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code>可能有不少人是為了哪吒去看姜子牙,我不是。/<code> 

程騰導演在採訪中就說到了他的對標對象是那些以往不看動畫電影、是那些出現認知失調的年輕人,姜子牙很難像哪吒引起大眾共鳴,部分原因在於成品的選擇/服務對象。

姜子牙的舞臺發生在“封神之戰”後,這也註定它做不了哪吒那樣的人物弧光。在此之前,他救過很多人,同樣也殺過很多人,所以他不可能像孩童那樣情緒大起大落,其次他是“眾神之長”,他的使命是拯救蒼生。

困籠之鳥也要先知有籠才能破籠。

於是就有了“什麼是蒼生”或者說“什麼能折射蒼生”?

阿九的設定就像《養家之人》的伊德瑞斯,塔利班是一個無法直接述說的符號,所以作品只能藉助一個靠近主角帕爾瓦娜的原教旨主義者的迫害來展現這個符號所造成攻擊性,降低閱讀門檻。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拯救蒼生是很空洞的概念,阿九這個形象的輸入使得整件事情找到了一個非抽象的敘說方式

在姜子牙心中,阿九就是蒼生的縮影。

姜子牙之所以被困北海,是因為他恍惚中放走了九尾的元神;而他恍惚是因為他透過了使命看到了自己所理解的蒼生。

<code>這個蒼生是包含人族的。/<code>

這也是影片第一處拉開了【兩個神】的概念,在陰謀沒被揭開前,以元始天尊為代表的神強調的是衡量雙方利益後做出更優選擇的“理性神”,而姜子牙是能被迷惑的非理性神。

神如果不能做到拋開一切雜念,做到心無旁騖,自然不能稱為合格的神,這是影片一開始投射的世界觀,也是後來為什麼天尊會說“斬九尾不是斬惡是斬善”。

這裡的“善”事實上指的是“具體的善”,“惡”則是“概念的善”。

所謂的“概念的善”就如同盧梭一邊說著仁愛,一邊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孤兒院。我可以愛所有人,但不能愛身邊的人,多麼偉大的志願。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好像很多人都認為姜子牙要表達的是“不能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一人”,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電車難題--生命的價值和數量會不會成為選擇的影響因素?

但,我不認為姜子牙的立論是這樣的。

首先,拯救蒼生的前提是蒼生有必要被拯救,而人族的困境是“神為”的;其次,因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該不該救?最後,姜子牙所理解的蒼生與師尊的蒼生是否同一?

從天尊來說不該,這本來就是他的計謀;從理性神的角度來看無法救,兩害取其輕;對姜子牙而言得救,因為那是信仰。

並不是神使得姜子牙有了拯救蒼生的心,而是為了拯救蒼生才想成為神,所以當他發現這條道路是不講理的,他所遵循的信仰出現了崩塌,他自然會義無反顧地去追自己的神。

程騰導演曾經說過,希望給姜子牙一個哲學上的轉變,我認為他做到了八成。

城邦給蘇格拉底定的罪名中有一條是蠱惑年輕人信仰外來神,事實上蘇格拉底一直對雅典人民所說的是“要認識你自己,要信仰自己的神”,這個神是“良知神”,說到底還是敬仰自然神的同時信仰自己。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有人認為斷天梯是效仿西方神話?

我個人認為不是,商朝重祭祀信奉神,但周朝可不吃這招,所以信仰只存在某個時代,

斷天梯不單單斷的是人與神的囚籠,斷的更是神話與歷史。

關於這點,我認為影片有個佐證的細節是姜子牙攻擊的光從藍色變成了金黃色,青藍色的玄鳥是商的圖騰,金黃色的的鳳凰是周的圖騰(電影鳳凰沒有出現,只出現代表色澤),玄鳥慰問亡靈慰問的是那些因戰爭死去的商朝人,而留存下來的現代人更多是周人。

斷天梯其實就是原著裡提到的“絕地通天”,民間有一種說法斷天梯是因為神煩凡人老是順著天梯上來求一些瑣事,所以才決定要跟人類斷開聯繫,但廣泛被接受的其實是“顓頊絕地天通”,很明顯這裡的話語權在神,人們太過於去追崇神了,以至於有限的資源都被神奪走了;而電影則是姜子牙發現“封神之戰”是一場陰謀後,從人間向上主動發起的一次信仰改革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code>斷天梯斷的不單單是神對人對妖的欺騙與操縱,更重要的是姜子牙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code>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被元始天尊命為封神管理者,很大原因在於他與仙緣淺薄,不產生因果,另外姜子牙封了365位神,有個共同點都是死人。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亡國之君商紂王能成為神了? 那麼影片成為神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人死後是能成為神,如商皇后就成了太陰星,按道理來說商紂王死後應該是太陽星,可末年他被妖色所惑、昏庸無能不理政事,害得商朝亡國自然是罪,所以姜子牙並沒有將他封為太陽星,但他早年治國有方,再加上生前為一國之君(商是宗教氏族),就定他為姻緣神。

其次,按照電影的邏輯和態度來說,天尊之所以讓姜子牙去斬九尾,更大的原因在於“替姜子牙決定他成為什麼樣的神”,這個問題換一種清晰的說法,就是不是姜子牙在封神,是天尊借姜子牙來封神,現在輪到姜子牙了。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如果按原著的套路,姜子牙是封不了神的,但影片的結尾是“用自己的方式,成為真正的神”,說明兩處的“神”是不一樣,天尊關於“神”的看法依舊是原先的態度,但姜子牙所說的“神”是現代人的態度,他的態度大概與蘇格拉底所說的神區別不大。

所以姜子牙斷天梯斷的是原先族人對神的過度崇拜與敬畏,使“人”從“神”又回到關注“人”。

這個設定不吃香,很大原因在於國內並沒有宗教信仰,自然它的迴歸韻味很難引起共鳴,事實上我覺得這種方式跟日本“為我所用”的宗教觀差別不大,信仰是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我可以初一上廟宇,結婚時去教堂,除了我主動需要的情況下,神並不存在。

有人說姜子牙連九尾都制服不了,卻可以一棍子打碎天梯,這不荒唐嗎?

這確實不荒唐,民間習俗有句話“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我聽長輩說過是因為元始天尊把封神的事情交給姜子牙的同時給了打神鞭,打神鞭傷害不了人妖,對神威力十足。

打碎天梯更多強調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要時刻銘記姜子牙沒有封神,他至多隻能稱作“人神”,他替人去強調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不為救蒼生而犧牲一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動畫所要傳遞的?

師尊在九尾和人族少女蘇妲己身上扣上了宿命鎖,使得姜子牙斬九尾不單單隻停留在斬惡這個層面上。

這裡先說另一件事情,我並不認為這部作品替九尾平反,雖然影片中確實有多處刻意展現出人族對狐族的偏見以及激進,但並不能以人族態度的惡劣來反證九尾是好妖。

要知道,這場孽緣能夠展開,很大原因在於九尾默許了師尊的做法,她的罪是實實存在的,槍響之後無贏家。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其次,九尾和阿九並不是兩位一體,她們是獨立存在的兩個個體,九尾選擇附身於阿九,但阿九並沒有選擇九尾,也沒有認可九尾的做法。

都不存在冤情,談何平反?要平的也只是蘇妲己這個可憐的人族少女,絕不存在狐族。

而且在姜子牙心中,阿九就是他看得到的蒼生。不是為一人犧牲蒼生,是為人族的蒼生而戰鬥。所謂的“不犧牲一人”更多是指不為了遠方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呼聲而忘記周圍的慘叫聲。

電影更多強調的是“實際的效益而非虛幻的效益”,強調的是以人為本。

我一直認為西方神話與中國神話更大的區別在於,西方神話裡的災難大多情況下都是神為了懲罰不聽話的子民們的一種形式,而中國神話大多將其歸為自然災害,並用人微薄的力量去治理統籌災害

,其代表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

<code>姜子牙的故事簡單化就是--代表人的神姜子牙去幫百姓爭取公正的故事。/<code>

至於天尊是不是一個好人?我覺得不是很重要。

導演在採訪中提到過在姜子牙質疑師尊的時候,“姜子牙”這三個字從這位高高在上的神嘴裡面蹦出來的時候,依舊保留著“遙不可及”的尊貴感,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更多是一個符號或者是群像。

他是不是好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世界觀是否符合我們目前所需求的?

答案是否定的,師尊代表的是一個理性冷漠定型的符號,首先,理性冷漠並不是這個符號有問題的地方,而是把這個屬性定型了,所以姜子牙反抗師尊斷天梯真正抗的是這個被定型且強迫實施的規則。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假設,姜子牙沒有發現這場戰爭是“神為”的是刻意的,繼續他封神的任務。對他而言,他是個好神,為民除害;對師尊而言,等於間接維護了他一步一步築起來的規則和枷鎖

任何東西變成唯一,都是可怕的。影片的唯一是師尊對神的理解,能在九尾和蘇妲己身上綁上宿命鎖,看似在證明他被禁住了,考慮到人族的性命而不會食言九尾,事實上是掩蓋了他覺得為達到某種目的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態度。

既然如此,又為何要將此任務交給姜子牙?

答案只有一個,姜子牙確實是他的得意子弟,但並沒有達到他的要求。給九尾扣宿命鎖跟讓姜子牙去斬九尾並不存在因果關係,前者是他對九尾承諾的表態,放心,你帶著個人類我不會殺你;後者是他對姜子牙的期待,只是這個期待剛好是幫他解決先前留下的麻煩,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到了幽都山,師尊依舊在設法影響姜子牙的選擇。

這部電影確實也有在“破宿命論”的表態,小的是擺脫了神對人與妖的控制,大的是破掉“姜子牙不能成神”的宿命。

如果因為姜子牙像耶穌而被質疑該電影在講西方神話,那確實蠻冤枉的。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姜子牙從上映到現在一直都是褒貶不一,每個人對國產動畫都有自己的要求與標準,所以它是否合格或多或少會受主觀因素影響。

但每次看到有人說“對動畫要求那麼高去幹嘛”,還是想反駁一句,姜子牙可以不合格,但動畫不能只服務孩子。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動畫電影與真人電影一樣屬於視聽藝術,源於生活也反映生活。傳統的藝術一般會分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而動畫電影則是把這兩點綜合起來,更大程度地擴寬作者的想象力與創作思維。

其實所有的電影都有假定性,就像敏感所說的,導演們都在追求道格瑪95原則,可事實上並沒有哪部電影真正地遵守了。因為完全貼近現實的電影根本不存在,動畫電影的假定性不同於真人電影,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建立在非真實的製作手段上。

其時間觀念與實拍電影也不同,它的每一個鏡頭動作都不必與現實時間同步,這是它的特權,也是它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這項特權也使得它在表達童話神話民間故事佔了優勢,如《風中奇緣》《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獅子王》《千與千尋》等優質動畫作品,無不借助了這特殊的表現手段,且獲得了認可。

動畫藝術就是想象與創作的藝術,

天馬行空本身也是動畫的標誌。或許人們習慣在真人電影中尋找普通人的現實,但動畫電影不必做到如此,它可以排除理性思維與傳統美學的制約,通過幻想去構造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是充滿童真、浪漫如《龍貓》《尋夢環遊記》,也可以充滿算計、戰爭《養家之人》《凱爾經的秘密》,既可以表達普通人的生活如《倫敦一家人》,又可以陳述普通人的毀滅如《貓湯》。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天使之卵


所以,它該努力的方向並不是製造現實,而是通過其特有的誇張與渲染超越現實,去展現一個真人電影無法構造的世界,這才是它真正的能力。

動畫電影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問答題。

因此,用動畫手段來做姜子牙並不該感到意外或牴觸,童真只是動畫電影能表達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即使是宮崎駿的作品,也是以自己兒時的記憶與夢想為基底,塑造了一個並不存在的貓頭鷹與穴熊結合的靈物龍貓或者亦真亦假的油屋世界。

神話何嘗又不是早期人類做的一場夢,只是這場夢延續到了今日,變成了現代人的神話。所以,為什麼動畫電影只能追求童真,而不能去折射一些變形的信仰或精神需求?為什麼動畫電影只能講過往,而不是講未來的焦慮?

<code>這不是觀眾給動畫電影的使命,而是它與生俱來的魅力。/<code>

它沒有做到沒有說服觀眾,是創作者的能力不夠,而不是它本來就不能

,觀眾更不能因此認為它的實力和魅力只停留在追憶人們逝去的東西或製造童趣。

它既是“畫”出來的運動,就說明在動畫片當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做到,只要作者的想象力足夠,只要編劇的表達能力夠。浪費了動畫電影這項特殊功能,其實也是在浪費人類無限的創造力。

我們可以說姜子牙不合格,也可以說姜子牙比不上魔童,還可以說國產動畫一直講不好故事,但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幽默的語言風格表達童趣是動畫電影唯一的出路。

寫在最後--

我個人認為姜子牙是一部合格且中式的電影,不知道是在它身上看到了《天官賜福》的影子還是在天官中找到了它的感覺,又或者說它是神話故事的普遍態度

天官賜福裡面有個說法,神存在取決於信徒的供奉(或數量)

,日本動畫《野良神》以及國產動畫電影《小門神》其實也有這樣的態度,我個人認為《姜子牙》也有。

《姜子牙》:不是為阿九犧牲蒼生,而是為人族的蒼生戰鬥

圖源:wb畫手軒影重樓


也正是因為如此,天尊即使擁有非凡的能力,它也不能直接殺死人類,因為神或許是靠人的供奉才存在的,如果人類發現了這場醜陋的算計,將某位神從歷史的篇章劃掉

,天尊豈不虧了?

再者,姜子牙有個明顯的主題是成為自己的神,在過去,姜子牙可以成為神,但他成為的只是天尊想要的那個神,而不是自己初心的那個神。在這個大方向上,姜子牙並沒有走偏。

我也並不認為姜子牙想做“電車難題”這個哲學命題,畢竟人為(神為)的電車難題在現實生活中可是犯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