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二十四孝 元代郭居敬將歷史上的舜、曾參、閔子騫、老萊子等24人的孝行彙集起來,編著成《二十四孝》,明人王克孝又繪《二十四孝圖》,後來又有《女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圖》等。

在“二十四孝”中,子路為親負米、丁蘭刻木事親、姜詩妻紡織養姑、蔡順拾葚供親、江革行佣供母是對父母生事奉養的典範;董永賣身葬父,是送終盡孝,葬親以禮的典範;黃香溫席、吳猛恣蚊飽血,是“冬溫夏凊”的典範;老萊子娛親,是“色養”父母的典範;楊香打虎是捨己救父的典範;漢文帝親嘗湯藥、庾黔婁嘗糞憂心,是“病則致其憂”的典範;黃庭堅滌親溺器、朱壽昌棄官尋母,是大孝尊親的典範;舜象耕鳥耘、王祥臥冰、孟宗哭竹、郭巨埋兒、王裒聞雷泣墓,是孝感天地的典範;曾子齧指心痛是母子連心的典範;鹿乳奉親、乳姑不怠,是餵養父母的典範;閔子騫單衣順母是孝敬繼母的典範;陸績懷橘是供奉甘肥的典範。

這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作者也是費了一大番心思的,孝子不只是兒子,也有女兒和兒媳婦;既有販夫走卒,也有舜這樣的上古大帝和漢文帝這樣的普通朝代的皇帝;既有在職官員也有最下層的打工仔,有七十高齡的老孝子,也有未成年的幼稚兒童;既有學問大家和讀書君子,但更多的是根本就不識字社會底層人士;被孝養的不只是生身父母,還有後母繼母等。

遺憾的是:遺址於渦陽的泣杖祠之大孝子韓伯愈,卻不在此二十四孝的編制中。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蔡順拾葚

1.子路負米、蔡順拾葚

孝敬父母,首先是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孟子的“五不孝”之中,“不顧父母之養”佔了三條。《禮記·內則》強調,在飲食方面,對父母要“問所欲而敬進之”。北宋司馬光也強調:“將食,婦請所欲於家長,退具而供之。”也就是說,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父母想吃什麼,子女就應該供養什麼。為此,“二十四孝”列舉了一系列敬奉父母飲食的典範,其中有子路為親負米、蔡順拾葚異器和丁蘭刻木事親。

孔子的弟子子路,名仲由,年輕時家裡窮,用野菜湯奉養父母,還曾經到百里之外尋找糧米,揹回來奉養雙親。父母去世後,子路在楚國做了大官,從車百乘,積粟萬鍾,列鼎而食。想起父母和過去的困苦生活,子路難過地說:“我現在雖想再喝過去的野菜湯,再給父母到百里之外背米,還有機會麼?”孔子稱讚說:“子路侍奉父母,活著的時候已經盡力了,死後仍在思念。”

西漢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年少失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時遭王莽之亂,又值荒年,柴少米貴,母子只好拾桑葚野果充飢。蔡順把拾得的桑葚分別放在兩個簍子裡,成熟可口的黑色桑葚給母親吃,還沒熟透的紅色桑葚留給自己。赤眉軍遇到蔡順,看到他這樣做感到奇怪,便問他緣由。蔡順說:“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赤眉軍為他的孝行所感動,非但沒有搶劫,反而送給他二斗白米,一隻牛蹄。

2.閔子騫單衣順母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少小喪母,父親娶了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冬天,後母用絲綿為兩個親生的兒子做棉襖,給閔子騫做的棉襖卻絮以蘆花。有一次,閔子騫為父親駕車外出,手凍僵了,韁繩掉在地上。父親責備他,閔子騫默默不吐實情。父親大怒,拿過馬鞭就打,棉衣綻裂處飛出蘆花。數九寒天,穿蘆花做的衣服能不冷麼?得知真相的父親愧忿之極,要把後母休掉。想到兩個年幼的弟弟,閔子騫跪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這才饒恕了後母。從此以後,後母對待閔子騫如同己出,全家和睦。後人評論說:“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暖。”“二十四孝”把閔子騫的故事編入其中,叫做“單衣順母”,民間也叫“鞭打蘆花”。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老萊子綵衣娛親

3.老萊子戲綵娛親

儒家的孝道強調子女膝下盡孝,強調“敬”和“色養”父母,讓年老的父母充分享受身心愉悅的天倫之樂。“二十四孝”中老萊子“戲綵娛親”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春秋末年,山東蒙山之陽有一個隱士老萊子,楚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萊子是個大孝子,自己七十多歲了,父母仍然健在。在父母面前,老萊子從來不說自己老,有甘美香脆的食物,都用來侍奉父母。見雙親寂寞,他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讓鳥兒發出悅耳的叫聲。為了取悅父母,老萊子經常穿著五彩衣,裝成嬰兒的樣子,讓父母享受年輕育兒時的天倫之樂。有一天,老萊子端著一盆水進屋,走到父母跟前,故意跌倒在地,四肢朝天蹬伸,像嬰兒一樣地啼哭,不肯起來。搞這樣善意的惡作劇,就是為了讓父母看了高興,可謂用心良苦。楚昭王聽說了老萊子的事情後,想讓他出來做官,老萊子便帶著全家隱居到江南去了。 後來,“老萊衣”成為“色養”父母的代名詞,老萊子“戲綵娛親”的故事被廣泛傳頌、贊同。唐朝詩人孟浩然《蔡陽館》詩稱:“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北宋詩人蘇舜欽專門寫了詠《老萊子》的詩,其中有“颯然雙鬢白,尚服五彩衣”的詩句。南宋理學家朱熹《壽母生朝》詩:“但願年年似今日,老萊母子俱徜徉。”元朝詩人郭鈺《贈彭將軍》也有“座上衣冠戲彩日,窗前燈火讀書秋”的詩句。 老萊子“戲綵娛親”固然落實了儒家的“色養”父母之道,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還穿著嬰兒的五彩衣在地上哇哇啼哭,還要做人的尊嚴麼?由此可知,扭曲了的孝道是以喪失兒女的人格尊嚴為代價的。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王裒聞雷泣墓

4.王裒聞雷泣墓、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事親

儒家的孝道既強調“生,事之以禮”,“養則致其樂”,使父母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又要求對死後的父母要感恩和追思,叫做“死,葬之以禮”,有“事死者,如事生”之說。

《詩經》”蓼莪“篇後,“蓼莪”成為感念父母之恩的代名詞。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潘家鎮南有一座蓼莪禪寺,又名蓼莪庵,始建於東晉,是為紀念孝子王裒而建的,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孝子寺。 王裒是西晉城陽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生不面向西坐,表 示永不作晉臣。他在父親墓旁建一廬舍,每天早晚在墓所拜跪,攀柏悲號,眼淚灑到柏樹上,柏樹為之枯萎。王裒的母親在世時怕雷聲,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下雨打雷,王裒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在此。”後來,王裒的孝行被編入“二十四孝”中,叫做“聞雷泣墓”。《晉書·孝友傳》載:王裒教授學生《蓼莪》,“及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授業者並廢《蓼莪》之篇”。這個典故叫“王裒詩廢《蓼莪》”。南宋詩人陸游《焚黃》詩:“早歲已興風木嘆,餘生永廢蓼莪詩。”詩中的“風木”是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後一句詩人自比王裒,一讀《蓼莪》詩就悲傷流涕,因而不能讀。

“二十四孝”為此樹立了“賣身葬父”的榜樣——董永。 東漢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有“董永鹿車載父”圖,在一棵大樹下有一鹿車(獨輪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位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乎是在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著父親,身旁刻“董永千乘(今山東博興)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大象,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揚。董永右上方有一隻鳥,張開雙翅,作飛舞狀,取“象耕鳥耘”之意。 現實生活中的董永,只是在生活中孝敬、關愛父親,用鹿車推著父親到田間勞作,而不讓父親在家孤獨、寂寞,並無賣身葬父的情節。

董永“賣身葬父”記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書中說董永父亡,無錢安葬,向人借了一萬錢,並對債主說:“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到債主家為奴的路上,董永逢一婦人,願意當他的妻子,一起和他還債。到了債主家,債主說:“為我織出千匹絹,你們夫妻就離開吧。”結果,董永的妻子僅用十天就織完了。回家的路上,董妻說:“我是天上的織女,你的孝行感動了天,上天派我和你共同還債,債務償清了,我該走了。”說完,就飛走了。

也有的說,董永“賣身葬父”的情節是後世逐漸附會而成的。三國曹植《靈芝篇》才有“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的說法。到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董永被塑造成賣身葬父的典範。 據有關典籍記載,董永家境貧寒,為避兵亂,偕父母遷居河南新蔡縣,最後到達今湖北孝感市。董永的故事也被美化為頗具浪漫的人間孝子與天國仙女雙雙盡孝的戲劇,黃梅戲《天仙配》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據說,湖北孝感市就是董永與仙女相見和分別之處,縣名“孝感”即由此而來。 然而,從這浪漫美麗的孝的讚歌中我們看到,子女們在父母入土為安的長眠中出賣了人身,喪失了自我。老萊子喪失的是人格,是尊嚴,董永則連自己都給賣了。

“丁蘭刻木事親”純粹是為迎合世俗觀念而虛構出來的。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說是丁蘭“刻木為母”。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有“丁蘭刻木為父”的石刻畫像,畫像中刻的是父親,不是母親。三國曹植《靈芝篇》載:“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說的是母親。後來經不斷完善,在“二十四孝”中的情節是:丁蘭幼喪父母,沒來得及奉養,因而思念父母劬勞,刻木為父母像,一日三餐,事之如生。丁蘭外出,妻子用針刺父母的手指,竟然流出鮮血。木像見到丁蘭,眼中垂淚。丁蘭問出實情,把妻子休掉了。 民間俗語講,只要兒女有孝心,粗茶淡飯苦也甜。子路和蔡順是真孝子,雖然供奉父母的是野菜、桑葚,但販夫走卒生前孝敬,勝過王公貴族死後祭祀。他們對父母盡了淳樸、綿薄的孝心,讓父母感受到了孝的真情,他們沒有愧疚,沒有遺憾。丁蘭刻木事親,再遺憾、再誠心,再休掉十個不孝的妻子,又有什麼用呢?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吳猛恣蚊飽血


5.“冬溫夏凊”的典範——黃香和吳猛

《禮記·曲禮》載:“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溫而夏凊”是講,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納涼。“二十四孝”中,黃香“扇枕溫衾”,吳猛“恣蚊飽血”就是兩個關心父母,“知冷知熱”的孝子典範。 《後漢書·黃香傳》載:東漢江夏安陸(今屬湖北)人黃香,9歲喪母,因思念母親而哀傷憔悴,鄉人稱其至孝。12歲時,太守劉護把他召為門下孝子。黃香雖家貧,但盡心奉養老父,刻苦讀書,很快就博通經典,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後黃香官至尚書令、魏郡太守。 “二十四孝”說,黃香9歲時,服侍父親極盡孝道。夏天暑熱,黃香擔心勞累一天的父親睡不好覺,先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蓆床鋪,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冬天寒冷,黃香就先鑽進父親冰冷的被窩裡,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焐暖,再請父親去睡。《三字經》說的“香九齡,能溫席”,就是指東漢黃香。

《晉書·藝術傳》載:吳猛是東晉豫章(治今江西南昌)人,“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驅蚊,懼其去己而噬親也”。“二十四孝”中說,吳猛8歲時,事父母至孝。每到夏天,他的床上不掛蚊帳,還脫光衣服,讓蚊子叮咬自己。他認為,蚊子喝飽了自己的血,就不會去叮咬父母了。 孩童的這種天真想法實在可笑,卻讓人笑不出來。雖然其法不可取,但這種近乎“痴傻”的孝行絕不是愚孝,而是一顆淳樸、率真的童心。黃香、吳猛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孝是天下所有子女應盡之責,那些稚氣未退的孩童即便不承擔責任,但不能不接受孝文化的薰陶,不能沒有對父母盡孝的童心。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庾黔婁嘗糞心憂


6.漢文帝親嘗湯藥與庾黔婁嘗糞心憂

二十四孝”中有兩則父母“病則致其憂”的故事,強調了孔子”父母唯其疾之憂“的孝道觀念,其中的一例講的就是堂堂九五之尊的漢文帝的故事。漢文帝名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漢初大臣們平定諸呂后,擁立他為皇帝。漢文帝在位期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把他和漢景帝統治時期譽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不僅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漢朝標榜以孝治天下,他應該是率先垂範者。 漢文帝對母親薄太后非常孝順,雖然身為天子,奉養母親從來不敢怠慢。薄太后患了重病,而且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這可急壞了劉恆。本來,護理薄太后的宮女、侍從前呼後擁,用不著尊貴的皇帝親自動手,可漢文帝堅持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吃的湯藥,也要天天親自動手煎熬。每次煎完,先要嘗一嘗苦不苦,燙不燙,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母親臥病三年,他堅持親自護理了三年。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介平民百姓護理久病的父母已是難得,作為日理萬機的帝王,在宮女、侍從眾多的情況下,能夠堅持親自護理病中的母親,盡人子之孝,就更難能可貴了。“二十四孝”中稱他“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並沒有過譽,他是受之無愧的。

庾黔婁是南朝齊新野(今屬河南)人,自小誦讀《孝經》,瞭解孝敬父母之道。南朝的編縣(治今湖北南漳)境內多老虎,庾黔婁當了編縣縣令後,老虎都跑到別的縣境去了,人們都說是他的仁孝所致。 後來,庾黔婁又擔任孱陵縣(治今湖北公安)縣令,上任不到十天,總感覺坐立不安,他猜想可能是家中親人有難,立即棄官歸家。回到家裡,得知是父親庾易得了痢疾。庾黔婁慌忙延醫給父親治病,醫生說:“要曉得病可不可以醫治好,只要嚐了病人的糞,自然會明白。若糞味是苦的,就容易醫治了。”庾黔婁立刻取父親的糞嚐了嚐,不料氣味是甜的,心裡馬上糾結憂愁起來。每到了晚上,他便叩頭祈禱北斗星,請求替代父親去死。有一次祈禱時,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徴君(你父親)壽命已盡,念你一片誠心,只能延長到月底。”到了月底,庾易就死了。庾黔婁安葬了父親,在墳墓旁倚廬為父親守孝。

“嘗糞驗疾”的行為是否是愚孝,是否符合古代的中醫理論,筆者不敢妄斷。但親嘗湯藥、嘗糞憂心、衣不解帶中蘊含的子女對父母的至親、至愛、至誠、至孝,還是應該弘揚的。

漢文帝護理生病的母親衣不解帶,隨時聽候呼喚,後來也為諸多的孝子效法。《世說新語·排調》劉孝標註引《中興書》載,東晉殷仲堪護理病中的父親,衣不解帶數年。南朝劉霽已經50歲了,母親生病,“衣不解帶者七旬”。一旬為10天,七旬即70天,一個50歲的老人,護理生病的母親,70天衣不解帶,真是難以想象,更不用說像殷仲堪那樣衣不解帶數年了。

「老溫說事」孝文化之九:孝子楷模之二十四孝(一)

黃庭堅滌親溺器


7.黃庭堅滌親溺器


黃庭堅是北宋治平四年(1067)進士,官至起居舍人,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的詩與蘇軾並稱“蘇黃”,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等稱為“宋四家”。他不僅自己躬行孝道,還不失時機地規勸朋友養親盡孝。

朝廷官員中有個叫王稚川的,把老母留在家鄉,久不歸養。有一次,王稚川觀看歌舞,有人唱詩說:“畫堂玉佩縈雲響,不及桃源欸(ǎi)乃歌。”意思是,雕樑畫棟的貴人生活,不及水鄉行船者的棹歌。黃庭堅和詩勸解王稚川說:“慈母每佔烏鵲喜,家人應賦扊扅(yǎn yí)歌。”

《扊扅歌》裡隱含著一段辛酸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百里奚出仕虞國時,家中貧窮,臨別前妻子杜氏以扊扅(門閂)為柴火,烹雞為食給百里奚吃,囑咐他勿忘妻兒。後來,百里奚輾轉流落到楚國為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了回來,當上了秦國大夫。杜氏飄零至秦國百里奚府中,作洗衣的僕人,歌《扊扅》:

百里奚,五羊皮! 憶別時,烹伏雌, 舂黃米,炊扊扅。 嗟乎!今日富貴忘我未?

百里奚,五羊皮! 父粱肉,子啼飢, 夫文繡,妻浣衣。 嗟乎!今日富貴忘我未?

黃庭堅意在用《扊扅歌》提醒王稚川:勿忘家中的白髮老孃。史書上稱讚黃庭堅“可謂盡朋友責善之道”。

“二十四孝”裡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故事——滌親溺器,說的就是黃庭堅。他秉性至孝,小時候侍奉父母無微不至。母親有潔癖,受不了馬桶的異味,黃庭堅就天天親自傾倒並清洗母親所使用的馬桶,數十年如一日。後來,黃庭堅成為朝中顯貴,家裡僕從甚多,但他仍然堅持親自為母親清滌馬桶。

他認為,孝敬父母是子女應該親自做的事,不可以委託他人,盡心侍親和當不當官是沒有關係的。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非常欽佩他的文章和孝行,讚歎他“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的確,父母因年老、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為父母端屎端尿,擦身體,洗被褥,這往往是子女最為難、最怵頭的事情,很難說是子女的天倫之樂。可孟子認為,孝敬父母是一種愉悅的感受,九五之尊的天子,才華橫溢的文士為我們作出了楷模,現代的子女們該怎麼弘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