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我記得我還小的時候,大概是初高中,那是我的好年紀,好時光,我可以讀很多很多的書,即便那些書全部都是紅色的封皮,上面畫著幾個希臘風格的裸女,那些表面看著一模一樣的書,全都出自我的一個同學家的書櫃。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在這一套名著中,大概可以概括那個年齡中我讀過的全部的書,《飄》、《復活》、《傲慢與偏見》、《簡愛》等等,有時我會把看完的一本書還給他,然後再借一本新的,後來索性一次性借好幾本來看。那個時候,我已經有了把看書時,自己認為喜歡的或是自己總結性的話語摘抄到一個比較厚的筆記本上。但那個時候,我還不會寫書評,寫的大概只是所謂的像作文一樣的讀後感。

在那段好時光裡,其中有一本書的名字叫——《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十年後的今天,我再次翻開那個我仍在抄錄的筆記本,我這樣寫道:抵制住一切誘惑,才能有更多成功的收穫。《百年孤獨》有感。

根據記錄時的位置,那時我的應該在初中和高中的交界處。我慶幸在那個網絡不是很發達的時候,我能不聽任何人的吹捧去憑自己的喜好去讀這本書,我是幸運的。當然,那時讀完這本書的我並沒有太多的感悟,我似乎能記得的只是幾個主要的姓名像阿卡迪奧或布恩迪亞,地名馬貢多,還有書中的結尾。如今的我再讀這本書,已不是從前的那一版,但名字都是通過音譯的方式也相差無幾,於是我很慶幸往事一一呈現,就像曾經我總會在下午陽光從窗戶斜射過來時慵懶的一頁一頁的翻看一本書。

在我第二次讀完《百年孤獨》後,決定寫書評之前,我搜索了哥倫比亞的歷史,一些關於馬爾克斯的事情,以及七篇很長的書評。在動筆之前我做的鋪墊只是為了想寫好一篇書評。

關於書的簡介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這樣的簡介純屬放屁,就跟“意志強姦”讀者一樣,就跟“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一樣。但是如果說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倒是極有可能的。評價一部作品一個作家如何如何的偉大,不必以這樣的方式,但是我相信在馬爾克斯之後,已經有非常多的作家在其身上獲得靈感,並把自己的文字呈獻給讀者了,未來也會有很多這樣的作家。

在讀到小說最後兩章直至結束,我在紙上列了9個我想寫書評的切入點,後來我劃去了兩個切入點:孤獨和魔幻主義。我想無論從書名還是從書中的文字,讀過書的人都能看得出“孤獨”,孤獨是這本書的根源,是所有主要人物的靈魂,是情節發展的保證,是將故事的開始和結尾連接起來的鎖頭,所以我不想從這個角度再去寫書評。而作者作為魔幻主義的代表人物,想必已被很多人提及過了。

文學

等到人類坐一等車廂而文學只能擠貨運車廂的那一天,這個世界也就完蛋了。

書中,在整個家族中,最為博學的人,就是家族第六代的奧雷里亞諾(Ⅵ),他的博學的最重要體現也是最完美的體現便是破譯了“羊皮卷”的內容,也就是伴隨著自己整個家族的小時。當然,博學不是導致一個家族毀滅的原因,博學是一種導向,如果非要把家族中的每個人都安排一種孤獨的方式,那博學是否可以算一種呢?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但博學不是文學,博學是在奧雷里亞諾(Ⅵ)身上展現的,但同時,他的博覽群書也使得他有了文學上的朋友。於是,文學就像一種社會產物一樣,為感興趣的人提供了小圈子。當然,文學不會拯救一個即將沒落的家族,文學在任何一個時候都不會是成為實實在在的糧食,但到了一定的時候,文學就會出現。然而,在歷史上,文學遇到的毀滅性災難似乎比其享受的個體榮譽更加強烈,種種文字獄,焚書坑儒,或是文字成為吶喊後卻又不得不沉默。於是,在邏輯上,消失似乎成了文學的歸宿。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文學會成就一個人,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種文學。

書中所有鮮活的人物,都是由作者創造而來,不論真實或虛構,從客觀者的角度,我們似乎可以認為,所有創作出來的人物,就是作者,或者作者的一部分。而在馬孔多不斷變頹廢,有不斷重新修建的過程,就像是作者推翻自己建立的世界從而創造新世界的一種“否定之否定”過程。

當我們談到魔幻主義的時候,就會說到這位作家,同時也可以反過來聯想,這便是文學與文人之間的關係了。

重複

重複的寫法可以無限的被用在文字中,於是,重複成為了一種邏輯,一種很簡單也是很容易讓讀者接受的一種邏輯。而在作者構建的世界裡,重複這一簡單的邏輯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

就像烏爾蘇拉(Ⅰ)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是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這便是作者規劃的人物關係,將名字賦予給人物的性格,然後讓一代代遵循著這個真理。

長著豬尾巴的孩子終究會像曾經一樣出現,亂倫的故事也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著,直至這個家族的毀滅。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重複”是一個人生下來理解世界的一種最初的方式,以後也是。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他需要接受一種是非觀,一種道德,一種語言,接下來便要去重複這些東西,然後去探索未知的事物。

數學界偉大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的和,截至目前最高的成就是中國的陳景潤先生證明的“1+2”,而“1+1”似乎無法被人證明。假如重複的猜想的源頭“1+1”無法證明,那麼之後的是錯的嗎?不是。

當我們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最簡單的做法是先打這個問題記住,等到下次或者知乎的很長時間再遇到的時候,可能就會很自然的解決了問題。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怎麼解決的問題,我們只知道我們又一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當小孩子一下子開始學什麼東西的時候,他什麼也不懂,就跟著說跟著做。古代的文人從小背四書五經,看似人人都是書呆子,真的一無是處嗎?必然不是。他們在重複的過程中,也是在理解的過程中。去國懷鄉的人,再一次看到重複的家鄉景色,怎麼能不欣喜呢?

先知

很多書中都有一個如先知般的角色,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比如《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他們在劇情發展的需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我記得,電影白鹿原中卻將朱先生這一角色去掉,彷彿一本書中失去了靈魂,難免遺憾。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伴隨著馬孔多的出生,梅爾基亞斯德便總會造訪馬孔多,可以說,就是像他這樣的吉卜賽人才使得馬孔多有了向前發展的動力。這個人,為這個家族帶來了磁鐵,帶來了望遠鏡,帶來了鍊金術,帶來了科學。於是,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有了那麼多瘋狂的舉動,也把瘋子一般的行為遺傳給了自己的後代。

梅爾基亞斯德無疑是一位先知,就好像一個熟知過去並知曉未來的智者。當我們因為重複的名字不得不一遍遍去看家族關係圖譜的時候,我們並不會關心這一位先知,但是我們讀《百年孤獨》,何嘗不是讀梅爾基亞斯德所寫的羊皮卷呢?他又何嘗不是一位旁白呢?

對於一個普通人,熟知過去便已經很難了,若想知曉未來便難上加難。世界上有很多老人,他們都被冠以“無用”、“負擔”這類字眼,但是這些暗中孤獨的老人們啊,他們真的是有智慧的人,否則他們絕對不會活的那麼久。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年輕的人啊,他們都在忙碌,他們一意孤行,從不傾聽,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是對的,至少無需孤獨的老人們的指點。孤獨,所謂的孤獨,人常有的孤獨,必定是人靜心思考的時間。

當先知帶來了冰塊,於是世界上便有了冰塊;當先知指導別人科學,於是世界上便有了科學;當先知告訴你該怎麼做,總不會有太大的過錯。

歷史

看《百年孤獨》,就像看哥倫比亞或是拉丁美洲的內戰一樣,雖然書中沒有大量戰鬥的畫面,卻可以從家族中的不斷破敗但又不斷修整中看到戰爭的影子。書是用它的方式流傳著作者的意圖,而其中,所涉及的歷史,自然也應被人所銘記。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在我讀《七殺簡史》時,我看到牙買加的人民同樣也遭受著兩黨的競爭而來的恐慌,正如哥倫比亞保守黨和自由黨。同樣,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面對的同樣的問題。而普通民眾,能做什麼,他們只能成為一輪又一輪的統治中懈怠至喪失希望。那些普通的民眾,可能不會在乎有誰來統治國家,他們只求比原來能好一點就像。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如作家們慣用的重複的邏輯一樣。

在中國古代,歷史是一個朝代建立,然後由於一些原因又被另一個朝代所推翻,依次循環。

成長

布恩迪亞上校愛上了幼小的蕾梅黛絲,於是叫蕾梅黛絲的都有著神奇的命運,不過話說回來,家族中的哪個人沒有奇怪的習慣呢?

布恩迪亞上校會與幼小的蕾梅黛絲成為夫妻,於是便有了一夜之間成長的故事。似乎從剛控制住自己不尿床,不玩娃娃,不偶爾走神,到熟諳人情世故僅僅過了一個時間點。她有了青春期,他在婚禮上大方得體,也有責任感。這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一樣,讓人大跌眼鏡。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成長真好啊,小的時候,我們總想著可以快點長大,可以不被束縛,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是,似乎成長真的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經歷過某事,或是產生了某種頓悟

所謂成長,只不過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無論經歷過什麼,到頭來不過是讓以後有著成熟的思考方式的自己有跡可循。於是,我們可以講述歷史,也可以把這些事情寫成回憶錄,或者僅僅是回憶。

書中叫蕾梅黛絲的三個人,一個被毒死了,一個被母親送走消失,一個承載著世間所有的美貌昇天了,所有人似乎都有著自己成長的方式:從成長,到成熟,到智慧。

恐懼

寫到這兩字的時候,我想到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的一句話,“無禮只是恐懼的一種表露”。

全書我最喜歡的人物,無疑是布恩迪亞上校(Ⅱ),他不是書中活的最長的,確實活的最有代表性的,也算是全書的靈魂人物,我甚至希望書中的結局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被風吹走了,而是鏡頭再次回到那個眼光明媚的下午,那個布恩迪亞上校看見並觸摸冰塊的那個下午。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布恩迪亞是一個傳奇,也可以說是戰爭的一種體現。但戰爭不足以概括他這個人,真正可以概括他的就是何塞阿爾卡迪奧(Ⅳ)對他的評價:恐懼。

他曾經算是一個好戰分子,但是也同樣是一個被戰爭打磨過的人,正因為身經百戰,所以他也會選擇逃避戰爭,也就是對於戰爭的恐懼。

可是,書中沒有對戰爭進行描寫,所有的描寫都是展示戰爭之後的狀況,比如布恩迪亞上校在戰爭會後回到家潛心研究羊皮卷,不乏有曾國藩口中的“百戰歸來再讀書”的魄力。

但是戰爭之後還是有戰爭的,否則之前的戰爭就不能叫做戰爭。布恩迪亞上校所經歷的就像是歷史所展示的那樣真實,戰爭過後,又有人展開了新的戰爭,一如布恩迪亞上校的表現那樣。

於是,他選擇了孤獨。

我認為,書中關於冰塊的描寫是那麼的美妙,就如某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你跟著別人打開帳篷,看著正在冒氣的冰塊,你用手觸摸著它,彷彿是冰塊融化了你。當你再走出帳篷之後,所感受的明媚的陽光不會有炎熱,卻是溫潤,也應該是廣闊的海洋與無限的天空。

科技

我寧願世界上沒有科技,只有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後。

整個家族中,有幾代人,他們都代表著類似科學家的角色,他們時而沉浸科技,時而退步又一往無前,他們展示了孤獨,也有偏執,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科研了。

科技,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為了一種歷史產物,於是,科技使人進步。回到書中,回到那個神奇的馬貢多,從第一批流浪者的到來,再到日後的發展,完全是一個從進步,到毀滅的過程,這好像在預言著這個世界的科技發展。誰也不希望科技是這樣的,誰也不希望世界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從前的生活很慢,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科技就在拉快歷史的發展,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擔憂:科技發展到最終階段就是一切事物毀滅的時刻。所以,我們會不會想著讓科技發展的慢一點,在這個綿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去實現其個人最美好的價值。

科技不應該是壞的,它確實應該是有利的,好或壞只在於它出現的方式。科技可以帶來戰爭,同樣也可以帶來進步,毋庸置疑。

我似乎可以慶幸,十年之前的網絡不太發達,我可以靜心看一本本名著,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我再一次想到了馬貢多的午後,明媚陽光的照射下,冰塊帶給了布恩迪亞上校怎樣的美妙感覺。

《百年孤獨》,想念一個故去的時代!

像我們這代人,是慶幸的,因為我們經歷過科技不是特別發達的時代,我們享受過很慢的生活,可能我們的孩子啊,他們所能經歷的最好的時光大概就是如今我們不怎麼待見的時光吧。

我們經歷過貧窮,於是我們更快樂些。過年的時候,別人家會有很多很多的煙花在空中綻放,一朵一朵,可卻也不羨慕,我扔著一個個小鞭炮,放幾個穿天猴,我快樂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