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近期,肯德基和星巴克接連搞出大動作上了熱搜。兩大餐飲品牌先後推出人造肉產品,而“紅”了這麼多年的肯德基為了吸睛,更是把自己“綠”了。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把肯德基“綠”了的植物肉是否值得一吃。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所謂的植物肉,就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製作的一種“冒牌肉”,屬於人造肉的一種。還有一種科技感更強的人造肉,是在實驗室用動物幹細胞培養出來的,叫細胞培養肉,這種人造肉只有肉片,沒有完整的動物體。兩種人造肉對比,細胞培養肉價格更貴,植物肉就要接地氣得多。

植物肉其實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常吃的素雞、素什錦,其實就是植物肉的1.0版,只是它看起來不太像肉,口感上也沒有脫離豆製品的範疇。而現在肯德基和星巴克推出的算是2.0升級版,無論視覺、味道、口感,都很接近肉。

至於到底是吃植物肉好,還是吃真肉好。小編要說的是,嚐個鮮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是為了健康才選擇植物肉,大可不必,因為它真沒你想象得那麼健康。


植物肉PK雞肉

在此之前,雞肉本來是肯德基的主打美食,現在的植培黃金雞塊(植物肉)和雞肉到底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分別從提供的

能量、營養素和添加成分對比來看一下。至於好不好吃,這個評價主觀性太強,小編就不多說了。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1、植物肉熱量並不少

由於小編沒有看到肯德基植培黃金雞塊的詳細配料和營養成分表,只從宣傳海報上看到了三種配料: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因此不能給出明確的結論,但可以給大家推測一下。通常情況下,添加量最多的寫在最前面,大豆應該是添加量第一的原料。不過,以小編的經驗來看,植物肉裡用量最多的應該是水,不然這就是一堆粉渣渣,根本咽不下去。就像沒有人去吃乾麵粉,需要先加水和麵一樣。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因此,我們就假設100克的植培黃金雞塊裡有50克的水,而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都被提純到只剩下蛋白質,沒有其他能產生能量的成分。在100克植物肉裡有大豆蛋白20克、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各15克。因為1克蛋白質能產生4千卡的能量,所以這50克蛋白質產生的能量就是200千卡,而100克雞肉的能量是167千卡[1]。相比之下,植培黃金雞塊還稍微高一點。所以從熱量的角度來說,植培黃金雞塊的這個植物肉並不佔優勢。那些想著植物肉熱量更低、吃了不發胖的朋友們要注意啦,吃它和吃真肉沒啥區別。


2、植物肉的營養構成可能不合理

植物肉中應用的都是提取的蛋白質,如果植培黃金雞塊沒有特別強化某些營養素,那麼其他營養素的含量應該是沒有或很低。而雞肉則是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樣不少。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至於植物肉強化營養素之後,營養素構成是否合理,這個目前沒法具體評價,只能說強化的營養素在某些方面可能不見得會比真肉好,例如存在於肉類食物中的鋅吸收率更高,存在於紅色瘦肉裡的鐵更好吸收。強化後的植物肉能否做到這點還有待考證。


3、植物肉裡添加劑是不可避免的

為了模擬出肉的口感、香味和顏色,各種添加劑如增稠劑、香精和色素是肯定少不了的。而現在關於植物肉的添加劑使用還缺乏相應的國家標準,素色種類和添加量也沒有明確標準。同樣,前面提到的其他添加劑也缺乏相應標準限制監管,這樣就可能會有健康風險。因此,從添加劑角度來說,植物肉也可能存在健康隱患,還是真肉更好一點。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4、油炸後植物肉也存在致癌的可能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油炸、煎烤的食物不健康,是因為裡面存在一種致癌物——雜環胺。研究發現,雜環胺是魚肉、禽畜肉等食物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的能致癌和突變的物質[2]。

“綠”了肯德基的植物肉,到底值不值得吃?

雖然大豆蛋白質在油炸之後是否產生雜環胺尚無定論。但是,有研究發現,甘氨酸是雜環胺的前提物質之一[3]。也就是說,含有甘氨酸的食物在油炸之後有產生雜環胺的可能。50克的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能提供500毫克左右的甘氨酸[1],和100克雞肉的甘氨酸差不多。所以,植物肉油炸之後也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因此,在小編看來,植物肉這件事就是為健康的概念炒作,基本的食品安全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要說有多健康可就未必了。如果你只是偶爾吃一次肯德基,幹嗎不吃點真肉解解饞?如果你經常吃,那就更不划算了。除了上述幾方面,對於本身就有基礎病的或孕期女性來說,還要警惕植物肉吃多了可能會有高蛋白攝入過量,增加腎臟代謝負擔的風險,得不償失!


參考文獻

[1]楊月欣,王亞光.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2,199-207,231.

[2]姜玉清,梁小慧等.烤肉製品中雜環胺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1).

[3]張明.烹調過程中雜環胺類化合物的產生與控制[J].食品安全導刊,2017,(15):37.

*文章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贊、轉發和收藏,如需瞭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