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引言

古文物的挖掘和研究是探寻古代文明的一种途径,由此可见对于古文物的保护,意义重大。但是不乏一些被利益诱使之人做起了盗墓的行当,对古文物造成破坏,也让探寻古代文化蒙受损失。而盗墓的历史悠久,《史记》中曾有“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

的评价,《三国志》当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的记载。

01

足以看出一些人将盗墓作为了“发家”的手段,但是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坏。古代人对丧葬礼仪要求甚严,权贵下葬时伴有大量陪葬品,这成为了盗墓者的艳羡之物,也为文物引来祸端。河北就有这样一个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就把皇陵搬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作王绍义,年轻时就有过盗墓的经历,因为曾在悍匪马福田的手下做事,在盗掘东陵的途中偷走不少珍贵文物,而在孙殿英的“剿匪”过程中,王绍义躲过一劫,还留了下来,惦记着东陵内部的宝物。他居住在东陵的周边,平日里很少和外人交流,每天弹棉花之外很少说话,和常人有很大不同。

02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才让他的为人被完全遮掩,神秘莫测,就连邻居都不清楚他的为人。王绍义一直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在新中国成立后便重新开启了盗墓的“歪脑筋”。他因为自己一个人盗墓难度太大,就贿赂了东陵的几个守墓人,想要联合起来一同盗墓。而守墓多年的守墓人,对于皇陵的构造自然熟络,他们想过获取珍宝,但一直缺少一个推动力。

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王绍义的怂恿和贿赂显然让几个守墓人动了心,这个“合理”的动机,让他们摒弃了职业信念,着手开始盗掘皇陵。因为皇族在清朝灭亡之后已经隐姓埋名,即便是盗窃也不会招致报复,这也是他们如此猖獗的底气。在潜入东陵后,王绍义等人盗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而在守墓人的合作之下,这件事一直没被捅出去,东陵守墓人的“监守自盗”让人痛心。

03

在外人看来,东陵守墓人尽职尽责,多年以来在寂寞的时光里倾注心血,维护着古文化,值得尊重,可以说守墓人是一个需要内心信念坚守的职业。没想到多年来对于守墓人的敬佩,却被几个不守规矩的守墓人所亵渎,他们将陵墓文物盗掘一空,也破坏了知晓真相的看客们对于守墓人的尊重。

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真相被揭开是源于有人说漏了嘴,而王绍义担心会受到法律制裁,最终逃往了国外。虽然经过警方长时间的努力,这伙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但是让人痛心的是,东陵中的大批文物经由他们变现,早已经被低价售卖到了国外,如今想要追回,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样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人愤怒。但国家的打击力度证明,凭借法律约束,未来盗墓贼的数量将会被遏制。

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总结

文物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能够穿越时间的束缚带给我们心灵的冲击,但是如果将文物作为牟利的手段,这种行为是值得谴责和惩罚的。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我们应该铭记个人职责,严守底线、保护文物,不做为牟利破坏文物的事情,这样能够让更多文物的辉煌得以保留,带来不同时代的文明交流,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史记》

《三国志》

河北弹棉花老人,潜伏东陵十多年,自己做钥匙,差点把清东陵搬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