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運算”變城計——記株洲市獲評“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

高手“運算”變城計

——記株洲市獲評“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

崔 林 李永亮

日前,中國環境報社、中華環保基金會授予株洲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稱號。這是株洲“榮譽冊”裡新添的一張城市“金名片”,它閃亮而沉甸,凝聚了400萬株洲人對生態文明的無限嚮往與勇於追求。

從“汙染城市”到“綠水青山典範”,株洲市靠的是精算、細算“加減乘除”,並堅持一干到底。

除法:捨棄沾灰的GDP

根治汙染,必除“病根”。近年來,株洲大力關停汙染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冶煉、化工、煤炭、鋼鐵、建材等一大批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大幅退出,累計關停汙染企業1670多家、畜禽養殖場1550多家。

清水塘老工業區曾佔株洲工業產值近半壁江山,但汙染嚴重,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市長陽衛國帶領全市幹部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努力推進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至2018年底,包括中國企業500強之一株洲冶煉廠在內的261家企業全部關停。

老區重生,生態重塑。與2012年相比,株洲市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萬元GDP能耗累計降幅36%,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幅48%。

減法:營造清秀的環境

歷經汙染之苦,株洲更能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近年來,該市在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上全面發力,成效顯著。

通過空氣指標“一毫克一毫克”地摳,積極在“控塵、控車、控排、控燒、控煤”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2019年,株洲市區空氣優良天數由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80天,空氣綜合指數連續6年實現“五連降”,留住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美景。

通過河流水體“一條一條”地清,狠抓源頭防控治汙染、重點區域攻難關、生態治理提質量、體制創新聚合力等,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由2013年的89%上升到2019年的97.32%,湘江水質由Ⅲ類提升為Ⅱ類,留住了“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通過汙染場地“一寸一寸”地治,全力加快土壤修復、嚴控新增汙染。近年來,株洲全面實施醴陵潘家衝鉛鋅礦歷史遺留廢渣治理等一大批土壤汙染治理項目,修復治理土壤27.64萬平方米,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留住了“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美景。

乘法:培育綠色的動能

以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為機遇,株洲市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 “四新經濟”,打造中國動力谷,一大批企業加速入駐,一大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持續湧現,加速培育新動能。

近5年來,株洲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引進企業1126家,簽約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673個,形成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軌道交通等三大優勢產業,新能源等五大新興產業,陶瓷等兩大傳統產業)現代產業體系。

2019年,在近300家企業關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達7.9%,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8和0.3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省第二個跨越200億元臺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增幅居全省第一,成功實現穩增長和優環境“兩不誤” ,中國動力谷挺起株洲發展脊樑,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綠色發展方式成為株洲發展“主色調”。

加法:創造詩意的生活

城市如何才能更美好?株洲的答案是:詩意棲居。

從實施“十大公園十大湖、一江八港六走廊”,到雲峰森林植物園、軌道城中央公園、楓溪公園等新城市公園建設的加快推進,再到小遊園、社區公園和綠化特色街道等綠化不斷提質,生態環境大幅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

同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廁所革命”深入推進,路邊、水邊、山邊、村邊、宅邊植樹造林力度的不斷加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2.1%,秀美山水躍然眼前。

此外,“城鐵+公交”“城際+城區”“公交+慢行”等綠色舒適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服務百姓生活。“拒絕野味”“光盤行動”等成為株洲人的新時尚。綠色居住、綠色出行、綠色飲食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已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習慣和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

一座“綠城”迎面而來,一座新城闊步而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