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些抗疫經驗值得他國借鑑?張文宏等中美專家探討,封城與方艙經驗最寶貴

新冠國內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確診人數仍在激增。來自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透露,截至2020年4月22日,《新英格蘭》已發表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文章近80篇,其中11篇文章來自中國團隊。

疫情初期,中國科研與醫護人員積極發聲,與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數據、臨床病例及研究進展。《新英格蘭》也迅速啟動重大公衛事件快速審稿流程,刊發論文全部免費開放,助力全球醫務人員迅速獲取最高質量的研究信息和科學數據。22日晚(美東時間22日早),以“抗擊Covid-19疫情——臨床研究和實踐”為主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辦、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協辦線上研討會同時邀請13位中美抗疫一線臨床專家、科研人員和主編團隊“雲聚首”,共同找尋中國抗疫經驗的可借鑑之處,同時分享國內抗疫科研成果進展。

武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奠定抗疫基礎

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對大型城市初期管控三階段進行分析總結。他表示,根據每個城市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防控模式也依次遞進,歸納為:控速(Slow Down),停擺( Shut Down),封城(Lock Down)。正是由於武漢採用了最嚴格的防控模式——封城,使得疫情擴散到其他城市的時間平均延遲了2.91天。疫情初期,中國其他城市的防控策略是就控制病毒傳播速度,對所有疑似病例進行檢測,對所有密切接觸者追蹤並隔離兩週,對所有確診病例收入醫院統一治療,“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為疫情防控奠定了基礎。

圖片

正在抗疫一線的美國紐約市健康與心理衛生局高級分析師麥哈莉·蕾,分享紐約市的相關數據。截止到4月22日,紐約市確診病例為134,874,其中35,746入院收治病例,9,562 確診死亡病例,另有4,865疑似死亡病例。確診病例數雖有放緩趨勢,但紐約市仍處在最困難時刻。麥哈莉·蕾認為,此次疫情危機來自於對病毒認知不足,互聯網時代誤導信息發酵以及病床、醫用設備和醫護人員配置不足等多方面問題。但她也指出,應意識到在應對疫情過程中,高效創新,中美醫護人員通力協作,以及紐約市強大的醫療體系後盾,都增強了戰勝疫情的機會和決心。

圖片

“方艙經驗”比居家隔離更有效

方艙醫院在中國抗疫過程中,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值得借鑑。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院士團隊成員陳思邈教授分享了方艙醫院在中國的價值。她指出,方艙醫院有三個主要特性和五大功能。三個特性包括施工速度快,收治規模大和成本低。五大功能包括隔離、分流、基本醫療服務、病情監測和轉診以及基本生活、社交需求。2020年2月,方艙的建造和使用成為武漢疫情防控中快速、大規模集中隔離和護理的重要舉措。現階段,美國輕度至中度患者主要採取家庭隔離的措施。

據王辰團隊介紹,與家庭隔離相比,如果美國設立方艙醫院按武漢收治水平,每10,000人可容納10張病床,由此在未來兩個月內減少81%的美國感染率。因此,如能實現快速檢測,通過在方艙醫院而非居家隔離輕度至中度患者,美國可以避免數百萬例感染。

“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抗疫經驗,中國疫情已經基本成功控制,但由於對新疾病的認識不足,全球抗疫前景仍然未知。”《新英格蘭》主編埃裡克·魯賓博士在論壇上,對中國抗疫作出的貢獻表達誠摯感謝及敬意。在他看來,瞭解中國以及全球正在開展的一線臨床研究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未來一年全球醫學科研臨床需要做什麼。

執行主編肖瑞平教授肯定了疫情期間中國學者所發表科研文章的重量及學術價值,“這些文獻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作為學術橋樑,有幸參與科研抗疫一線,為國內學者及時翻譯並輸送專業權威的數據和信息,助力臨床科研工作者攻堅。”

全球科學家齊心創造多項醫學創舉

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分享環節中,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介紹了由其牽頭開展的全球首個新館病毒隨機對照藥物臨床試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結果於3月中旬發表於《新英格蘭》。曹彬等發現,重症患者中,與常規治療相比,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未能改善患者臨床病情這一主要終點,也未能降低病毒載量或病毒陽性時間。但研究仍有許多重要價值,例如,發現洛匹那韋聯合利托那韋治療組的死亡人數略少,且患者發病12天內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獲益趨勢更為明顯,這為今後的臨床試驗提供了參考價值。。

接種疫苗無疑是終極解決方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團隊獨闢蹊徑,位列全球新冠病毒抗體和疫苗研究前列。他們首先採用病毒進入細胞的關鍵蛋白刺突蛋白作為“誘餌”,從康復患者血清中“捕獲”可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中和抗體。經過提純、篩選和三維結構分析等過程,團隊找到能與病毒刺突蛋白緊密結合的中和抗體,並揭示了抗病毒機制。

圖片

《新英格蘭》責任編輯林賽·巴登博士、副主編黃永堅教授最後表示,全球醫學界在過去十二週完成了諸多創舉,如病毒基因數據信息開放共享、快速應用新技術檢測新病毒、識別病毒-細胞結合受體、確定潛在藥物靶點、開發潛在療法、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等,為人類贏得這場抗疫之戰爭取了寶貴時間。與會專家同時達成共識:只有全球醫護及研究人員攜手努力,持續加快創新進程,齊心協力,才有機會最終戰勝疫情。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