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被逼出來的孤獨和天賦爆發

當陳忠實在自己老家的窯洞裡寫下那句“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時。他或許在感謝馬爾克斯。

但偶像本身——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卻不滿意,極其不滿意。他放下了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獨》。原因是,中國隨處可見的盜版使老頭子大為惱火。

可是,一部名作的光芒,並非正版或盜版可以阻擋的。當馬爾克斯發現這個讓他惱火的情況時,偉大的《百年孤獨》早已滋養了一大批中國讀者,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生於1927 年,歿於2014 年,94 歲。差6 年,便是百年,但終究未滿百年。孤獨,卻一直在。遠遠超過了百年。

據說,《百年孤獨》出版後,他燒掉了寫作筆記和自己畫的人物關係圖。當然,他也把寫給妻子的情書要了回來,一併燒掉。他要把“孤獨”留在自己的書裡。此外,不留片紙在人間。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被逼出來的孤獨和天賦爆發

1.漫長而遙遠的孤獨

實則,《百年孤獨》這本書並不漫長,翻譯為中文,也不過三四百頁,但它滲透出的那種“孤獨”的意念,卻漫長而遙遠。

書名《百年孤獨》,以世紀為尺,恰是人之一生之尺度。人活一世,修短難論,或華髮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百年”之期,可謂漫長了。中國傳統人生觀是分層次的,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馬爾克斯的人生觀,卻是無分少壯老大,皆歸之為孤獨。可謂遙遠了。

實際上,他的生活離我們也是遙遠的。

拉丁美洲那豐饒而神秘的龐雜之地,於多數人的生活來說,都是遠難企及,甚至終生未聞。可這片土地上,既沐浴著大西洋、太平洋溫潤的海風,也浸透著原始的暴力和鮮血。而馬爾克斯,恰就出生在這裡。那時代,那地域,封閉著,落後著,混雜著原始的神秘和浪漫,卻也承受著現代風暴的衝擊,噴發著富有掌力的鮮血。

馬孔多,恰在其間。

馬爾克斯,生於其間。

更重要的是,馬爾克斯本身是孤獨的。他從小是在女人堆里長大的,外婆、姨媽等,不斷地給他講故事,撫養他,一直到後來,他娶了一位無限支持他的妻子。他妻子梅賽德斯的名言是:“斷什麼都不能斷馬爾克斯的稿紙!”至於家裡無米無肉的窘境,妻子一言未提。

而馬爾克斯就在這個缺少男性的環境裡,幸福卻又孤獨地成長。在他的眼裡,他身邊的這些女性,全具有神奇的力量,她們的這種神奇力量,充分地表現在他的小說裡。

雖然馬孔多那小地方的家族,枝葉蔓延,光人物關係圖足以看花人的眼,男人、女人、死人、活人,攪在一起,神秘力量卻始終存在。

馬爾克斯呢?

或許在馬孔多,也或許不在。

誰知道呢!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被逼出來的孤獨和天賦爆發

2.把水攪混了摸魚

馬爾克斯是一個攪渾水的高手。

這是一切偉大小說傢俱有的共同的能力。攪渾水是為了好讓他們下手,把故事攪得纏纏綿綿厚重陸離,把讀者攪得心服口服五迷三道。他們把你侍弄得或哈哈大笑或幽怨悲傷或茫然若失或蕩氣迴腸或義憤填膺,而他們,卻躲在角落裡,眯著眼得意地笑,為他們的攪渾水的“手段”喝彩得意!

所以,一切優秀的小說家都是壞人。

馬爾克斯就是這樣的壞人。他挖空心思,把自己營造的世界攪得烏煙瘴氣,紛雜裡埋伏著自己的清晰。可他就是在這渾水裡,映出了人間的快樂、苦痛,生老病死的糾葛。

《百年孤獨》開篇的第一句話是,“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一個過去未來完成時。

主人公站在了遙遠的將來的角度,去回憶過去。這就是為什麼本篇開始說到陳忠實《白鹿原》的開篇,與這句如出一轍。

然後,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錯綜複雜地出現,無論活人死人,都蜂聚而至,到達加勒比海沿岸的那個叫馬孔多的小鎮。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甚至牛鬼蛇神人鬼對話,都與馬孔多的現實交織在一起。

更讓人氣憤的是,馬爾克斯在第二、第三代人物上採用了同名的處理方式——當然,外國人名也有愛重複的特點,喊一聲露西大街上可以有一百個人回頭——但對讀者來說,這很頭疼,讀著讀著,似乎是出現了錯覺,因為你會覺得死了的人怎麼又活了過來。

這是《百年孤獨》最大的特點。它格局背景的厲害,就在於作者刻意攪渾水,他書中的人物也跟著在糾纏,生與死、愛與恨、現實與自由、思想與大流、無可奈何與必然,一團亂。水太渾了!

然而,在馬爾克斯的心中,興許那些人也許並非死的呢。而誰又能知道馬爾克斯的心中是有多麼地清晰呢?!

他就在渾水中摸魚。你看《百年孤獨》中男性人物的結局,只有兩個歸宿,要麼死於非命,要麼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

你便知道,作者心中是那麼清晰地孤獨著。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被逼出來的孤獨和天賦爆發

3.魔幻並不魔幻

《百年孤獨》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因為它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

兼輕靈與厚重於一身。

但其實所謂的魔幻,實際上是被人誇大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紅樓夢》也很魔幻現實主義。

偉大的作品很有相似之處,偉大的作家,總在先賢身上學習精華。

馬爾克斯雖然極具天賦,但寫作並非易事,他自己不止一次地說,他的寫作,全是被逼出來的。他的寫作,是學習了無數先賢而得來的。《百年孤獨》中,從語言到人物,隨處可見海明威、塞萬提斯等人的影子。

《百年孤獨》在馬爾克斯心中沉澱了很久,當有一天他去海灘度假時,他突然想通了那個纏繞自己十幾年的故事該怎麼寫。於是他調頭回家,進書房,一屁股坐下去,一坐就是18 個月。其餘的事情,被他以5000 美元打包起來,全丟給了妻子。甚至當完稿時,他連寄稿件的郵費都不夠。

而寫《百年孤獨》的18 個月內,馬爾克斯抽了3 萬支香菸。

這個寫作經歷,跟書本身一樣具有魔幻性質。

人們卻對馬爾克斯並不瞭解,包括不瞭解他迷信的特點,他樂觀卻又有點暴躁感性的脾氣。他處在作家圈子裡,卻接觸政治中心,生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里,靠近著共產主義思想,而時時斬釘截鐵地與共產主義劃清界限。

沒人瞭解馬爾克斯的孤獨,就像沒人瞭解《百年孤獨》的孤獨一樣,而覺得它很魔幻。

實際上,那個世界,並不魔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