此可見甲骨文的考證之艱難。但是通過已經解讀出的文字依舊可以推算出甲骨文上面主要記載的是殷商時期的統治者進行占卜的相關事宜,一大部分是卜辭,有一部分也記載了當時的一些事件,對於研究商代的歷史文化有著巨大的意義。之所以稱其為甲骨文主要是由於這些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之上,主要是龜的腹板以及牛羊的肩胛骨等,這是我國最早的文獻載體,而且甲骨相對之後的竹簡等便於保存不易腐爛,但是卻不容易獲得,數量有限。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甲骨文十二生肖

而在甲骨文之後主要是將文學刻寫於金石之上的,金,主要是指當時的青銅器皿,而且上面刻寫的也大多是有關祭祀的事件,但是更為詳盡,內容豐富;石,則是主要指雕刻於石頭上的文字,例如秦刻石鼓文、曹魏時期的"三體石經"等皆是石刻文字,但是金石文字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難以刻寫尤其是青銅器皿之上的文字,極為耗費人力,而石刻文字又極易磨損,而且重量太大,難以挪動,在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風吹日曬中,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樣子。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青銅器皿

在先秦以及漢代的時候最為常見的書寫物品乃是竹簡以及帛書,但是其中縑帛作為書寫材料極為不便,而且價格昂貴,不易保存,哪怕其質地柔軟、易於裁剪和書寫,仍然只是限於上層社會採用,。相反質地堅硬的竹簡卻得到了當時文人士子的青睞,雖然竹簡較為難寫,但是卻極易獲得,在經過殺青之後,不僅便於書寫而且易於保存。但是卻重量較大,例如當初司馬遷在完成《史記》的創作之後,漢武帝決定閱讀的時候,光是牛車就動用了數十輛才將全部的《史記》的簡牘拉到皇宮之中。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竹簡

而在兩漢時期便已經有著紙的出現,但是限於技術以及製作方法,紙的價格昂貴,並沒有大規模的生產以及應用。直到東漢時期的蔡倫在原有的製作紙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採用破布等材料結合全新的造紙技藝進行造紙才是其成本大大下降,而且紙的產量也上來了。因此自東漢末年魏晉時期紙張開始大規模普及以及流行,紙張逐漸取代了其他的文獻載體成為了主導。而且自宋代伴隨著印刷術的出現,紙質書籍得以大規模印刷並且流行,這也就促進了文學的下移,而至此之後紙質文獻成為了文獻的主要載體。可以說造紙術不僅僅是文獻載體的一次革命,同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一次重要的革命。

文獻載體研究引發的學說

文獻載體的變化不僅僅促進了文獻的發展,而且也因為文獻載體而誕生了眾多全新的學科對其進行研究,其中研究最主要的兩個文獻載體便是甲骨文以及金石學的研究。清朝時期的王懿榮在1899年因為生病偶然發現了被當作藥材的甲骨文,在其發現並且倡導之後不久便引發了當時學界研究甲骨文的浪潮,眾多學者紛紛投身於其中

,劉鶚是當時繼王懿榮之後較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其《鐵雲藏龜》,是第一部有關甲骨文解釋的著作,堪稱甲骨文的辭典。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王懿榮

而在之後包括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研究甲骨文較為著名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王國維是公認的國學大師,其在眾多領域均有著較高的成就。這四人在當時研究甲骨文有著較高的成就,羅振玉的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筆名鼎堂,併成為甲骨四堂。王國維、郭沫若等他們在研究甲骨文的時候從其中的眾多卜辭之中來分析殷商時期的其他政治制度、文化特徵等,取得非常高的成就。王國維。他們的研究為之後的學者研究甲骨文提供了眾多的範例以及相對於的一些研究方法。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甲骨文

另外一個興起較早的有關於文獻載體研究的是對於金石文字的研究,被後人稱之為金石學,早在宋代便形成了較為獨立系統的學說。而且在之後更是不斷地發展歷朝歷代均有較為傑出的金石學家,在宋代較為出名的有的歐陽修編纂的《集古錄》、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研究編纂的《金石錄》等,影響非常大。而到了近代時研究金石有著較大的成就的是羅振玉,他不僅僅研究甲骨文大有所成,而且也在金石學方面成就極高,著有《三代吉金文存》等金石學著作。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歐陽修編纂的《集古錄》

這些因為文獻載體而形成的專門研究文獻載體的學說流派,足以使我們見識到中國古代時期文獻的重要性。在古代真正具有文化的延續以及繼承作用的不是那些大詩人、大詞人,或許他們可以斗酒詩百篇,道盡天下興亡,但是卻遠遠不能被稱之為大學者。而這些在文獻學方面有著突出貢獻的人,才當之無愧大學者的稱呼,他們將前代的文學典籍竭盡所能的進行梳理,使得其不會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其功績利在千秋,而非一時一地,也非一人之名利。

多種類型的文獻內容

文獻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載體,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文獻的類型伴隨著文獻的發展日趨成熟,已有的一些文獻的形式已經確認了,但是後來者卻不甘於此,於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類型內容。主要的文獻類型有總集、別集、叢書。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昭明文選》

總集涵蓋的範圍比較廣,所蒐集整理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一個作家的作品,而是彙集了兩個學者以上的作品,甚至是一個朝代的眾多的文學家以及數個朝代的文人作品的合集,而且同時兼具了多種文體。

這種文獻總集一般收錄的內容主要是詩為主,或者文為主,《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而在南朝時期的梁太子蕭統住持編纂的《昭明文選》是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文總集。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白香山詩集》

而別集的內容則較為少,別集所收錄的內容主要是以一個作家的部分或者全部作品為主,別集是後世人研究前代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因為在別集所介紹的主要以是作家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的創作過程,較為詳細。而別集也是總集和叢書編纂的重要基礎,早在西漢劉向整理天下書籍的時候便以及有了別集的樣式,但那個時候還沒有提出別集這個名詞。而別集也有分類,分體,編年三種體例

。可以說別集的出現,是總集和叢書編纂的前提。

古典文獻在內容編排中逐漸形成的多樣類型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而叢書則是比總集更為龐大的內容編纂,在內容上是兩種以上文獻的集合,按照不同的理念以及體例進行重新編排。而叢書的出現和印刷術的出現關係密切,印刷術的出現提高了圖書出版的效率才使得這種內容繁多的叢書得以問世。南宋俞鼎孫,俞經編纂的《儒學警悟》是我國最在的叢書。而且叢書的種類繁多,《四庫全書》是典型的綜合性叢書;《唐五十家詩集》是唐代詩集大型叢書;《六十種曲》是明傳奇戲曲叢書。叢書的便利在於從一部叢書之中可以找到相關的眾多的內容。

總結

文獻的出現在我國古典文化文學的發展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伴隨著文獻載體的變化,文獻所涵蓋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從寥寥數字的甲骨文到極易難雕刻青銅器皿、石刻;再到刻寫困難、攜帶費勁的竹簡;到最後的紙張的出現。

文獻的載體在一步步的進步,尤其是到了現代出現了電子文獻的全新形式,這不僅僅是文獻載體的一次偉大的進步,也是人類閱讀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電子文獻形式的出現可以說極大的擴大了文獻的受眾範圍,曾經的紙質文獻因為文獻內容的龐大所以造成了紙張文獻的數量上的多重量上的大,每當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的時候,單單是進行目錄的閱讀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

而電子文獻則很少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攜帶方便,內容易於查找,但是對於一些對紙質書籍有著強烈要求的讀者來說,電子書籍文獻可能缺少了紙質書籍閱讀時的體驗。但是無論是紙質文獻的出現還是電子文獻的誕生,對於文獻的發展來說都是一次偉大的進步。

參考資料

張之洞《書目答問》

張舜徽《舊學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