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11月24日下午的【SUSAS學院】大師講壇第三場 - 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延續“導覽快閃+講壇”的形式。下半場活動,北川富朗先生就策展與公共藝術做主題演講,管懷賓教授與沈烈毅教授分別講述作品創作背後的故事。參與毛麻倉庫空間藝術板塊“水之相遇”、“上海十六景”的部分參展藝術家畢蓉蓉、殷漪、張如怡、王令傑、馮晨、楊圓圓、胡為一、楊牧石、劉毅、袁松集體亮相,由汪單擔任主持,通過圓桌討論的形式講述他們眼中的水與上海。

本條為當天內容回顧推送的下篇,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朋友們也能感受到活動中的珍貴片段。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

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下篇


主題分享回顧

第一組藝術家:畢蓉蓉、殷漪、張如怡、馮晨


作品《流動之物》

畢蓉蓉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這是我第一次做命題創作,之前的創作比較隨心所欲,走到哪裡,資料就收集到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次北川先生寫郵件邀請我參加這個展覽的時候,就給了我 “水”的主題。非常巧的是,我當時在奧地利駐留,城裡一條非常著名的河,貫穿整個城市,我每天都會穿越這條河。我在想即使北川先生沒有發出邀請,每天看著這條河,我也會有想法做些什麼。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學的山水畫,後來又學了當代藝術,對山水畫的感受又不一樣了。這次我採集了中國古代石刻的素材,尤其是《山海經》裡的人魚,這個形象能表達當時人跟自然的相處,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圖案。毛麻倉庫一樓的空間比較自由,我直接選取了中間這塊來創作,初衷是希望大家能進入,可以踩,可以躺,可以觸摸。”


作品《向西》

殷漪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攝影師:梁盛鴻


“我的作品是五屏影像裝置,主要在四川北路橋拍攝的。對我來說橋是城市裡面相對比較特殊的場所,既連接了水路,橋上的行人經過也都是相遇。我邀請了我的藝術家朋友照駿園參與這個作品,請他在四個不同時間點,在橋的四個方向演奏即興的音樂,屏幕影像將每個方向對應,展現出了意象和空間。在寫了文字之後,我意識到這個作品最初創作的動力其實和我作為上海人長大的記憶都是有關聯的。

照駿園為這個作品做曲,影像裡拍到了音樂家的演奏還有城市自己的聲音,當這些聲音放在一起時,形成了合奏的感覺。做作品不僅僅是懷舊,也是我對城市的觀察和反應,在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意識裡面,可能覺得蘇州河和上海市民生活的關聯性更強一些。希望大家真正進入上海,看一看這座城市的豐富性,這會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這座城市。這座橋是四川北路的橋,也是我的更大的蘇州河計劃的開始。”


作品《光的背面》

馮晨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光的背面’源於另一件在上海做的百葉窗作品。做那件作品的是因為我不太喜歡那個房間的光線,所以把室內光線都去掉了,試著去控制光線。隨著系列的不斷推進,有了這次在藝術季創作的機會。百葉窗是上海辦公樓中經常用到的材料,這次又把百葉窗的材料變豐富了,用了五種不同的材料,想追求的是用過之後舊舊的二手百葉窗的感覺。它們的開合是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控制百葉窗的聲音是通過採集城市和辦公室的聲音得到的,聲音控制了百葉窗的運動,但是觀眾又不知道在表達什麼,是某些說不清的情緒,最終讓觀眾通過百葉窗的開合看到黃浦江的風景。我覺得這件作品大部分還是個人感受和個人經驗的分享,是跟視覺感受有關的。”


作品《閃電》《銀塊》《帶電的石塊》

張如怡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我的大部分作品會有沉浸式的佈置,讓作品和作品之間進行對話,所以不是一個單一的呈現。我覺得受到北川先生的邀請之後,創作還是非常順利的,可能關於‘工業’和‘有機’的關鍵詞一直在我的創作狀態裡,對於空間呈現和質地介入也是一貫的狀態。這次我還是會用到瓷磚,包括平時浴室的地漏,這些也是排汙水相關的狀態,出現在牆的左上角。


這次作品裡面會有大量混凝土轉換的東西,還有運輸拖板、電線。左右兩側是用微信小視頻記錄的,老插座在我使用過程中有一個爆電瞬間,這讓我聯想到了閃電。對面的作品是仙人掌,上面有一些像頭髮絲之類的東西,會有一些金屬絲暴露出來。當時我選了十六個區中的楊浦區,並不是因為我出生在楊浦區,是因為我大學期間在楊浦區做了展覽,對當時的狀態都有記憶,也跟我的創作相關,能呈現這樣一個展覽很有緣分。”



第一組圓桌討論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汪單:

策展人,國際公共藝術研究協會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我想問一下在座藝術家,大家對空間是怎麼處理的

?怎麼用自己的方式來對空間進行對話?像蓉蓉的作品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跟公眾接觸,這個作品在空間裡面也承擔了這麼一個角色,把大家吸引在一起。”


畢蓉蓉:

“在創作之前,這個空間除了幾根柱子什麼都沒有,你要考慮一下怎麼讓其跟觀眾進行交流。我之前做過地毯作品,地毯在哪裡你的家就在哪裡。藝術作品可以是一個功能性的空間。

面對的是毛坯的環境,因此也是第一次嘗試馬賽克,就是希望讓它成為空間的一部分。我進入到空間之後,就想怎麼才能讓大家觀看視頻呢?我自己想象是不是要躺下來?要坐下來?就自己想象在空間當中會做什麼動作,就有這麼一個安排。”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殷漪:

“我關注的不是實體空間,也不是物理空間,更多是聲音空間。在這個作品裡,其實是在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維度發生的,然後再編織在一起。對我來說,現場其實是通過聲音的方式再造、重現,或者說把我在城市裡面的經驗重新轉化出來。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事情,你基本上很難待在一個屏幕裡面很久,因為你看一個屏幕時會有另一個屏幕去吸引你,這種感覺有點像在城市街道行走時的感覺。”

馮晨:

“我的作品使用空間比較小,就用了一個小窗戶。如果這個空間裡沒有光線的話就什麼都看不見,所以光也是很大的組成部分,我的做法就是去改變光線的變化。”

汪單:

“怎麼去利用這個空間?怎麼樣讓這個空間原有的東西,不僅是歷史的,還有物理的那些東西一起加入思考?像如怡的作品裡面有瓷磚,瓷磚上面有地漏,我會一直想這個是原來有的,還是添加上去的,你的作品跟空間融合度也非常好。”

張如怡:

“前面聊到對空間本身怎麼提供一個自己傳遞和說話的狀態,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用到瓷磚、地漏、壞掉的插座爆電等,很多作品都是靜態的,都是比較理性而沉默的。我會對日常生活當中的細節如何誇大它,把周遭城市當中的巨型之物壓縮回來的反差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我作品裡面,各種模糊性不是在創作一開始想要追求的,但最後的呈現是作品給你的一些答案。很多時候,個人是消失在城市裡的,但我想嘗試怎麼壓縮到你的城市裡,這就是我比較感興趣的。”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殷漪:

“我之前看過馮晨的作品。玻璃窗是非常現代的產物,它隔絕了聲音,但是沒有隔絕視覺。你會發覺你站在玻璃窗前面可以看到窗外,也可以看到反射的東西,所以具有雙面性。馮晨的作品又在玻璃窗前面又加了一個東西,又把室內空間重新做了轉化,給我印象非常深刻。”


主題分享回顧

第二組藝術家:劉毅、袁松、王令傑、楊牧石、胡為一、楊圓圓


作品《紅移》

劉毅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我關注的是上海原住民和上海外地人入住到上海後,之間相互的關係。創作這個項目的時候我正好是在塞浦路斯駐留,在那裡有很多移民問題。這些流動的燈箱就像黃浦江的意象,河流本身就代表著時間,燈箱就像抽離時間的繪畫。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有移民問題,放在田野當中是一個小問題,但對於國家來說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人的村莊,所有的年輕人和小孩都去了更大的城市發展,像這樣的移民問題在每個國家和每個城市都有發生過。

我覺得藝術家就是在不斷移動當中安頓自己,在每一個城市當中尋找相關歷史,去關注他們的生活和生活本身的力量。”


作品《風景組合——上海大世界》

袁松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想到這個作品就是大世界,因為每次來上海都會路過大世界,很好奇,就查了下它的歷史。我之前一直用霓紅燈做作品,覺得很貼合。

為什麼叫做風景呢?我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當中的材料,是反光材料。我對耀眼的東西有一種特殊愛好,後來慢慢分析我為什麼喜歡,又為什麼要用這些東西。首先,這些材料在生活當中非常大量被購買,越廉價的東西越會刺激你去買它,從某種程度來講反映了大眾的購買心理,又是一種外表看似華麗的東西,有強烈的對比。我把霓紅燈和發光材料放在前面都是鏡像的燈光裡面,最後給到我們一個最碎片化、很絢爛的東西,這種反差對我來說更像生活在這種環境當中的感受。

後來覺得框太限制我了,我又做了像雕塑,這種感覺更加重了一種矛盾關係,在工業生產當中有很多廢料出現在作品中,跟之前的華麗材料產生衝突,這是我想要的。”


作品《The truth is that I fall in love, so easily》

王令傑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這個名字來自於一首詩詞,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之前的作品有一點差異,因為我們之前的作品重視形式和概念的結合,這次更強調視覺。很多人看到這件作品會覺得難以閱讀,認為這是一種複雜因素。技術方面的問題不是我想說的,回到剛才說的城市記憶,做這件作品的動機才值得分享。

我是80年代初出生在上海的,那個時候上海的城市面貌跟現在有相當大的差異,保留了一種城市化和工業化結合的狀態。我在南京東路長大,是比較核心的區域,祖輩和父輩從事的職業又都和機械相關,所以我的生活非常接近於各種工業原材料或者技術環境。稍微長大一點,學校組織去青浦秋遊,我的同學撿了片楓樹的葉子丟下去,因為本身的形狀,葉子是旋轉著下降的。我突然發現植物不是一個簡單的、沒意識的東西,彷彿在有意願的情況下嘗試做一個動作出來。後來這種對自然界力量的感受也放在了創作動機裡。我個人對延伸人類感知和技術的方法感興趣,是不是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理解自然,或者去尋找你們曾經感受的理解方式。所以做了一個機器模擬楓葉怎麼從空中掉下來,有那麼一刻在空中的形態,可以看到空氣,看到自然,看到重力的綜合感知。”


作品《聚集-組》

楊牧石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我的成長經歷在記憶當中有一種流浪感,那些年也是快速發展的,內心會有一種落差變化,也會看到各種店鋪的更新,各種廢品、垃圾的出現。我把這些所謂的垃圾、二手廢料進行收集歸納,做得非常密集,非常尖銳。當這一切加在一起時變成了一個非常空白的狀態,而這些都是我所感興趣的。我關心的是怎麼把現實當中的點滴進行微妙轉換,處理到一種很完整的狀態。

我對這次的作品做了一些基本的規定:比如說它要重新更新物件,它的大小一定得像工具,而不是一個大型裝置雕塑,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做雕塑或者裝置中作品做得最渺小的一個,而且我也選用最渺小和被忽視的材料來製作。作品會分成兩種形態,一種是突出的,還有一種是收縮的,希望它們達成一種衝突,一種對立,在當中形成某種聯繫,而這種聯繫能把空間某種活力或者某種感官上的刺激重新調動起來,藉著水、江邊的光形成一種反差。”


作品《風的規範》《無痕》《輕取》

胡為一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我從小出生在上海,現在工作生活在上海郊區,今天來的幾位藝術家都是同樣的處境。藝術家喜歡自我放逐,覺得郊區生活更加有意義,但是背後都是一種無奈。今年年初就做了一系列作品,它們相互之間有一個主題,就是在城市運作下,每個城市中生活的個體背後到底被什麼所控制,是不是有一種權力和機制在裡面?

根據對現場的印象搭了展牆,這些磚塊保留了殘缺的狀態。刷子刷過的大樓希望有一種魔幻的感覺,窗戶裡的燈光一個個熄滅,展廳里路燈的燈光就亮起來了,感覺到是居民樓裡的燈光轉化到了實體路燈上。路燈是講私人跟公共領域的關係,現在其實體會不到兩者的邊界,也不太會有停電的情況,但是背後機制還是存在的。特別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私人-公共的邊界是會越來越來模糊的。《風的規範》也是講述了一個權力。我拍的郊區的紅綠燈,紅綠燈是人定義的規則,但是看影像時會發現所有植物擺動也是根據紅綠燈的轉換而變化的。風的運動也是聽從紅綠燈的指令,當駕馭自然之上會是什麼樣的景象?我也想把這個問題拋給觀眾。”


作品《Shang Francisco》

楊圓圓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其實我在過去兩年裡具體研究演變史,後來主題開始發展到早期的電影,再過渡到一個更寬廣的娛樂業。我的工作方式一直是拿著相機講故事,接到北川先生邀請時正在美國拍攝,那個項目是追著遺忘的步伐相遇的,後來就拍了幾個不同類型的短片。系列裡有這樣幾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裡的母女先後離開上海,最後搬到舊金山,所以片中經常提到‘我在上海’。女兒後來講了她的愛情故事,和竹子有關。第二個故事是一個美國華裔講的舊金山中國城的都市傳說,真假難辨,和我自己的敘事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個時候華裔群體中,上海是魔都的代名詞。

為什麼選擇圓形拱門呢?分佈在各地的城都可以容易看到中式園林出現在了餐廳裡,也是為了想營造一個迷你劇場的效果吧。”


第二組圓桌討論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汪單:

“我只有一個問題問藝術家。六位的作品都跟個人對城市的情感和體驗相關,無論是作為一個外鄉人怎麼看待這座城市,或者自己作為上海人的童年記憶。你們又是怎麼把私人體驗轉換到5x5平方米的作品當中呢?”

袁松:

“我對於上海的印象是魔都,以前高中時經常聽《夜上海》,這些元素都是我對上海的印象,就用在了作品裡面。我會覺得整個場景會把最開始對大世界的理解放入進去,是比較碎片化的東西。”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王令傑: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們對大世界的印象時是一個傳說,我自己從來沒有去過大世界。這是兩個部分的上海,是一個人群當中的上海和另一個人群當中的上海,相對而言會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東西。”


楊牧石:

“你待在這個城市裡面會發現有一些沉重或者難以忍受的東西在,如何轉換成有意思的東西,這才是最真實最精彩的地方。這個項目是有關上海的,但也是把上海作為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標準來進行討論,主要還是看城市的變化。”

胡為一:

“其實我思考的很多東西就是城市,把它放在北京、上海都會成立,作品呈現出人在城市的焦慮,就是中國的一種現實。像王令傑說的,是大家對於上海的理解,對於我個人而言也是,上海就像一起生活20多年的人,然後我被替代到郊區去了,我是分手了,我跟上海這段親密關係結束了。我遠遠望著這個城市,在這一瞬間是有話要講的。”

劉毅:

“我覺得可以打一個比喻,有一次三毛收到了父母寄的米線,荷西說這是什麼,那麼好吃,三毛就說是春天凍住的雨。就像你剛才說的城市生活濃縮在5X5平方米的感受吧。”


【SUSAS學院】大師講壇回顧下|撞見:公共藝術,換個角度看世界

大師講壇第三場嘉賓合影

分享內容與配圖根據分享嘉賓演講材料整理


主辦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承辦

那行文化


聯繫我們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susas.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