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薦:魅力讀物《三字經》

魅力讀物《三字經》

之前聽一位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老師講過“教育是朝陽產業”。的確,教育行業目前很火爆,不管哪個階層的家庭,教育經費所佔家庭開支的比重都是足份足量的,但它既不是朝陽產業,也非夕陽產業,而是一個長青產業。

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千年文明,薪火相傳”。《三字經》就是宋朝流傳下來的啟蒙讀物(起源說法不一,然而私以為不會脫出儒學復興的宋朝)。經文取材典範,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節義等無所不包。因而,可以說《三字經》是一部頗具魅力的經典讀物,適合學齡前兒童誦讀的百科全書。

《三字經》中的普世常識

我們熟知的評書裡對學識淵博之士有一番誇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歷來,我們的祖先對自然的認知是樸素而敬畏的,近代自然科學讓我們對天地自然有了更詳細準確的認識,然而相應的,對其敬畏也減了幾分。《三字經》中所記載的普世常識可以說是上涉天文,下涵地理了。如三才、四季、四方、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還提到了黃道赤道的概念。地理中“江、河、淮、濟”為四瀆,“岱、華、嵩、恆、衡”為五嶽(淮指淮河,濟水是古代河流名,源於黃河改道,岱指泰山)。另有農業“六穀”“六畜”,“五色五味”的概念。“四書六經六藝”是讀書人畢生要研究的學業,《三字經》中甚至將這幾部經典的內容與學習順序都安排得很詳細(六經中“樂”多失傳,因而後改為“四書五經”)。

《三字經》中的人文故事

“孟母三遷斷機杼”“竇氏五子名俱揚”都是《三字經》中有名的典故。孟子的母親極為注重孩子學習的環境與學習的動力,因環境為外因,動力為內因,沒有好的學習氛圍,就得不到薰陶,沒有學習的動力,逃學也就會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

竇禹鈞是五代後周時期燕山人。據說他原本也積攢不少前世的惡業,因而三十有餘不得子,後亡父託夢,教其多行善舉,此生才有所轉機,因而其一生也頗有袁了凡式的傳奇色彩。廣施善行,福田結果後,竇禹鈞先後得了五個兒子,在他悉心教導下,五子登科,號為“竇氏五龍”,傳為一時佳話。

車胤借螢火蟲之輝,孫康考積雪反光都在發奮讀書;蘇洵上了歲數苦讀不晚,與二子一同成名;孔融、祖瑩、李泌、劉晏都在少年時代有不俗的表現;蔡文姬、謝道韞才華橫溢,女子如此,男兒何不奮發?種種人文典故,都在勸人進取,有理有據,入情入理,比枯燥說教更能觸動學子的心靈。

《三字經》中的教育理念

《三字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啟蒙讀物,可謂盡到了教育的典範,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於朗朗上口、抑揚頓挫之中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即將“性、習、教”三者之間的關係剖析得明明白白。性,即每個人的天性。“性本善”並不是說每個人天性慈悲善良,而是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心都是純淨的一張白紙,沒有本質區別。習字,從象形古文字來講是鳥在天上飛,在此則是每個人的習慣、思考、行為,這就有了天差地別。那麼造成“習相遠”的結果就是“教”,所謂“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尤其是針對幼兒早期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若使孩子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以不至於走偏,就必須進行專心的教育。這三者的含義與內在聯繫頗有一番哲學意味。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底蘊並非成人的專屬,幼兒同樣需要靠文化薰陶來滋養氣質。最近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火了的年齡最小參賽選手,來自青島的五歲男孩兒王恆屹就表現出不輸於成人的文學修養。沒錯,他不僅能對詩詞經典做到記憶背誦,也能做到理解,並且待人接物也無形中模仿著古人的禮儀,令人讚歎。智商會隨著兒童成長自然提高,而情商、氣質、品性卻需要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塑造而成,這樣的教育才應稱之為“教之道,貴以專”的典範。

《三字經》現今版本一百二十句,很多都是後人根據所學所悟添加上去的,盤點古今,包羅萬象,唯有最後兩句話又落在了教育理念上。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人們都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豐厚的財產,讓他們衣食無憂,其實不如教給子孫一部《三字經》,樹其為人,授之以文。對此,要勤奮以待,而貪玩忘學是於己無益的,當戒之勉之。古人認為,與勤奮無關的財富終有盡頭,而學識、精神、智慧這些是無窮無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