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文│一本情感簿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十一剛至,就看到《姜子牙》口碑下滑,甚至是破裂的消息。去豆瓣看了評分,如今只有堪堪7.1分,或許過完這周,可能會跌出7分行列。

我沒有過早去看一些影評,因為別人的很多想法,會影響我個人的判斷,以及我的觀影感受和理解。

承接了“哪吒”的《姜子牙》無論是從哪個方向來預想,或許都不應該是這樣的評價才對。

《姜子牙》導演:我很擔心,如果觀眾們把《姜子牙》當做“哪吒2”去看,那麼註定會讓很多人失望。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晚上,抽出時間去看了這部電影。然後看了一些網上的評價,發現大致分為四種說法:

①:不好看,全程幾乎沒人笑,比“哪吒”差太多,失望。

②:劇情太過單一,主線全部圍繞九尾狐展開。

③:主題蒼白,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命題,太宏大,且電影並沒有講透徹。

④:場景轉換突兀,畫面拼湊感強,故事冗長,且虎頭蛇尾。

實話實說,當我看到放映廳內有三分之一的觀眾,是帶著孩子來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部電影註定要被低估。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有三個層次的,而這三個層次,也很不討喜的把觀眾分作了三類。

希望大家看完我的分享,可以對這部電影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理解。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01:有多少觀眾,成了“過路人”?

我相信有茫茫多的觀眾,是真的抱著看“哪吒2”的心理看它的。

這就導致電影還未開始,就已經在很多觀眾心裡有了大致的預想,加上之前《姜子牙》的宣傳片引導,其實包括我在內,一開始也覺得這部電影應該是輕鬆的、熱血的、勵志的、搞笑的。

然而,它並不是。

可電影院那麼多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姜子牙》無疑是燒腦且無聊的動畫片。

它和我們想象中出入太大了,很多觀眾一邊要抵抗這種心理落差,一邊還要默默忍受旁邊孩子的吵鬧,以及一個個的問題。

他們,根本沒辦法投入去看電影。

換言之,這部分觀眾只是去電影院裡坐了2小時,成了名副其實的“過路人”。

踩了“哪吒”的熱度,卻與哪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導致觀眾預期出現偏差,這個鍋,影方理應自己背。

與此同時,這也是電影的第一層立意——過路人。

就好像電影中,那些對著姜子牙指手畫腳之後,轉過頭該幹嘛繼續幹嘛的人一樣。於他們而言,就是原本打算看個熱鬧,結果失望了,沒熱鬧可看。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02:“局外人”:這事,與“我”無關

話說姜子牙擒了九尾狐,登天梯之後,天尊命他斬九尾,還天下太平。然後姜子牙卻發現在九尾狐體內,還有一個人類女孩,倘若劍斬九尾,那麼就等於同時斬了這個“無辜”的女孩。

所以,這是電影的第二層立意:

斬一人可救蒼生,要不要為了這一個人,棄無數人的生命於不顧。

我們不妨想想“哪吒”的主題:與天鬥,與地鬥,與命運鬥。

很直接,並且這種聚焦在一個人身上的電影視角,更容易令觀眾產生共鳴,乃至共情。

可《姜子牙》呢?這麼大的一個問題,更像是一道哲學題,那麼觀眾到底需要如何跟隨姜子牙去看待這個問題,然後去解決它,並且能夠合理?

怎麼做都是錯,怎麼做也都是對。

有誰願意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太燒腦了,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有正確答案。

因為任何答案,都不可能說服所有人。

當觀眾意識到這一點,潛意識就會將自己剝離出電影,不自覺的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這個故事。

然後發現,它也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

這既是一個完全“無意義”的命題,也並不能讓我們從中領悟什麼道理,或者某些啟發。

那麼,這個故事,和“我”還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如果《姜子牙》僅僅是這樣,那麼給它再低的分數都不過分。關鍵這部電影還有第三層的立意,而這層立意,對我來說,就是最難能可貴的東西。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03:局內人:紅塵煅心,大道問己,人生的路亦如是

話說姜子牙,三登天梯。

第一次:伐紂後,登天領功,劍斬九尾狐,解蒼生於水火,為後世開太平。

第二次:因九尾狐體內的人類女孩,姜子牙親眼所見,卻被天尊告知是幻象。那麼是選擇相信自己所見所聞,還是無條件信任天尊?所以姜子牙此次登天梯,是為求一個答案。

第三次:當一切謊言都被姜子牙看破,怒而登天梯質問天尊,並與其對峙,隨後破碎天梯,不再要這種“舍一人,救蒼生”的所謂天道,還世道自由運轉。

總結來說,三登天梯,分別是:求善、求真、求仁。

所謂求善:在佛家看來,一切讓人快樂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善”。那麼姜子牙的行為和初心無疑都是符合的。

所謂求真:儒家講善中求真,揚善、修美、求真、務實,所以又說“修齊治平”。

不能九尾狐說天尊不好,就真的不好,也不能天尊說一切都是幻象,姜子牙就信。一切的對錯,不該聽一家之言,甚至不能完全相信雙方,畢竟,都會有私心在內。求真,既是求真相,也是求一個心安。

所謂求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出自道家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仁”不是仁慈的意思,而是不以主觀意願而轉移的思想。

所以,天地不以主觀意願行事,天下萬物都是平等的,聖人也不會感情用事,對待百姓都是一視同仁的。

而這一切,還不全是我個人觀影感受和猜測,因為我發現了這張海報。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萬物如塵,還是天地不仁?

再好好想想,天尊包括一切有權的道尊,是不是從頭到尾都看不清長相?甚至是用類似人偶一樣的形象代替?

天尊說姜子牙中了幻術,有沒有可能,這個幻術並不是來自九尾狐,而是來自姜子牙的內心呢?

作為元始天尊的弟子,所謂紅塵煉心,大道至簡,舍一人救蒼生自然是“善”,可為了心中的道,怒而登天質問師尊,這其實已經算是欺師滅祖了。

但從古至今,“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道理早就言明,倘若姜子牙連堅守心中的“對”,以及他所理解的“道”,去質疑師尊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他憑什麼得道?憑什麼位列“百神之長”?

而作為道家弟子,如果會因為救蒼生而放棄一人性命,那麼與“天地聖人,視萬物百姓一視同仁”的道家理念,豈不是也背道而馳了?這點判斷力都沒有,這點魄力都沒有,他又憑什麼師從元始天尊?

就像姜子牙最後質問天尊的話一樣:一人都救不了,何以談救天下蒼生?

《姜子牙》,其實是一部“成長”電影,可惜大部分人都沒看懂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是什麼哲學題,而是姜子牙一人的成神之路,是紅塵煅心,是突破世間諸多約束,對腐朽的道義禮法勇於質問和質疑的得道之路。

可以說,這第三層立意,是糅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於一身,要看懂它,就必須要肯下功夫,仔細咀嚼,深入思考。

另外“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太公曾說: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

不為了天下而舍一人,也不會為了一人而舍天下,只在“直中取”,而不在“曲中取”,於凡人而言,太難太難, 我們都做不到。

所以,聖人才可以被稱之為“聖人”。

放在生活中,當所有人都說我們錯的時候,當我們站在大部分人的對立面的時候,當我們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怎麼辦?

不怨懟,不牽連,用最溫和的、理智的,屬於我們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的、我們人生的“聖人”。

結語

既然敢接在“哪吒”之後,那麼於情於理,《姜子牙》都不該像是網上的評價一樣那麼不堪。

姜子牙的成神之路,或者說悟道之路。

其實也可以是我們的成長之路,是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和眼光。

即便我們不能成為“聖人”,那麼也可以儘量使我們內心更加平和一些,保留的善意多一些。

《姜子牙》其實很不錯。

希望,還有沒看的朋友,看完了我的分享,可以幫助你在觀影過程中,收穫的更多。

-End-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瞭解更多。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