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本來應該在春節期間上映的《姜子牙》,因為特殊原因,一直到了國慶期間才上映。


不過,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這部影視作品,剛上映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多觀眾的歡迎。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表面上看,《姜子牙》是一部講述人生哲理的成人片,事實上,它是一部教育片,揭露了關於育兒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看似不重要,但是卻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


你要聽我的,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在電影《姜子牙》中,姜子牙一度遭遇信仰危機,他以為高高在上的師尊給自己的指引,是絕對權威。


但在得知狐妖和人類女孩綁上宿命鎖的真相後,他質問師尊,為何在明知會傷及無辜還要他親斬九尾。


師尊說,要姜子牙斬的不是惡,是善。在師尊看來,用一個人類女孩的命換取天下太平,才是最正確的做法,還能助力姜子牙封神,一舉兩得。


可姜子牙並不認同,在一番信仰掙扎後,悟出“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並舉刀將連接人間和天界的天梯斬斷,斷了師尊對人世間的控制。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所有家長關係一開始是和孩子由親密關係,到最後家長要成為領路人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到最後成為孩子無條件支持者。


如果什麼事都要按照家長說的去做,去依賴家長的指導,那隻能是一個“巨嬰”。


家長管教孩子的心是值得理解的,其真正目的是希望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指導,讓孩子少走彎路。


可是引導不是控制,關愛不是溺愛。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生終究不是完整的人生,也無法讓孩子體會到擊敗挫折後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


無論家長如何不遺餘力地想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完美的生活,

可孩子終究還是要學會自己面對一切,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真空狀態下,我們終究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一切不完美。


作為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擺正自己的心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後才能真正從根本意義上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念,不會把失敗或者外界的干擾視為洪水猛獸的孩子,具有強大的堅韌力,更容易成功。


在電影《姜子牙》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姜子牙舉刀斬殺九尾之際,看到那個人類女孩,他一開始也以為那不過是幻術,迷惑自己。可直覺和經驗告訴他,那是現實。


於是他放棄了斬殺九尾的任務,差點釀成大錯。


被貶十年,任憑身邊無數人嘲諷、愚弄,他始終相信自己眼所見的一切,並試圖去尋找那個人類女孩。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雖意氣風發不再,內心的信念卻絲毫不減。這份堅韌,令人敬佩。


每個人在成長中,又有多少時刻真能做到百分百信任自己,毫不遲疑做出忠於內心的選擇。


控制只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姜子牙》帶來的育兒反思:控制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說,控制只會造成叛逆,尊重才能贏得孩子!


和孩子有衝突的時候,用所謂過來人的經驗或者權威否定孩子、解決問題是最不可取的方法。


這時候不妨聽聽孩子的想法,並向孩子表達大人的顧慮,從而尋求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法。

沒有控制,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如果把孩子比喻為不斷成長的小樹,如果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修枝剪葉,甚至設計好生長的方向,這樣的養育方式,有可能會養出很好看的盆景,但每一盆盆景都在詮釋著什麼叫扭曲或非自然。


如果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願意放下“我比你大”、“我比你懂”的權威式養育,便能夠不對小樹實施操控,只澆水施肥,至於小樹長成什麼樣,家長願意去信任。


在安全的養育環境下,春來草自發,孩子自然有向上和向善的內在成長動力,會成長為他自己的樣子。


尊重孩子做出的決定,孩子有權利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選擇他們更感興趣的外在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放手,是孩子學會自我負責的最好方式。


尊重孩子的思想,包括想法、意識甚至信仰;允許孩子去經歷和探索他們的內在世界,學會與自己、與世界相處。


接納就像土壤,能夠使孩子發展並實現自己的潛力。與其操控孩子的成長,不如給予接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