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礦區回填復綠 昔日光禿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華聲在線4月21日訊(記者 鄧拓平)“山又綠了,水變清了,農田也種得作物了。”4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益陽市赫山區泥江口鎮南壩村,村民張長庚講述著家鄉的變化。僅在兩年前,這裡的山還是一片黑黃,空氣很差,水也不能喝。

益陽:礦區回填復綠 昔日光禿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整治後的南壩礦區

2011年開始,宏安礦業開始在南壩村大規模露天開採,經長年雨水沖刷,礦區採礦作業面形成酸性廢水礦坑,且廢水中鎘、鎳,鋅等重金屬超過《汙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宏安礦業的前身是南壩礦區,村民私自開採已有50餘年歷史,時間長了,山荒了,空氣差了,水質也大受影響。” 泥江口鎮黨委書記張平安介紹。

益陽:礦區回填復綠 昔日光禿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整治前的南壩礦區。赫山區發改局供圖

2018年,宏安礦業環境汙染問題相繼被中央環保督察組作為重點案件督辦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公開曝光,一場以治理宏安礦業礦區汙染恢復良好生態為主要內容的環保大決戰就此打響。

通過科學推進礦坑汙水處理、礦坑回填、礦區生態修復等工作,目前宏安礦業1號礦坑2號礦坑已完成廢水處理6.4萬立方米,廢渣處置49.5萬立方米,掛網噴漿1.1萬平方米,復土復綠10.1萬平方米,草皮鋪設12.8萬平方米,對受汙染的15畝農田進行客土治理,對汙染土壤進行了安全處置,場內道路及廣場結構面全面完成鋪築。如今,昔日光禿的荒山已長滿了綠草。“山綠了,水也清了,對下一輩是件大好事。”經歷了改變,張長庚說道,而以前在礦區務工的他也有了新的工作。張平安介紹:“目前南壩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動村民種植艾葉,讓因關閉礦區而失業的村民有了收入。”

在常德市鼎城區石板灘鎮拾柴坡村,75歲的村民薛綠毅也有著和張長庚一樣的經歷。“在我年輕的時候,這裡環境非常好。沒有發展成礦區以前,山裡到處是油茶樹,一年能摘十幾萬斤的油茶籽。”薛綠毅說。

據瞭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石板灘鎮當地居民開始採礦用作生活燃燒,70年代末,石板灘公社組織大規模開採,用於燒製石灰和磚瓦,到了90年代,集體開採轉為個人承包,後經市場調節自然整合為伍房、楓拾、印山、新堰灣4家石煤礦。“最開始是山荒了,然後水也被汙染了,不能喝,用來澆灌農田,農作物都會死。最嚴重的時候,我們村不少村民都搬走了。”薛綠毅說。

2013年開始,4家石煤礦相繼關閉。“但礦山停止開採後,原有采坑逐步積水,至2017年初共形成了8個受汙染水體,約470萬立方米。”鼎城區副區長鍾科程介紹道。隨後,鼎城區聘請省地勘403隊編制了綜合治理方案,通過修建汙水處理廠、礦坑回填、掛壁護坡、生態復綠等一系列治理措施,重點解決了石煤自燃、汙水外溢、生態破壞等問題,順利完成了階段性治理任務。

截至目前,治理工程計劃投入3.3億元治理資金,已完成投入1.7億元,回填土方110餘萬方,噴漿掛壁近1.5萬平方米,修建截排水工程近8000米、生態植綠近20公頃,處理汙水260餘萬噸。伍房、新堰灣、馬蹄子灣、西山寺水庫生態修復任務已基本完成。

益陽:礦區回填復綠 昔日光禿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楓拾礦坑,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噴漿掛壁操作,礦坑裡的汙水,將被抽至印山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目前,我們正集中力量做好印山和楓拾礦坑的治理工作,打贏收官之戰,確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礦山治理任務。”鍾科程說,“同時,也謀劃了治理完成後礦區的土地開發整理、特色產業發展、旅遊綜合開發等綜合開發利用,讓治理恢復的綠水青山早日變成金山銀山。”

村裡的變化讓薛綠毅很是感慨,“我的兩個兒子都五十多歲了,他們從來沒見過村裡有現在這樣好的環境。現在山又變綠了,天也是藍的,政府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說著,薛綠毅不禁豎起大拇指。

【來源:華聲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