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什麼事能比兒童會說話更令人感到吃驚的了。從只會哭叫到咿咿呀呀再到成句成篇地 和你對話,這個發展過程難道不令你感到驚歎和好奇嗎?

在出生後的一年內,嬰兒就開始為言語感知、產生能力的發展做準備了,他們不斷地找機會鍛鍊自己的發音器官,在和外界環境的接觸中練習自己的語音感知和言語理解能力。

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0-1歲是寶寶的發音準備期

因此,為了讓孩子愛1歲半後語言能力可正常“爆發”,父母其實在0-1歲時就應做好孩子語言發育的各項準備工作,利用發音準備期的特點,做好相應訓練,促進孩子的語言表達正常發育。

發音準備期分三個階段,4個月會發出連續音節很重要

通常來說,0-12個月的寶寶一般要經歷3個階段的發音準備期,在每個時期孩子所表現出的能力都會不同。

1、0-3個月:簡單音節階段

在出生後0〜3個月間,嬰兒處於簡單音節階段,此時的嬰兒聽覺較敏銳,對語音敏感,具有一定的辨音能力。

與成人進行“交 談”時,嬰兒會通過做出相應動作來表現出交際傾向。與此同時,嬰兒逐漸開始發出一些簡單的音節。

研究發現,出生後1個月以內的嬰兒的哭叫聲是未分化的,即嬰兒在不同的條件 下產生的哭叫聲基本上沒有差異。

在1個月以後,嬰兒的哭叫聲逐漸帶有了條件反射的性質,出現了分化。不同的情境條件會引起嬰兒哭叫反射在發音部位、音調高度、聲音持續性上區別,但分化仍很粗略。

大約從第5周起,嬰兒可能因為發音器官偶然間的動作而開始玩弄自己的發音器官,進而產生許多“有趣”的非哭叫的聲音。

2、4-8個月:連續音節階段

在出生後4〜8個月期間,嬰兒的言語發展進入到了連續音節階段(也叫呀呀語階段〉,所謂呀呀語就是類似於成人言語中使用的那些重複性音節。

處於這一時期的嬰兒能辨別語氣、語調、音色的變化。他們發出了更多的輔音, 比如b、p、d,同時他們能發出和語音極為相似的聲音,並能將輔 音和元音相結合連續發出。

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4-8個月,是寶寶的連續音節階段

其實這些聲音對嬰兒毫無意義,他們只是以發音作為遊戲而已。聾兒在此時期也會像正常嬰兒一樣發出呀呀語,只因他們缺乏聽覺反饋,其呀呀語停止得比正常兒童早。

呀呀語在發音準備階段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於具體地掌握某些發音或習的感覺運動技能,而是在於使嬰兒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這是之後語言產生和發展所必需 的

3、9-12月:語言萌芽階段

出生後9〜12個月的時期對應了嬰兒學話的萌芽階段。在此時期,呀呀語的出現率達到高峰。

同時,嬰兒開始模仿別人發音,發出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近似音節的發音也明顯增多,對同一音節他們能夠隨著場合的不同而變換音調進行發聲。

比如,當嬰兒在小床內看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和坐在媽媽膝上看這個物體時,其呀呀語的發音是不同的;坐在媽媽膝上比坐在爸爸膝上發音的音調要髙。

中國兒童此時除了第一聲調外,其他三個聲調都已出 現。然而,雖然此時的呀呀語聽起來像語音,並常具有升降調,但它們仍然是無意義的,不能被理解的。

發展展到1歲左右,當大多數嬰兒開始產生第一個能被理解的有意義的詞時(如,“爸爸” “媽媽”或“拿”等),呀呀語的出現率便會開始下降。

言語發展基礎技能1—跨通道感知力:0-3個月多做感覺訓練效果好

言語加工過程不僅僅只依靠單純的視覺或聽覺。

比如,當我們聽到“玫瑰”這個雙字詞時,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玫瑰的樣子、花朵的香氣、花瓣和枝條的觸感。

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0-3個月,訓練跨通道感覺能力

由此可見,言語加工是多種感覺通道相互融合、交互作用的過程。

嬰幼兒在言語習得早期,需要把成人發音時的唇部動作與所發出的語音相對應, 才能逐漸形成和發展出語音意識,而這其中就需要嬰幼兒具備一定的跨通道感 知加工能力。

以往的研究表明,當單詞語音與相應物體的運動同時配對出現時,嬰兒能快速地掌握該單詞和對應物體的聯繫,說明聽覺與運動視知覺的跨通道交互作用在言語習得早期階段具有重要作用。


即便在盲人個體中也能體現出這種跨通道感知能力和言語技能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繫。

著名的勵志作家海倫凱勒曾經描述過自己學單詞的過程,比如,她學 “水”這個詞彙時,她的老師會把她的手放在水流中進行感觸。

因此,在0-3個月,父母要這樣培養孩子的跨通道感覺能力:

  • 聽覺訓練。2個月後多給孩子提供聽力刺激,比如輕緩的音樂。藉助搖鈴等工具訓練其聽聲尋物的能力,同時注意預防中耳炎的發生。
  • 視覺訓練。1-3個月使用黑白卡片、紅球等訓練孩子的追視能力。6個月後給孩子呈現顏色鮮豔的玩具,並用語言告知其作用,訓練其匹配能力。
  • 感覺訓練。出生後母親多對孩子進行一些撫摸,3個月後可藉助感知球等玩具,讓孩子抓握,父母也可以用其在孩子身體各部位滾動,進行感覺訓練。

言語發展基礎技能2—語音分割能力:3-6個月多對寶寶說重複性疊詞幫助大

通常,嬰幼兒所聽到的語言信息是一連串流暢的語音序列,而不會是一個個分割的單詞,也沒有明顯的停頓,那麼他們能否找到某個單詞的起止位置呢?

有研究者通過轉頭偏好方式證明了嬰兒能夠從流暢的語音序列中找到某些單詞。


此研究過程包括兩個階段,首先是單詞熟悉階段,嬰兒會聽到一段話,同一個單詞(比如,單詞“cup”)在其中會重複出現幾次。


然後進入到測試階段,嬰兒在聽到單詞cup時,會表現出注意偏向性,此結果證明了嬰兒能從快速流暢的語音序列中辨別出某個單詞。

雖然在出生後的一 年中,嬰兒還不會說話,但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特性,來完成從語音序列中分離某些語音表徵的任務。

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3-6個月,訓練寶寶的語音分割能力

比如,他們可能會通過之前學習獲得的字母發音組合、單詞的重音特性等來幫助他們分離相關的語音信息 。

因此,3-6個月,父母可以有針對性的做這些語音分割能力訓練:

  • 固定的物理環境。保持寶寶生活環境的穩定,包括玩具等生活用品。比如經常使用的玩具,父母就會經常用語言表達,孩子就能通過無意識的多次訓練,分割出喜歡物品的語音。
  • 重複性的單音節詞語。父母要多和孩子說話,特別是要多說單音節詞語。比如“球球”、“碗碗”,建立語言反射。6個月後,父母發出指令,讓孩子手指常見物體的位置,對語言分割能力發展也大有幫助。

言語發展基礎技能3—語義理解能力:6-12月做“多背景遊戲”好處多

兒童能夠感知語音、從流暢的語音序列中分離出相關的語音信息、重複發出單詞或詞組的語音,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理解相關的語義。

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知曉嬰兒是否掌握了某詞彙的含義呢?

已有研究者通過注視偏好實驗發現,6個月左右的嬰兒在被問道“媽媽在哪”的時候,會轉頭注視媽媽;


在被問“爸爸在哪兒’時,又會轉頭注視著爸爸,這說明他們掌握和理解了“爸爸” “媽媽”這兩個詞語的語義。

在嬰幼兒習得單詞語義時,常用的方法是呈現一個語音,同時匹配呈現對應的具體事物或圖片,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很可能帶來背景特殊化現象,即只認得浴缸裡的小黃鴨是加卻不認識池塘裡真正的鴨子。

所以嬰幼兒在習得詞彙語義時,需要在多個背景下學習。

比如,學習“小狗”這個單詞的語義,可以呈現不同品種的犬類圖片給嬰幼兒看,告訴嬰幼兒蘇格蘭牧羊犬是“狗”, 吉娃娃、拉布拉多、獅子狗、臘腸犬都是狗。同時也要告訴嬰幼兒一些反例,比如,貓、狼、狐狸這些都不是“狗”。

0-1歲是發音準備期!訓練寶寶這三種基礎技能,語言發育不擔心

6-12個月,訓練孩子的語義理解能力

通過從正面、反面呈現不同種類的事物,讓嬰幼兒加深對某個詞彙含義的理解程度。

通常來說,父母在6-12個月可這樣做語義理解能力訓練:

  • 指認遊戲。孩子在對某種動物的語言和識別後,
    父母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幾種常見動物,讓孩子進行指認。通過變化不同形式,讓孩子真正理解詞彙含義。
  • 表演遊戲。父母可以通過表演動物、物品的典型特徵,讓寶寶對特定詞彙加深理解。在表演過程中,父母要一邊用形象、誇張的肢體動作,一邊用簡單的語言進行闡釋。
  • 聽音遊戲。寶寶天生對動物有好感,在對常見動物的外貌特徵已建立了印象,這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建立其發聲和其名稱之間的匹配。如播放小鳥的叫聲,然後給出動物卡片,讓孩子指出是哪種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