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口南下村:昔日“劉皇喚渡”處

南下村,位於梅縣區鬆口鎮,中國傳統村落,南漢高祖劉龑(yǎn)為避災曾紮寨於此。是華僑之鄉,村裡“十有九戶”是歸國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幹蔭堂、通奉第等是華僑榮歸故里所修建的大屋,崇文重教、孝悌忠義是該村的優良傳統。

鬆口南下村:昔日“劉皇喚渡”處

鬆口南下村圍龍屋

  據史料記載,公元920年4月南漢高祖劉龑為避災曾屯兵紮寨於鬆口,在今天的鬆口南下設“御安圍”,並挖有“護城河”,後人為紀念劉龑曾到此地,便留下了“劉皇喚渡”的地名和傳說。現如今,南下村仍可找到御安圍、劉皇喚渡遺址。

  古村保存著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該鎮保存完整的傳統民居有83座,大都建於明清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保護價值。

鬆口南下村:昔日“劉皇喚渡”處

張榕軒和張耀軒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華僑實業家和愛國僑領,他們懷抱“實業救國”的理想,創建了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開啟了中國近代民辦鐵路的先河。

  幹蔭堂始建於清末,是張榕軒的私邸。張榕軒是一位非常崇尚文化的儒商,屋主人高雅的文化情趣體現在了他所建造的房子上。1910年建成的幹蔭堂,其門樓、墀頭、門楣、檻牆等繪製了各種各樣的壁畫,畫中有精彩的歷史人物故事,例如文王訪賢、桃園結義、武松打虎等;還繪有精美的吉祥如意之物,麒麟戲球、龍騰虎躍、喜鵲佳音等栩栩如生。這些壁畫處處展示了主人祈禱幸福人生的期待和審美情趣,也展示了當時地方工匠和畫師高超的工藝水平。這座屋子共有600多幅壁畫,還有木雕、灰雕等,其精美程度絲毫不亞於王爺府。

鬆口南下村:昔日“劉皇喚渡”處

梅東橋

  一條形似扁擔的梅東橋橫跨江面,連接起鬆口古街和一個叫南下村的傳統村落。一邊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一邊是安靜祥和的村莊,流淌的江水日夜感受著兩者的動靜相宜。

  華僑眾多是南下村的一個特色,而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也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南下村幾乎每個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學校,賴姓“聽濤學校”,伍姓“宏育學校”、張姓“三儒齋私塾”,而最為出名的就是那所由國內外鄉賢創辦的溪南學校,規模和設施為當時全縣之最。這所溪南學校在今天也叫松南中心小學,雖然學校的大部分建築已經重建了,但學校的圍牆還是民國時期的風格,主教學樓旁邊仍保留了一座當年的建築,作為三年級的教室。古色古香的窗欞裡傳出陣陣稚嫩的讀書聲,大樓前的羅漢松歷經百年風霜仍佇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這裡接受文化的薰陶。

  漫步南下村,古橋、古民居、古樹安靜地佇立著,牆根的青苔鬱鬱蔥蔥,生長在老屋屋頂上的藤蔓不斷伸長著觸手,風吹樹葉沙沙作響,彷彿低聲訴說那段輝煌的歷史。

鬆口南下村:昔日“劉皇喚渡”處

客家“添丁”上燈

  遊玩民俗:

  在南下村,除了傳統的客家古民居外,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客家民俗文化,有“賞燈(上燈)”“七月半”、爬龍船”“搶渡弧”等習俗。“賞燈”即在元宵那天,凡添了男丁的家戶,要在祖公廳供祭品祭祀祖宗,並懸掛花燈,以慶添丁之喜,客家話俗稱“上燈”。此外,歷史悠久、群眾喜聞樂唱的鬆口山歌,在南下村也頗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