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魅力读物《三字经》

魅力读物《三字经》

之前听一位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老师讲过“教育是朝阳产业”。的确,教育行业目前很火爆,不管哪个阶层的家庭,教育经费所占家庭开支的比重都是足份足量的,但它既不是朝阳产业,也非夕阳产业,而是一个长青产业。

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三字经》就是宋朝流传下来的启蒙读物(起源说法不一,然而私以为不会脱出儒学复兴的宋朝)。经文取材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节义等无所不包。因而,可以说《三字经》是一部颇具魅力的经典读物,适合学龄前儿童诵读的百科全书。

《三字经》中的普世常识

我们熟知的评书里对学识渊博之士有一番夸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历来,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认知是朴素而敬畏的,近代自然科学让我们对天地自然有了更详细准确的认识,然而相应的,对其敬畏也减了几分。《三字经》中所记载的普世常识可以说是上涉天文,下涵地理了。如三才、四季、四方、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还提到了黄道赤道的概念。地理中“江、河、淮、济”为四渎,“岱、华、嵩、恒、衡”为五岳(淮指淮河,济水是古代河流名,源于黄河改道,岱指泰山)。另有农业“六谷”“六畜”,“五色五味”的概念。“四书六经六艺”是读书人毕生要研究的学业,《三字经》中甚至将这几部经典的内容与学习顺序都安排得很详细(六经中“乐”多失传,因而后改为“四书五经”)。

《三字经》中的人文故事

“孟母三迁断机杼”“窦氏五子名俱扬”都是《三字经》中有名的典故。孟子的母亲极为注重孩子学习的环境与学习的动力,因环境为外因,动力为内因,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就得不到熏陶,没有学习的动力,逃学也就会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

窦禹钧是五代后周时期燕山人。据说他原本也积攒不少前世的恶业,因而三十有余不得子,后亡父托梦,教其多行善举,此生才有所转机,因而其一生也颇有袁了凡式的传奇色彩。广施善行,福田结果后,窦禹钧先后得了五个儿子,在他悉心教导下,五子登科,号为“窦氏五龙”,传为一时佳话。

车胤借萤火虫之辉,孙康考积雪反光都在发奋读书;苏洵上了岁数苦读不晚,与二子一同成名;孔融、祖莹、李泌、刘晏都在少年时代有不俗的表现;蔡文姬、谢道韫才华横溢,女子如此,男儿何不奋发?种种人文典故,都在劝人进取,有理有据,入情入理,比枯燥说教更能触动学子的心灵。

《三字经》中的教育理念

《三字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读物,可谓尽到了教育的典范,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之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将“性、习、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剖析得明明白白。性,即每个人的天性。“性本善”并不是说每个人天性慈悲善良,而是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心都是纯净的一张白纸,没有本质区别。习字,从象形古文字来讲是鸟在天上飞,在此则是每个人的习惯、思考、行为,这就有了天差地别。那么造成“习相远”的结果就是“教”,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尤其是针对幼儿早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若使孩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以不至于走偏,就必须进行专心的教育。这三者的含义与内在联系颇有一番哲学意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底蕴并非成人的专属,幼儿同样需要靠文化熏陶来滋养气质。最近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火了的年龄最小参赛选手,来自青岛的五岁男孩儿王恒屹就表现出不输于成人的文学修养。没错,他不仅能对诗词经典做到记忆背诵,也能做到理解,并且待人接物也无形中模仿着古人的礼仪,令人赞叹。智商会随着儿童成长自然提高,而情商、气质、品性却需要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塑造而成,这样的教育才应称之为“教之道,贵以专”的典范。

《三字经》现今版本一百二十句,很多都是后人根据所学所悟添加上去的,盘点古今,包罗万象,唯有最后两句话又落在了教育理念上。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人们都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财产,让他们衣食无忧,其实不如教给子孙一部《三字经》,树其为人,授之以文。对此,要勤奋以待,而贪玩忘学是于己无益的,当戒之勉之。古人认为,与勤奋无关的财富终有尽头,而学识、精神、智慧这些是无穷无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