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垮掉的一代"其實並不"垮"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國"垮掉的一代"最具代表的一本小說,被公認為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經典,其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是首位提出"垮掉的一代"概念的作家。


《在路上》於1957年出版,一經問世即令輿論譁然,譭譽參半。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書被譽為永恆的精神宣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在生活之路上尋找信仰和力量。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小說主人公薩爾是一名在讀大學生,幾次與迪恩、瑪麗露等夥伴沿途搭車或開車,橫越美國大陸。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流浪吸毒又淫慾放縱,在經過精疲力竭的漫長放蕩後,才慢慢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我剛拿起這本書時,對作者自嗨式寫作方法怎麼也喜歡不起來。文中不光旁若無人地充斥著粗口、濫交,一部分句詞還毫無美感,讀起來味同嚼蠟,更多的時候感覺像是酒鬼在喃喃自語。


而且,作為中國新時代的好好青年,筆者對這幫美國青年的行為十分不解,對他們在路上酗酒、吸毒、濫情、偷竊等行為,甚感排斥。


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倒是對他們有著不是一點點的羨慕和佩服。


他們有行走天下的底氣,正如他們所說:"我一無所有,所以我擁有一切。"


01"垮掉的一代"並不垮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這一名稱由凱魯亞克於1948年提出,beat一詞有疲憊、潦倒之意,凱魯亞克聯繫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幸福。


到後來,"垮掉的一代"慢慢發展為,在"二戰"之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幫形態鬆散的年輕詩人、作家的集合體,形成為一個文學流派。


在西方文學領域,"垮掉的一代"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


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


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慾、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


"垮掉派"文人對體驗各種極端的生活方式有濃厚的興趣(例如放縱的性愛和吸毒等),他們也是美國知識階層中權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戰者。


正因為如此,"垮掉的一代"曾一度被當時的報刊、電視等媒體扭曲為"犯罪"、"放縱"、"不負責任"的代名詞,而這引起了"垮掉一代"鼻祖——凱魯亞克的不滿。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70年代的美國嬉皮士


他曾在1959年發表在《花花公子》的一篇文章《至福:垮掉一代的起源》裡曾經說過:


"'垮掉'這個詞,實際上代表著至福,……至少,'垮掉一代'的核心,是一群快活的新美國人,他們下定決心要享樂……


多麼可悲,居然會有人認為垮掉的一代成了犯罪、行為不端、道德墮落、反對道德……多麼可悲,居然會有人沒有意識到美國必定、將會、正在改變,變得更好。"


凱魯亞克眼裡真正垮掉的一代,是充滿激情,無所畏懼的,並不是真的"垮掉的一代"。


相反,他們生長於戰後及經濟危機促成的精神危機下,其自嘲是"垮掉的一代",明明白白地袒露對生命及未來的迷惘及不屑,反而是赤城的一代。


而如今"自以為聰明"的勞勞碌碌,強撐面子附和,把渾噩成當生命本真之下,可能卻是"糊塗的一代"。


曾幾何時,我們80後,也被按上過"垮掉的一代"的帽子。


那時候的我們,正處於計劃生育的窗口期,大多是家中獨女或獨子,被家中兩個大人,四個老人所寵溺著,時不時地傳出“小皇帝”、“小公主”的不良作風。


就連不是獨生女的我,也常常被我媽揶揄著:"連根針都沒捏過,看你們以後可怎麼辦。"這些話聽得多了,連我自己都信了。


不過,很顯然,爹媽的擔心是多餘的。曾經被視作離經叛道80後的我們,而今也正在邁入了不惑之年,早已接過社會主義的接力棒,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眼看著80後沒垮掉,"垮掉的一代"帽子又一次硬生生地,甩給了"追求自由,崇尚自我"的90後。


本以為90後們能將帽子戴實,可當2020年新冠病毒來襲時,他們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在各個地方、各條戰線,挺起了肩膀。


人們之所以喜歡亂扣"垮掉的一代"的帽子,無非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環境不一樣了,成長的方式不一樣了。殊不知,每一代人都有著自己的集體印記。


相對於上一代人,年輕一代似乎少了一點樸素,少了一點踏實,看上去更強調個性的自由,更追求生活的舒適。


正如一名外國學者觀察到的,"在中國坐地鐵,會看到年輕人低著頭看價值不菲的手機,許多人將頭髮染得五顏六色、揹著名牌包、穿著高級運動鞋"。


但是,這並不代表青年一代消極頹廢,只顧追求享樂,失去了上一代身上應有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凱魯亞克當年提出"垮掉的一代",並不是真正地垮掉了,而是一群尋找快樂源泉的年輕一代。他們是遊走在路上的靈魂,瘋狂且自由。


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得打呵欠或口吐陳腔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就像神奇的黃色羅馬煙花筒那樣,不停地噴發火球、火花……


02 "垮掉一代"其實應該是“追求自由”的代名詞

①"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春夏與秋冬"的灑脫

小說主人公薩爾,身無分文,卻總愛揹著包,多次橫跨美國。在路上,他有一分花一分,從不吝嗇。實在沒錢了,還會停下來找工作,掙了錢再重新買酒上路,過著妥妥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他住在從沒見過的廉價旅館裡,聽著各種各樣的悲哀聲音,縱然被路途折磨得精疲力竭,神經緊張,卻也總能自得其樂,歡喜若狂。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有時候,薩爾聽著外面的蒸汽火車頭在嘶嘶放氣,旅館的老木頭在吱嘎作響,樓上的腳步聲踱來踱去……在足足15秒的怪誕中,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


他說:"我並不害怕,只是變成別人,某個陌生人。"


這一切,都是他對生活最深的體驗。在狂野的路上,他喝著最美的酒,聽著最歡快的笑聲,體驗著最灑脫的生活。


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將懷揣的夢想,變成了永遠的夢呢?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在現實生活中,作者凱魯亞克在1939年以足球獎學金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但是他在大學二年級時便輟學了,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當過水手,搭過順風車,也扒過貨運火車,橫跨全美好幾次。


正因為這些親身經歷,他才能在20天的時間裡噴射式寫作,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30米長的打印紙上,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全文沒有一處分段。


這位"垮掉一代"的靈魂人物,正是用他的實際行動,展示著一種自由灑脫的生活態度。


②"青春路上多過客,相愛容易相守難"的放下

薩爾在一輛長途汽車上,偶遇了美麗的墨西哥女郎特麗,並一見鍾情。在與特麗搭訕成功後,便追隨她一路去了墨西哥。


在墨西哥城,他們花完了手裡的最後一分錢後,不得不停止流浪的腳步,找了一份摘棉花的工作,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摘棉花的工作十分辛苦,他對摘棉花的工作一竅不通,剛開始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將白色棉桃與底託分開的環節上,而其他人輕輕一揮手就做到了。


更不妙的是,因為缺乏經驗,他的手指開始出血,腰也開始疼。可就算是這樣,他一天摘50磅棉花,掙到1.5美元,也僅僅只夠一天的生活費。


不過,與相愛的人在一起,再苦也是甜的,就算累得跪在泥地上,他也覺得鳥兒在唱歌。


可旅途上的感情,註定是沒有結果的。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沒有人能夠懂我,因為我喜歡的東西太多,全都混在一起,進退不得,在停留之間串來串去……除了我自己的困難,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任何人。"


在一無所有的青春年華,註定了最美的你,只能成為匆匆的過客。而他能給的也只是,在愛的時候轟轟烈烈,走的時候乾乾淨淨。


③"因為我一無所有,所以我擁有一切"的豁達

《在路上》整部小說的靈魂人物要數迪恩了。他是個可憐的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是一位流浪漢,一生尋無蹤跡。


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生活的自由者。他從來不會因為人生旅途的各種煩惱,而磨去對生命的熱愛。


迪恩的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斷了,打了一個月石膏,不幸的是,大拇指還被感染了,不得不切除了一截指尖。


後來,在工作的時候,又撞到受傷的那隻手,斷了重新接骨,再次感染腫得一塌糊塗。


他每天必須注射青黴素,因為過敏害得他出蕁麻疹,一個月內必須注射6萬單位的弗蘭明,必須每4個小時吃一片藥,來克服神藥引起的過敏反應。


他腿上必須做手術,因為囊腫發炎,每週必須看兩次足部醫生去接受治療,每晚必須喝足量的止咳糖漿,他必須沒完沒了的擼鼻涕,因為鼻樑底下有點塌陷……


可就算這樣,他卻說:"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好,這麼愉快過,這麼忠於過這個世界,喜歡看可愛的小孩在陽光下玩耍,為見到老朋友薩爾而感到高興。"

《在路上》:你們都錯了,美國

他總是在說:"因為我一無所有,所以我擁有一切。"


正是因為他的一無所有,才讓他有闖蕩的決心,反而踏踏實實地追隨了自己的靈魂,擁有著別人所沒有的財富。


03垮掉的一代崇尚自由的精神

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渴望流浪,

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就已老去,

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

一直走下去,我能見到新的地平線;

一直走下去,我會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

——《在路上》


曾經,世上最簡短的辭職信,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度上了熱搜。很多人一邊揣測著辭職者的頭腦發熱,一邊在審視著自己追求夢想的勇氣。


可是,平淡如水的生活,似乎早已抹去了我們對生活的那份激情。縱然我們深藏著一顆渴望自由的心,也無法毫無保留地付諸行動,依舊在每日的按部就班中,渾渾噩噩地活著。


《在路上》的這一群年輕人,卻能帶上最簡單的行李,與星光作伴,與大地為鄰,踏上最狂野的路,發出最深情的吶喊。


"垮掉的一代",時時刻刻地抓住生活,他們的思想在自由的軀體裡得到昇華,在美國戰後的憂傷失望中,予以世人面對現實的勇氣。


青春是充滿激情的、也是迷惘的。正如一句歌詞所唱的那樣:

"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

沒有人知道我在哪裡,

我只想朝著遠方邊走邊唱,

歌唱這生命的美麗和迷惘。"

人生之路有很多種選擇,這些選擇不存在對與錯,也不存在"垮掉"一說,只要忠於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願看盡世間三千浮華,內心仍能迴歸於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