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前陣子,在微信朋友圈裡面發了條動態,讓大家推薦一本嚴肅的小說,沒想到,得票最高的是《百年孤獨》,甚至有人說,這是她最喜歡的小說,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會,感動到不能自已。

知乎上有個帖子“百年孤獨偉大在哪?”,最高票的答案:其偉大之處在於他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這種敘述方式吸引著別人去模仿。它影響了中國一整代的文青,賈平凹、莫言、餘華、陳忠實、韓少功、蘇童的作品都能看到《百年孤獨》的影子。

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奇書呢?一次次翻看,一次次沒堅持下去,精力都用在辨識裡面週而復始的人名,爸爸和兒子,祖父和孫子,叫著同樣的名字,總也不能代入,不能入戲啊。

前陣子,因為一個意外,不能活動,只能靜養,閒來無事,一半因為好奇,一半因為無聊,又買了一本,開始了無數次而無果,在中國盜版30餘年,暢銷無數,2011年才獲版權,沒有第二本外國人寫的書在國內引起過如此的轟動,其經歷又如此富於戲劇性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剛開始的三分之一,感覺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好符合我心中想象的拉美人性格,沒有我們文化的道德感的約束,每個人都是想幹嘛幹嘛,有點任性,有點熱情,有點膽大妄為,有點粗陋天真,有點真實可愛,總是一大家子人,熙熙攘攘,喧喧囂囂,唯獨不沾邊的就是孤獨。

吵吵鬧鬧的,哪裡有半點孤獨的樣子?到了二分之一,整個故事的脈絡和主旨才開始初見端倪。

奧利里亞諾,粗魯,孟浪,有著老婆與情人的男人,前半生縱情酒色,後半生沉溺於女兒的世界,從繁華到落寞,從富裕到貧窮,從能吃得下一頭牛,胖到站起來看不到自己的腳趾,晚年瘦成家族骨骼孤冷的長相,回到和自己雙胞胎兄弟分辨不出你我的童年,最後被人錯誤的下葬,和兄弟下葬在對方的墓地,糾正因童年互換身份的錯位,回到了原點。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他一刻也不曾停下來過,他的努力如同他暴飲暴食,都是莽撞且真誠,蠻力且認真,他讓家族繁華熱鬧的頂點,家裡的院中常為客人開著宴席,熱鬧中混亂著腌臢,家中人群川流不息,但在這鼎沸的背後總讓我感到曲終人散興盡悲來的無力感。

如同聖經裡的大洪水過後,他失去了一切好運與財富,在貧困中掙扎經營著不太成功的彩票生意,耗盡了富裕時積攢的豪爽好客的美譽,與命運搏鬥到最後一刻。

馬爾克斯說這是寫給女人的小說,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偉大的《紅樓夢》,只是紅樓裡的人物,命運彼此牽動,關係網絡複雜,而《百年孤獨》,我看到的都是個人與命運的單打獨鬥,只是他們無論是妥協或不妥協,放縱或自律,堅持或放棄,命運都逃不過孤獨,他們所能抓住的,只有自己孤獨的硬殼。

無論男人,女人,循環往復,彷彿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烏爾蘇拉性格堅強是書中最富活力精神,對家族最有建設性貢獻的人,忙碌操勞,靠著她製作出售小動物糖的生意,使得家族蒸蒸日上,蓋起來漂亮的新房子,家中洋溢著音樂陽光與花香。暮年失明,心卻無比的明亮,看到別人能夠和不能夠看到的事情,明白了家族循環可怕的命運,感知到家族的孤獨,和大廈將傾的命運,被曾孫子們當做布偶扔來扔去,差點和蜥蜴一樣被剜出眼睛,臨終的時候瘦小的如同剛出生的老嬰兒一般回到了人生的起點。

麗貝卡拋棄了意大利未婚夫和自己的哥哥結了婚,而不容於家族。丈夫離奇死亡後,與世隔絕生活在破敗的小屋,失去了美麗與光華,以枯槁醜陋的形象謝世。她的一生要麼極度抑鬱、要麼爆發得不可收拾。眼瞎的烏蘇拉評價麗貝卡是不甘寂寞式的熱情。她在歡愉和喧鬧中重歸寂靜,終究還是逃脫不了這個家族的特質——孤獨。晚年的麗貝卡曾收到奧雷里亞諾第二回家的邀請,卻斷然拒絕:

“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孤獨特權,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擾的晚年。”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外人佩特拉·科特斯在某種意義上更像是這一家人的一份子吧,她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她對於情人的篤定,更在於她對情敵的態度。她像是大洪水過後以不可思議的東西進食而活下來的那匹老騾馬,在她的身上有著烏蘇拉爾的堅定和執著,雖然沒有子嗣,可卻總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光輝。大洪水吞噬了她所有的牲畜,她決意要恢復之前的財富,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她以更加旺盛的鬥志開始販賣彩票,靠著微薄的彩票收入,養活了奧利里亞諾及其全家。奧死後,她卑微的請求奧妻費爾南達讓奧穿上她帶來的鞋子下葬,成全奧的遺願。為了所謂的尊嚴奧妻用極其侮辱的語言對待她,可她在奧死後仍在暗中保障奧妻的飲食,寧可自己捱餓,直到後來成為她覺得應該遵守的一種義務。她和奧利里亞諾,不僅有愛情,更有義氣,一起尋歡作樂,一起共建家業,一起對抗平庸,一起披荊斬棘,一起克服柴米油鹽,一起面對生老病死。

這大概是最好愛情的樣子。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孤獨與死亡是每個人的結局與終點,無論如何努力地想抓住熱鬧與繁華,蓬勃的完結都是寂寥。我們如何安放我們的孤獨?哪些事情是會讓我記住,讓我們銘記的呢?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

必死而孤獨的人生,無論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多麼輝煌的成功,個體的生命都將以失敗和一無所有而告終。

我們歷史上不乏看空人生的聰明人,從竹林七賢到唐寅,從商山四皓到陶淵明......他們得出了人生皆虛妄的結論。更不乏偉大的人,曾國藩、于謙、王陽明......踏著虛妄前進,謀後而定,行且堅毅。我想他們是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向死而生。

那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沒有意義,我們自己就創作出意義,與其說發現追求人生的意義,不如說我們是在無中生有的創造著屬於我們自己的,賦予我們那無可替代,獨一無二高度個人化體驗的人生一些人生意義。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徹底的狂歡、玩樂之後,人們往往感受到的不是滿足,而是空虛和若有所失。相反持續的工作,為一個目標堅持和努力的學習,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真正的滿足與平靜。也許我們會覺得,為了眼前的這點事兒努力工作沒啥意思,我們得找到一個更大更遠的目的,找到那個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事情,找到我們人生中的使命召喚。找到這個使命,我們再回到我們的工作,也許我們就發現了工作的妙趣,發現工作產生心流的大法,會像巴菲特那樣,抱著跳著踢踏舞的心情去上班。

茨威格說過“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使命”,馬斯洛說人的高級需求是自我實現。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超級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猶太心裡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是這樣說自我實現的“自我實現是個無法瞄準的目標,因為你也是追求它,你就離它越遠——自我實現,其實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祝大家找到生命中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也許,我們才能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