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魯因掛麵製作 拍攝 /周江


-- 民以食為天,傳承600餘年的魯因空心掛麵是智慧的先人獻給世人的一道美味 --


山西夏縣,因夏朝建都於此而得名,又稱“華夏第一都”。千百年來,依附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勤勞智慧的先民,創造了無數個農耕文明之果,土特產品爭奇鬥豔,繁華似錦。

在夏縣裴介鎮有個叫魯因的古老村莊,這裡土地廣袤,物產豐富,民勤俗良,生活殷實,古時,人稱“天府之村”。在這裡,有一項傳統手工空心掛麵的製作技藝,代代相傳了600餘年。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麵條中間自然形成的“空心” 拍攝 /秋慈


一把魯因掛麵,清香綿軟,樸實無華,手藝人將幾百年的技藝濃縮於 12 道工序、30 多個小時的制面過程中。

做出的掛麵是“空心”的,麵條中間有孔隙,這也正是魯因掛麵手工製作的魅力所在。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 山西夏縣 圖片來源 /暱圖網


在魯因村,這門傳統的制面技藝歷經歲月洗禮,在傳承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家常美味在某種意義上被昇華成一種精神符號,詮釋著當地百姓血脈裡的勤勞和堅守,更是人們心中始終無法揮去的鄉愁。

採訪當日,抵達魯因空心掛麵製作技藝第27 代傳承人張閤家的掛麵廠時,剛巧趕上工人師傅們正在掛麵,這也是掛麵製作過程中最具觀賞性的一道工序。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過程中產生的斷面 拍攝 /秋慈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工人師傅將斷面揀出 拍攝 /秋慈

生產車間內,一排排高高的面架上,一根根乳白色的細長麵條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場面煞是壯觀。

掛麵的過程中有的會斷掉,細心的工人師傅將這些斷面挑揀出來。待到下午時分,晾乾的掛麵就可以取下切割後包裝出售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裡延續的依舊是家庭作坊式的傳統生產方式,雖然產量低,但製作出的每一根掛麵,都承載著手藝人的情感與溫度,保留著細膩獨特的手工味道。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晾曬 受訪者供圖


山西夏縣:從6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古老制面技藝


山西作為麵食大省,從當地的史料記載來看,手工空心掛麵傳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在山西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為完成六國統一大業,率兵日夜征戰,常常數日水米不進。

一日行至山西地區,秦王見路邊農舍,一名老漢正在懸掛一排排細如髮絲的麵條,秦王吃後覺得美味無比,便問之,老漢答曰:“此乃手工空心掛麵”。

從此當地官吏就將手工空心掛麵連年進貢給朝廷,被列為皇家御膳養生佳品。

純手工製作的晉南掛麵細如髮絲、潔白如玉,食用起來更是令人回味悠長。那麼,今天在魯因村所見到的手工空心掛麵,是否就是當年秦始皇讚不絕口的手工掛麵呢?這個答案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魯因掛麵製作 拍攝 /周江

魯因村是夏縣裴介鎮最大的行政村,目前全村共21個居民小組,7 000多人口,也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掛麵村,是以加工傳統手工空心掛麵為特色的農業村,素有“晉南手工掛麵第一村”之稱。

600多年前,張閤家的先祖張正來到夏縣拜謁介子推,路過魯因村時,看到這裡田疇漫漫,棗芬果香,心生嚮往。

張正致仕後,舉家移居魯因村,帶來了做掛麵的手藝,當地的優質小麥、清甜泉水,讓掛麵口感更佳,引得村民們紛紛效仿。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麵條掛好後,還需用木棍將面抻成長條 拍攝 /周江

關於魯因掛麵的歷史,在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傳說明嘉靖年間(1522年),皇帝朱厚熜愛妃曹氏產後久病不起,不思飲食,御醫治療無效,皇帝非常著急。

一日山西府臺得知,向皇帝獻言:“魯因村張家手工空心掛麵白、淨、細、耐煮、空心易消化,是老、弱、幼、病及孕產婦之首選佳品。”

皇妃食用後,病情漸漸好轉,皇帝大悅,從此魯因張家手工掛麵作為貢品為皇宮食用。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晾曬 拍攝 /周江

據魯因村的老人們講,自明嘉靖年間魯因掛麵成為皇宮貢品,魯因村的掛麵製作進入輝煌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前。

當時全村近千戶人家,家家戶戶製作掛麵也不愁銷路,後來魯因掛麵隨著山西錢莊票號的鏢隊遠赴異國他鄉。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和麵 受訪者供圖

代代傳承的魯因掛麵製作工藝獨特,選料講究,選用優質麵粉,配以精鹽,再用當地山泉水和麵,用傳統手工工藝進行加工。

從最初的和麵到最後的切面,整套工序做下來要花上30多個小時,歷經十幾道工序才能做成耐煮不糊、光筋爽口的空心掛麵。

一般情況下,冬季農閒時節是做面的最好時節,無論溼度還是陽光,都是最合適的。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此前掛麵的晾曬在室外進行 拍攝 /周江


傳承人張閤家:一生精做一碗麵


600多年前,張家的先人張正帶領一家老小來到魯因村,將世代相傳的掛麵製作技藝帶到了這裡;600多年後,早已在魯因村紮根的張家後人張閤家,匠心守護著這門傳統手藝。

張閤家作為張家的後人,眼看著祖傳的手藝就要失傳,毅然決然決定開廠做掛麵,挽救這門老手藝,讓人們重新吃上純正的手工空心掛麵。

在做掛麵之前,張閤家在魯因村做著水果生意,2000年辦廠搞起果品加工。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抻面 拍攝 /周江


“果品加工季節性特別強,秋天蘋果下來開始加工,待到第二年春天,冷庫裡存放的蘋果加工完,我們也就停產了。”

張閤家是個閒不住的勤快人,果品加工一年中有半年是休息的狀態,他就想著再做點什麼。

張閤家從小看著父親和爺爺做掛麵長大,依靠老一輩的口傳心授,他熟練掌握著魯因掛麵製作的每一道工序。

據張閤家介紹,他所在的魯因村之所以人丁興旺,後來發展成為幾千戶的大村子,全因手工掛麵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魯因掛麵 受訪者供圖


從明嘉靖年間魯因掛麵成為朝廷貢品開始,魯因村空心掛麵的製作進入全盛期。

村裡家家戶戶都從事掛麵製作,用掛麵與其他地區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進行交換或者銷售,掛麵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掛麵製作也成為當地祖祖輩輩沿襲的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隨著近現代機械化製造的普及,魯因掛麵因其手工製作成本高、利潤薄、銷路窄,而且需要足夠的體力和恆久的堅持,年輕人往往不願意傳承這門手藝,對它敬而遠之。

魯因村的大部分村民,不是轉產經商,就是外出打工,做掛麵的手藝後來幾乎失傳,掛麵的作坊日漸凋零。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煮好的魯因掛麵 拍攝 /秋慈


“魯因掛麵能傳承幾百年,足以說明它的好,但是在2000年左右,魯因村幾乎找不出一家掛麵作坊,魯因掛麵就要失傳了。好多人都覺得可惜,希望我能把魯因掛麵作為一個發展方向來做,我也認為魯因掛麵這麼好,將來是有市場前景的。”

經過兩年的市場調查,2002年下半年,張閤家開始開發魯因手工空心掛麵。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魯因掛麵室外製作場景 受訪者供圖


2006年,張閤家註冊了“夏縣黃土壹百合家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掛麵廠,建立了掛麵藝人培養基地。為保護魯因掛麵品牌,張閤家還在國家商標局將“魯因”二字註冊為商標。

說起掛麵廠名字的由來,張閤家有著獨到的理解,這名字可不是隨隨便便起的,有著深遠的寓意。

剛註冊掛麵廠時,魯因村有好多人對張閤家說:“閤家,你真有本事,能把‘一把土’變成‘壹百’。”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晾曬 拍攝 /周江

張閤家回答:“從土裡抓一把,轉眼就變成了‘壹百’,聽起來是玩笑話,其實道理就是這樣。人們在土地上耕種、施肥、澆水、收割麥子,加工成麵粉,再製作成掛麵,這不就是把‘一把土’變成人民幣嗎?”

對張閤家而言,腳下的這片黃土地滋養了他,這是一份無法割捨的感情。他用黃土作為魯因掛麵食品的商標再合適不過。

這些年,張閤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掛麵製作中,而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常人無法體會。

天道酬勤,功到才能自然成,日日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掛麵製作的12道工序繁瑣而耗時,這樣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沒點情懷恐怕難以堅持。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張閤家夫婦 受訪者供圖

魯因村的老人把幹活分為“三上活”和“五上活”,“三上”即早上、中午和下午,一般人能幹得了“三上活”已是不易,而做掛麵起早貪黑,凌晨3點到6點算一上,晚上7點到10點又算一上,一共“五上活”,也就是最辛苦的活,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如今魯因掛麵製作所需的12道工序,是張閤家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完善的。之前晾曬掛麵的步驟在室外,出於衛生考慮,張閤家修建了室內晾曬車間,這樣即使在晾曬過程中,掛麵也能幹乾淨淨。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室內生產車間 受訪者供圖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製作——搓小條 受訪者供圖


2011年,魯因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製作 拍攝 /周江

冬季農閒的時候,魯因村的掛麵製作老藝人們撿起老手藝重操舊業,雖然手工掛麵價錢高了一些,但無任何化學添加的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這給一部分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不過張閤家說,手工掛麵製作依然以村裡的老藝人為主,年輕人還是很少。

做掛麵雖然辛苦,困難常常有,但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幫助,張閤家一路磕磕絆絆地熬了過來。

下一步,他想開一家掛麵館,先在魯因村做試點,成功後再在全國各大城市開“魯因”牌掛麵連鎖店,讓所有喜愛吃掛麵的人,不但能就近吃上純正的“魯因”牌掛麵,還可以現場體驗做掛麵。

近些年,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再加上生活理念的改變,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的魯因掛麵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張閤家的掛麵生產廠不斷有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探訪,隨著多種渠道和平臺的有力宣傳,手工掛麵這門傳承數百年的技藝在魯因村重煥生機。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因掛麵:端上餐桌的省級非遺

▲掛麵製作 拍攝 /周江


—AND—


採訪撰文|秦改梅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下期每日深閱讀,將為大家分享魯因空心掛麵的製作流程。

每日深閱讀,讓閱讀有溫度,讓思想有深度,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