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提起讀書,不禁想到黟縣西遞古民居“履福堂”的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人為什麼讀書,每個人其世界觀不同,或許動機、目的就不一樣。有的人是“為中華崛起”,有的人是“學而優則仕”,有的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管出於何種目的而讀書,天下為公也好,修身養性也罷,讀書於人生於社會於民族都是大有裨益的。

讀書,似乎不是一件難事,人人都可以讀書,但是要想把書讀好,也非易事。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讀書就顯得十分重要。而關於如何讀書,古往今來,論述者不計其數。今日世界讀書日,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且與大家分享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讓我們一起學習讀書,努力成為愛讀書、善讀書之人。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1

梁啟超:三步讀書法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筆耕不輟,在哲學、文學、史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的讀書方法無疑值得重視。

梁啟超認為,要養成讀書興味。他說,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興味,打算做專門學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業家,也要如此。“隨時立刻可以得著愉快的伴侶,莫過於書籍,莫便於書籍。”

梁啟超強調,讀書要分清泛讀和精讀。“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涉覽的。因為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

梁啟超曾在文章中寫道:“昔人常說,好打燈謎的人,無論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燈謎材料;會做詩詞的人,無論打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文學句子。可見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自然會浮凸出來。”

對於讀書,梁啟超認為要掌握三個步驟,即鳥瞰、解剖、會通。只有通過這三個步驟閱讀書籍,才能真正地理解書中的要點,理解作者的思路,輸出自己的想法。

鳥瞰,我們可以理解為泛讀的一種,就是粗略地讀,或者說是幾段幾段地粗讀,幾頁幾頁地翻閱,快速地把書翻看結束。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採取讀取標題以及加粗語句的方法,鳥瞰整本書。從目錄中大致瞭解整本書的結構、大致內容,而書中的加粗語句,則為鳥瞰全書提供了便利,一般而言,書籍中加粗的部分,正是作者、圖書編輯覺得特別重要的部分,也是某個章節、某段文字中最精華的濃縮,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加粗的部分,大致瞭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不至於遺漏重點。

所謂解剖,即重點剖析,抓住精髓,梁啟超認為:“極陳舊的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

在讀書的時候摘抄或者記筆記看起來極麻煩,卻又是極必要的方法。許多人會羨慕那些文豪大家旁徵博引的能力,殊不知他們都是靠一字一句作筆記積累而得來的。在讀書的時候用筆,一來是標記重點,覺得要反覆讀,深入研究的地方打上著重符號,二來是及時將讀書時的感悟記錄在書旁,三來是將對自己有用,未來可以借鑑的語句記錄在本子上。

會通是融會貫通,由內到外、由此及彼,將書全面徹底瞭解。

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產出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讀書就是這樣,通過總結,回顧整本書的核心觀念,考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此外,梁啟超還提出過和別人進行討論的方法。“要想掌握一本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同別人一起對書本內容進行復習和討論了。”我們可以和朋友讀同一本書,互相提問,討論每個議題,發現自己沒有關注到的重點,進行討論,拓展思路。

此外,梁啟超認為,要學會讀書,還需要加強訓練,並要求他的子女能夠加強讀書後的背誦練習,學會靈活運用書中的文句。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2

馮友蘭:“十二字”讀書法

馮友蘭,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寫下了《中國哲學史》等經典,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學術思想。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他的“十二字”讀書法分不開。

精其選。馮友蘭認為,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浩如煙海。因此,他把書分為“要精讀的”“可以泛讀的”“只供翻閱”三類。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在他看來,“時間”就是評選家,“群眾”就是推薦者,只有那些經過時間考驗和群眾推薦的“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才是值得精讀的。

解其言。在馮友蘭看來,書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讀書時,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破語言文字關,這就是解其言。

但是,只認識文字還不行,還要明白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攻不破這道關,就看不見裡面是什麼情況,只能在外面指手畫腳,那是不行的。為此,他建議讀書之前多做準備,善用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

知其意。“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話全懂了,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意圖,這在我們讀書時經常會遇到。為此,讀書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

否則,讀書如果僅侷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因此,馮友蘭把語言文字比喻成幫助瞭解書中真知的柺棍。

明其理。馮友蘭認為,書的作者所表達的“意”和客觀的道理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讀書僅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

讀者只有明其理之後,才有自己的意,才能把自己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最後用它來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從而把死書讀活,為我所用。

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也嘗試著使用這一套有哲學意味的讀書方法,一定會受益匪淺。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3

蔡元培:“四字”讀書法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於讀書,善於治學,他將自己的讀書方法總結為“四字法”,即:宏、約、深、美

宏,是指在讀書科目、內容的選擇上要博大宏偉,兼收幷蓄,全面瞭解並掌握各門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融會貫通,從而打下廣博而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

蔡元培當過翰林,國學功底深厚,又曾到德國、法國留學,學貫中西,廣泛研究文學、歷史、哲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他曾把各種學術歸納為有形理學、無形理學及道學三大類而詳加論列。

約,是指由博到約,精於一門。

蔡元培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與精力是有限的,打好基礎後,要注重從茫茫書海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書去讀去學,否則精力分散,一事無成。蔡元培博學各科而“約”於教育。他廣泛蒐集、閱讀各種教育書刊,研究各國教育制度和學校課程,以推動當時中國的教育改革。

深,是指精通、發展、創造,是在“約”的前提下重點突破,究本窮源,有所發現。

在推進教育改革的實踐中,蔡元培提出在學校應實行國民教育(體育)、實利主義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並舉協調發展的方針。這“五育”,包含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思想,表達了他關於青少年教育的最高理想。

美,是指一種最高精神境界。

在讀書治學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穫,才能步入這一理想境界,從而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使人變得高尚。

正是因為“宏、約、深、美”的“四字”讀書法,讓蔡元培的個人思想、道德、文章與事業逐漸進入“美”的境界,奠定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也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4

黃炎培:讀書有三想

黃炎培是我國近代卓越的、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他曾指出:“讀書有三想:一、想我為什麼讀書?二、想這書該怎樣讀法?三、讀了以後想比未讀時怎樣?”這一理念貫穿在他的整個讀書生涯中,也為後人思考為何讀書、怎樣讀書及讀書後有何收穫,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為什麼讀書?

黃炎培出生於1878年,正是清朝政治腐敗沒落、列強入侵、民不聊生,中華民族危機日趨嚴重之際。災難深重的社會現實促使他悉心研讀古今中外的各種救國安邦學說,並確定了讀書的目標。

為多數的民眾。黃炎培曾指出:“吾思想、吾行為,都歸宿於一點,即如何造福公眾是也。”他還指出:“做事必求心安,求安必須愛民。”黃炎培出身於中下層的讀書人家,在他剛懂事的時候,就目睹了下層民眾的苦難,對廣大民眾產生了同情,也使他立下了讀書要為多數民眾謀幸福的志向。

為整個的國家。黃炎培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者。“九一八”事變後,因有人戲謔說中國不是他黃炎培一人的、不必焦心憂慮時,他大怒,哭叫道:“你們甘心做亡國奴嗎!”兒子黃萬里在赴美留學前夕,他特意囑咐:“學自外國,勿忘用在中國。”他認為讀書的目標之一就是救國,“所說的話,所寫的文字,所做的事情,以及奔走各地的目的”,“全不離這個原則”。

書怎樣讀法?

黃炎培曾指出,“讀書有法,不得其法,則始而欣然,久而厭倦,且於實際上不易得益,讀如未讀耳”。他在讀書時注意思考總結,形成了一套非常實用的讀書方法。

作提要記錄大概。黃炎培認為:“凡讀書提要記錄大概,可以得極大幫助。”他是這樣說的,也是一直這樣做的。

五步讀書法。黃炎培在《讀書法》一文中提出了“五步讀書法”:一是覓取要點,對於一本書要分別輕重,要“擷其少許精華”,“不必件件牢記”。二是多回想,使所得要點,易於記憶。三是利用聯想法。四是將所得應用於實際。他認為“讀書而不能應用,謂之未讀可也。如認其所得可以試行,須試行之”。五是應用時宜平心實驗,“既不固執成見而以讀書所得新理論,新方法為不可行,又不宜炫於其理論方法之新穎,率然行之,而不復加以試驗”。

撰寫讀書感受。1916年6月,讀完序鴻聲所著《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後,他“發餘積感,雜書諸端。”1924年4月25日,他記下了讀馮飛的《埃果爾及其森林哲學》的感受:“自我與犧牲、生與死、善與惡、假與真、法則與自由、悲哀與煩悶、歐洲文明與印度文明、實感與實現,各篇具有精意。”1926年3月14日,讀王寶仁的《筆鏡》時,他指出該書“詞理俱勝,晚近無此作矣,可作中學教科用”。1939年5月26日,他在日記中寫道:“讀《大學》須記著一平字,讀《中庸》須記著中和二字;談《金剛經》須記著如如不動一語;讀《道德經》須記著為而不爭一語。”

比未讀時怎樣?

黃炎培一生著作頗豐,他注重“經世致用”,注重將讀書的感悟運用到分析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和思考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上面。

時至今日,黃炎培先生的讀書方法對我們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令人茅塞頓開、獲益匪淺。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5

茅盾:反覆與筆記讀書法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自幼喜愛讀書,他的故居至今仍存放著一本《字課圖說》。茅盾幼時,當同齡的孩子還在學《三字經》時,他就已經將《字課圖說》作為識字教材。茅盾不僅愛讀中國文學作品,對外國文學也懷有濃厚的興趣。他主張:“誦讀文學名著,應當一邊讀一邊回想他所經歷過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的活人生活中去看。”

茅盾總結出一種粗精結合、學用結合、多次反覆的讀書方法。

茅盾認為,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城市全貌;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並加以運用。他在讀《戰爭與和平》時,讀了兩三遍還覺得沒有看透,直到看了五六遍。他認為只有這樣閱讀作品,才能領會作品好在哪裡,以及想到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等等。

讀書要配合思考,才能真的有收穫。

茅盾在《談獨立思考》中提到,“讀死書,死讀書,只讀一面的書而不讀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書,卻往往會養成思考時‘扶杖而行’,以致最後弄到獨立思考能力的萎縮。”

讀書時要學會獨立思考,只有勤思才能有助於我們對所讀之書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每部作品都是“前人的經驗和獨立思考的成果,應當是後人所藉以進行獨立思考的資本”。思考也意味著選擇閱讀,學會識別書中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增強對問題的分析、判斷和解決能力。

茅盾認為,讀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要將自己的心得進行歸納整理。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讀過的書會隨著時間被慢慢遺忘,唯有筆記能讓人保持回憶和再認識,學會運用書本知識指導工作與生活。他在每讀完一本書後,將讀書筆記裡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書中的內容,茅盾的《夜讀偶記》就是這麼來的。

運用茅盾的讀書方法,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一定可以取得不小的收穫。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6

沈從文:“小紙條”讀書法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句話是對沈從文先生才華橫溢又真摯深情一生的概括。沈從文用清新素樸、詩意濃郁的文字,為讀者構建了一個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的文學世界,令人久久回味,滌盪心靈。

在一篇談讀書的文章中,沈從文把自己的讀書法稱之為“小紙條讀書法”,即口袋裡隨時常備很多小紙條,把一些自己認為的美詞、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門的資料等隨手摘抄後,粘貼在床頭、鏡子、客廳以及衛生間的牆壁上……晨起、睡前,洗臉、穿衣,吃飯、如廁,都要讀一讀小紙條,在等車、散步等閒暇時間裡,有空就掏出口袋裡的紙條看一看,想一想。就是這樣鍥而不捨地蒐集,才積累了浩如煙海的知識和素材。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小紙條讀書法”的另一個要訣是堅持。沈從文曾說,興趣原是一種極不固定的東西,隨寒暑陰晴變更的東西。他認為,靠興趣,不能持久,太容易變,必須把“興趣”變成“信仰”,這樣就能獲得持之以恆的力量,讀書亦如此。

沈從文懷揣著讀書的渴望來到北京,以期獲取更多知識,充盈自己的靈魂。但是,僅接受過小學教育,加之囊中羞澀無半點經濟來源的他,只好在北京大學旁聽,但其讀書之志不改半分,有空就借別人的借書證到圖書館看書,樂此不疲。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他才寫出了《邊城》《長河》等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沈從文的“小紙條讀書法”和鍥而不捨的堅持,鑄就了他淡泊如水、謙遜寬厚、自強不息的靈魂,使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人類文化長河裡熠熠生輝、歷久彌香。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7

朱自清:手腦並用讀書法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他自幼從父母那裡接受啟蒙教育,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朱自清嚴謹治學,讀書極多,且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朱自清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來讀書。每天晨洗的時候,他都是一面刷牙洗臉,一面默誦一兩首詩篇。他在題為《匆匆》的散文中寫道:“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這實際是他珍惜時間,抓緊點滴時間讀書學習的寫照。

朱自清讀書特別重視做筆記,分門別類地摘抄卡片。他用這種方法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他一生不僅寫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散文,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學理論著述,這是與他堅持做筆記,勤奮讀書分不開的。他寫的《詩言志辨》等著作,不僅見解精闢透徹,其論據之豐富也很令人吃驚。他這種手腦並用的讀書方法,連同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師友的普遍尊重與讚揚。

朱自清主張讀書要通讀。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詩詞需要吟誦,經典著作也需要反覆熟讀。對此,他說:“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8

朱光潛:精選精讀,邊讀邊寫

美學大師朱光潛一生與書相伴,曾多次撰寫文章談讀書方法,坦陳經驗得失。

精選精讀,朱光潛說“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瀏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朱光潛幼時讀過《論語》《左傳》《史記》《戰國策》等經典,也讀過祖父抄錄的八股文,還讀過《驗方新編》《麻衣相法》《太上感應篇》《牙牌起數》等書。他說,“我幼時頭腦所裝下的書好比一個灰封塵跡的荒貨攤,大部分是破銅爛鐵,中間也夾雜有幾件較名貴的古董”,追悔之餘,略有慶幸。

正是這些咀嚼得爛熟的“古董”,培養了朱光潛基本的文化趣味、審美傾向,甚至思維方式。他後來致力於西方美學研究,但始終堅守著中國傳統人文主義,晚年接受採訪,他說,“像我們這種人,受思想影響最深的還是孔夫子。”

聚焦攻讀,朱光潛說“讀書必須有一箇中心去維持興趣。”沒有中心,沒有任務,沒有壓力,這樣的讀書任意所之,固然知識面寬泛,但注意力易分散,遇到看似枯燥無趣或者理論性強的書籍,往往畏難而返,朱光潛稱這樣的讀書更像消遣。

那麼,怎樣選取興趣維持中心呢?他認為,或是科目,選取要籍,一部一部從頭讀到尾;或是問題,全面收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權衡取捨,推求結論;或是科目和問題相結合,像蘇東坡“八面受敵法”那樣,一書讀幾遍,每一遍只注重某一方面。

朱光潛致力於美學研究,始終以美學為中心繫統組織相關知識,橫向聯絡一直愛好的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縱向精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克羅齊、康德、黑格爾、維科以及馬克思等人的相關著作,將知識不斷有機化,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美學思想。

以寫促讀。在香港大學讀書時,朱光潛發表論文8篇,其時他才十七八歲;在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期間,他撰寫了第一篇哲學論文《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原理》;在巴黎大學上“藝術心理學”課,他深受啟發,撰寫了第一部美學著作《文藝心理學》。

他認為,知識要借寫作才能明確化,思想要借寫作才能謹嚴化,知識和思想都要借寫作才能系統化、有機化。他習慣於邊讀邊寫、邊寫邊讀,在寫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深入思考,把所有的意思加以選擇、整理、安排成為個人知識體系的有機體。用這樣的方法,一筆一畫,他留下論著和譯著700萬字,形成了獨特的說理文風格,在深入淺出中建構了中國美學史上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

深厚的美學修養,讓朱光潛能欣賞書中微妙精深的樂趣;謙虛誠懇的治學態度,讓他對求學求知有獨到的見解。我們如果能按照朱光潛的讀書方法去讀書,一定能有不小的收穫。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09

豐子愷:重複讀書法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妙趣橫生,他的文字平易溫潤,他洞察生活百態,細細勾勒人間的情味。對於讀書,豐子愷也有自己的切身體驗和獨到見解。

但凡讀書,豐子愷每讀完一個章節總要複習一遍,讀到第三個章節,還要把前面兩個部分再複習一遍。就這樣一絲不苟、不厭其煩反覆地讀,反覆地溫習,謂之“重複法”。

豐子愷在一篇自述中坦言,讀書時“計算遍數,用選舉開票的方法,每讀一遍,用鉛筆在書的下端畫一筆,便湊成一個字。不過所湊成的不是選舉開票用的‘正’字,而是一個‘讀’ 字。”

有人說,“重複是學習之母”,按心理學的觀點來講,同一信息經常重複刺激大腦,不僅能增強記憶,而且還能加深理解。試想,一本書重複讀了20多遍足以記誦,豈還有不爛熟於心之理,豈還能不解其中興味?

藏書如山積,讀書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無時休。通過一遍遍“埋頭在案上,行種種機械的方法而用笨功”重複閱讀,“這在我又感到一種愉快,這愉快也足可抵償笨讀的辛苦,使我始終好笨而不遷。”

正所謂“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毋庸諱言,隨著現代網絡技術和信息工具的日新月異,“淺表型”“碎片化”閱讀現象及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引起人們對於閱讀的深刻反思與深切關注。可以說,豐子愷的讀書法對當下閱讀有著積極的教益功用。

當然,重複閱讀方法也是因人而異、多種多樣,既可以結合學習、工作需要隨時翻閱,也可以根據記憶學原理分次重複閱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能夠潛下心來增強閱讀定力,馳而不息砥礪恆心意志,每個人都能深諳書之妙處,潛入文之幽境,飽覽別樣風景。

豐子愷曾有這般精彩妙喻,“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掌握重複閱讀方法,便可透過文字表層肌膚,而至文章造型腠理;深諳重複閱讀之道,便可透過文字承載的人文信息,感受作者的現實生活、精神意趣和靈魂溫度。豐子愷的讀書法,值得我們潛心學習。

世界讀書日丨10位名家的讀書方法:愛讀書,更要善讀書

10

錢鍾書:筆記讀書法

錢鍾書先生一生熱愛讀書,他有一個鮮明而獨特的讀書方法,即“筆記讀書法”。楊絳先生曾說:“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做筆記很費時間,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每個人的記憶能力和水平總是保持著相對趨同的狀態,除了愛因斯坦等“超強大腦”之外。人的記憶大體分為短期記憶、中期記憶、長期記憶三種。短期記憶是大腦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外部信息進入大腦的存留時間短暫甚至稍縱即逝;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大腦細胞因發生結構改變而建立起固定聯繫,外部信息進入大腦的存留時間較長甚至長而持久。

“筆記讀書法”的科學意義和價值在於,通過眼手並用,能夠有效延長外部信息(書本內容)進入大腦的存留時間,而反覆讀寫,則能夠在熟能生巧中促進讀書所學靈活運用,並轉化為長期駐守的自身知識儲備。姑且不論錢鍾書是否也擁有“超強大腦”,僅其執著而堅毅的“筆記讀書法”,就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讀書,貴在運用,貴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讀活書,不要讀死書;讀活書能夠將所學轉變成實踐行為能力;讀死書則如膠柱鼓瑟、食而不化,所學“中看不中用”。此中意味,慧者自知。錢鍾書曾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錢鍾書顯然深諳此中奧妙,所以才捨得在閱讀眾多古今中外名著的同時,花費更多的時間做筆記。

古人云:“一日一錢,十日十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讀書窮理,亦貴在堅持、貴在靜心、貴在敬終如始、鍥而不捨。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時間和生命總是有限的。錢鍾書非常珍惜時間,以書為友,一向深居簡出,極少參加社交活動,拒絕一切不必要的交際應酬。如此對社交活動的“刪繁就簡”,有利於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讀書,以勤勉為學,捕獲真知。

錢鍾書一生當中到底讀過多少書,恐怕誰也不能說清,即便與其朝夕與共、耳鬢廝磨的妻子楊絳也未必知曉,我們只能從錢鍾書遺留的讀書筆記中略覓蹤跡:1.5萬頁中文筆記摘記了3000餘種書籍,3.5萬頁外文筆記摘記了4000餘種書籍,多卷本文集僅算作“一種”,讀而未摘的書則無法考證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愛讀書的人,必下筆不凡,猶如錢鍾書。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