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不再孤獨

《百年孤獨》不再孤獨

初讀《百年孤獨》,因其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錯綜複雜,有些雲裡霧裡,加上人名的重複,人物性格輪迴,不得不讀到中途再反過來研讀。這本獲諾貝爾文學獎而無一爭議的曠世佳作,究竟好在哪裡?同很多朋友一樣,我也有過這樣的疑惑。直至將整本書細細讀了三遍,方才算是讀懂。反覆閱讀並不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只是對這本自己讀不懂的世界名著無比好奇罷了。

《百年孤獨》虛構了一個小鎮,想象出一個充滿魅力的“小宇宙”,描寫了馬孔多鎮奧雷里亞諾家族七代人的幸與不幸。反映了美洲一個世紀以來的風雲歷史。當時國家內戰,四分五裂,充斥著無數的政治陰謀,很多人只能被命運安排,但也湧現出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樣的冒險家,他聰明、勤于思考、賦創造力,是“小宇宙”的開拓者,可他及他家族的人最終還是無法逃脫悲慘命運的結局。

這本書一度被稱為哥倫比亞的《紅樓夢》,文章打亂了時間秩序,內容紛繁複雜,但中心思想我認為在結尾。

“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塵世時空中完美顯現: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使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在寫實的同時描寫了很多荒誕怪異的情節,但文中所說的孤獨到底為何物?

其實,這裡的孤獨應該是指一種不合理的處事方式。作者告誡人們,當你無法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時,選擇逃避是改變不了現實的。作者用批判孤獨的方式來鼓勵大家去改造世界。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著一個遠征隊逃離了原本居住的地方,建立了馬孔多小鎮,過著與世隔絕的落後生活。他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固執、怪誕。聰明的小兒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沉默、孤僻、能預測事物,他一生髮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與十七個女人生下十七個兒子,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被投毒而不死,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孫子阿爾卡蒂奧被任命為鎮上的軍政首領,卻殘暴無度……家族的人性格各異也個有天賦,但到最後這個小鎮消失得無影無蹤,不被任何人記得。

面對哥倫比亞反動奪權政策的殘暴,美國侵略者對拉美國家的壓迫,作者想號召拉美國家團結起來反對獨裁,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愚昧、落後和野蠻,只有不逃避,直面苦難才能走向文明。

其實,從大了講,在當時的世界環境下,這本書所反映的是超越民族、超越某個國家的社會現實,它是關於整個人類的故事,作者在尋找一個精神家園,期待能夠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作者的精神世界並不孤獨,他也在告訴世人,勇敢起來,所有受壓迫的人都將不再孤獨。(記者 龍華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