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鲁因挂面制作 拍摄 /周江


-- 民以食为天,传承600余年的鲁因空心挂面是智慧的先人献给世人的一道美味 --


山西夏县,因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又称“华夏第一都”。千百年来,依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无数个农耕文明之果,土特产品争奇斗艳,繁华似锦。

在夏县裴介镇有个叫鲁因的古老村庄,这里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民勤俗良,生活殷实,古时,人称“天府之村”。在这里,有一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了600余年。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面条中间自然形成的“空心” 拍摄 /秋慈


一把鲁因挂面,清香绵软,朴实无华,手艺人将几百年的技艺浓缩于 12 道工序、30 多个小时的制面过程中。

做出的挂面是“空心”的,面条中间有孔隙,这也正是鲁因挂面手工制作的魅力所在。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 山西夏县 图片来源 /昵图网


在鲁因村,这门传统的制面技艺历经岁月洗礼,在传承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家常美味在某种意义上被升华成一种精神符号,诠释着当地百姓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更是人们心中始终无法挥去的乡愁。

采访当日,抵达鲁因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第27 代传承人张合家的挂面厂时,刚巧赶上工人师傅们正在挂面,这也是挂面制作过程中最具观赏性的一道工序。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过程中产生的断面 拍摄 /秋慈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工人师傅将断面拣出 拍摄 /秋慈

生产车间内,一排排高高的面架上,一根根乳白色的细长面条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场面煞是壮观。

挂面的过程中有的会断掉,细心的工人师傅将这些断面挑拣出来。待到下午时分,晾干的挂面就可以取下切割后包装出售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延续的依旧是家庭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虽然产量低,但制作出的每一根挂面,都承载着手艺人的情感与温度,保留着细腻独特的手工味道。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晾晒 受访者供图


山西夏县:从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老制面技艺


山西作为面食大省,从当地的史料记载来看,手工空心挂面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山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

一日行至山西地区,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排细如发丝的面条,秦王吃后觉得美味无比,便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空心挂面”。

从此当地官吏就将手工空心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被列为皇家御膳养生佳品。

纯手工制作的晋南挂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食用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悠长。那么,今天在鲁因村所见到的手工空心挂面,是否就是当年秦始皇赞不绝口的手工挂面呢?这个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鲁因挂面制作 拍摄 /周江

鲁因村是夏县裴介镇最大的行政村,目前全村共21个居民小组,7 000多人口,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挂面村,是以加工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为特色的农业村,素有“晋南手工挂面第一村”之称。

600多年前,张合家的先祖张正来到夏县拜谒介子推,路过鲁因村时,看到这里田畴漫漫,枣芬果香,心生向往。

张正致仕后,举家移居鲁因村,带来了做挂面的手艺,当地的优质小麦、清甜泉水,让挂面口感更佳,引得村民们纷纷效仿。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面条挂好后,还需用木棍将面抻成长条 拍摄 /周江

关于鲁因挂面的历史,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明嘉靖年间(1522年),皇帝朱厚熜爱妃曹氏产后久病不起,不思饮食,御医治疗无效,皇帝非常着急。

一日山西府台得知,向皇帝献言:“鲁因村张家手工空心挂面白、净、细、耐煮、空心易消化,是老、弱、幼、病及孕产妇之首选佳品。”

皇妃食用后,病情渐渐好转,皇帝大悦,从此鲁因张家手工挂面作为贡品为皇宫食用。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晾晒 拍摄 /周江

据鲁因村的老人们讲,自明嘉靖年间鲁因挂面成为皇宫贡品,鲁因村的挂面制作进入辉煌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

当时全村近千户人家,家家户户制作挂面也不愁销路,后来鲁因挂面随着山西钱庄票号的镖队远赴异国他乡。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和面 受访者供图

代代传承的鲁因挂面制作工艺独特,选料讲究,选用优质面粉,配以精盐,再用当地山泉水和面,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加工。

从最初的和面到最后的切面,整套工序做下来要花上30多个小时,历经十几道工序才能做成耐煮不糊、光筋爽口的空心挂面。

一般情况下,冬季农闲时节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湿度还是阳光,都是最合适的。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此前挂面的晾晒在室外进行 拍摄 /周江


传承人张合家:一生精做一碗面


600多年前,张家的先人张正带领一家老小来到鲁因村,将世代相传的挂面制作技艺带到了这里;600多年后,早已在鲁因村扎根的张家后人张合家,匠心守护着这门传统手艺。

张合家作为张家的后人,眼看着祖传的手艺就要失传,毅然决然决定开厂做挂面,挽救这门老手艺,让人们重新吃上纯正的手工空心挂面。

在做挂面之前,张合家在鲁因村做着水果生意,2000年办厂搞起果品加工。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抻面 拍摄 /周江


“果品加工季节性特别强,秋天苹果下来开始加工,待到第二年春天,冷库里存放的苹果加工完,我们也就停产了。”

张合家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果品加工一年中有半年是休息的状态,他就想着再做点什么。

张合家从小看着父亲和爷爷做挂面长大,依靠老一辈的口传心授,他熟练掌握着鲁因挂面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据张合家介绍,他所在的鲁因村之所以人丁兴旺,后来发展成为几千户的大村子,全因手工挂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鲁因挂面 受访者供图


从明嘉靖年间鲁因挂面成为朝廷贡品开始,鲁因村空心挂面的制作进入全盛期。

村里家家户户都从事挂面制作,用挂面与其他地区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进行交换或者销售,挂面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挂面制作也成为当地祖祖辈辈沿袭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近现代机械化制造的普及,鲁因挂面因其手工制作成本高、利润薄、销路窄,而且需要足够的体力和恒久的坚持,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对它敬而远之。

鲁因村的大部分村民,不是转产经商,就是外出打工,做挂面的手艺后来几乎失传,挂面的作坊日渐凋零。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煮好的鲁因挂面 拍摄 /秋慈


“鲁因挂面能传承几百年,足以说明它的好,但是在2000年左右,鲁因村几乎找不出一家挂面作坊,鲁因挂面就要失传了。好多人都觉得可惜,希望我能把鲁因挂面作为一个发展方向来做,我也认为鲁因挂面这么好,将来是有市场前景的。”

经过两年的市场调查,2002年下半年,张合家开始开发鲁因手工空心挂面。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鲁因挂面室外制作场景 受访者供图


2006年,张合家注册了“夏县黄土壹百合家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挂面厂,建立了挂面艺人培养基地。为保护鲁因挂面品牌,张合家还在国家商标局将“鲁因”二字注册为商标。

说起挂面厂名字的由来,张合家有着独到的理解,这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起的,有着深远的寓意。

刚注册挂面厂时,鲁因村有好多人对张合家说:“合家,你真有本事,能把‘一把土’变成‘壹百’。”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晾晒 拍摄 /周江

张合家回答:“从土里抓一把,转眼就变成了‘壹百’,听起来是玩笑话,其实道理就是这样。人们在土地上耕种、施肥、浇水、收割麦子,加工成面粉,再制作成挂面,这不就是把‘一把土’变成人民币吗?”

对张合家而言,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滋养了他,这是一份无法割舍的感情。他用黄土作为鲁因挂面食品的商标再合适不过。

这些年,张合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挂面制作中,而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常人无法体会。

天道酬勤,功到才能自然成,日日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挂面制作的12道工序繁琐而耗时,这样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没点情怀恐怕难以坚持。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张合家夫妇 受访者供图

鲁因村的老人把干活分为“三上活”和“五上活”,“三上”即早上、中午和下午,一般人能干得了“三上活”已是不易,而做挂面起早贪黑,凌晨3点到6点算一上,晚上7点到10点又算一上,一共“五上活”,也就是最辛苦的活,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如今鲁因挂面制作所需的12道工序,是张合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之前晾晒挂面的步骤在室外,出于卫生考虑,张合家修建了室内晾晒车间,这样即使在晾晒过程中,挂面也能干干净净。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室内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制作——搓小条 受访者供图


2011年,鲁因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制作 拍摄 /周江

冬季农闲的时候,鲁因村的挂面制作老艺人们捡起老手艺重操旧业,虽然手工挂面价钱高了一些,但无任何化学添加的品质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给一部分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不过张合家说,手工挂面制作依然以村里的老艺人为主,年轻人还是很少。

做挂面虽然辛苦,困难常常有,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张合家一路磕磕绊绊地熬了过来。

下一步,他想开一家挂面馆,先在鲁因村做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各大城市开“鲁因”牌挂面连锁店,让所有喜爱吃挂面的人,不但能就近吃上纯正的“鲁因”牌挂面,还可以现场体验做挂面。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生活理念的改变,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鲁因挂面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张合家的挂面生产厂不断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探访,随着多种渠道和平台的有力宣传,手工挂面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技艺在鲁因村重焕生机。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因挂面:端上餐桌的省级非遗

▲挂面制作 拍摄 /周江


—AND—


采访撰文|秦改梅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下期每日深阅读,将为大家分享鲁因空心挂面的制作流程。

每日深阅读,让阅读有温度,让思想有深度,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