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醫生的話,32歲大面積心梗者活成90+歲長壽老人

胡大一

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益處,但過於依賴高科技,也會忽略掉人體的自愈能力,有時甚至會忽視對患者最佳治療方案的思考。


聽醫生的話,32歲大面積心梗者活成90+歲長壽老人


我有一位老患者,32歲時就出現大面積心梗,不久又發現室壁瘤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出現過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心率可從每分鐘30多次驟升到100~200次。數十年中,他多次因心梗、心律失常被送進搶救室,三次病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心血管急症方面的治療手段比較匱乏,沒有支架,也沒有溶栓,他能一次次扛過來已是幸運。病情略好的時候,他開始琢磨找個醫生長期指導自己治療。

2002年,他找到了我。我們通過書信、電話溝通,探討他的病情、吃藥情況、身體反應。老人的依從性很好,出現任何問題或不適都會及時跟我溝通。

2017年,他87歲時,我專程去徐州看望他,和他的家人開了個家庭會議,討論要不要做心臟手術。因為他有過室顫室速,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建議裝除顫器、雙起搏器,或做支架、搭橋手術。但我當時的建議是,這些都不做。既然50多年來,他的身體一直處於穩定狀態,今天為什麼要把一堆鋼鐵放進心臟裡,打破這種穩定?他們聽了我的建議,什麼手術都沒做。今年初,老人給我打了個電話,說自己已過了90歲生日,血壓、血脂都不高,每天能走路鍛鍊一小時,腿腳利索、紅光滿面,只有聽力有點下降,感覺真像個奇蹟。

現在我們的醫療過度強調外力干預,卻忽略了人體自身的代償能力、修復能力、再生能力等。就拿心血管病來說,血管一個堵了還有側枝,別的血管也可以幫助供血,根本沒必要上來就搭橋、放支架。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過多,要學會明智選擇,優化治療方案。我想,他指的也是這個道理。

編後:記者找到了胡大一教授治療的這位患者——郭老先生。


他說,2002年,他偶然看到了胡大一教授發表的一篇文章,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抱著碰運氣的想法,他寫了封長信。10天后,他居然接到了胡大一的電話。之後的十多年間,兩人一直沒斷了通信、通話,從明確診斷到治療方案,從調整用藥到預防康復,從心理支持到科學養生,胡大一給了老人全方位的指導。


甚至有兩次,胡大一途徑徐州,專程抽出兩個小時去看他,每次都是飯沒吃就走了……老人說,每一封來自胡大一的信他都好好收著,還裝訂成了冊子,這是最珍貴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