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名家画廊丨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51岁时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么写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不难看出,年过半百的韩愈,一定是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才会这样愤懑和彷徨。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反对狂热的礼佛风潮,激怒了迷信佛法的唐宪宗,于是皇帝老儿一纸诏书,便将这位才高八斗的顶级大文豪贬到了岭南荒蛮之地——潮州。

此时的潮州,绝非今日之潮州。唐朝的岭南潮州,偏远闭塞,经济落后,当时很不受人待见,安排韩愈到此任职,基本算是一种惩罚性措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韩愈的人生经历却因此大放异彩。他在潮州刺史任上实际只干了8个月,却赢得“江山都姓韩”的口碑和美誉,让潮州无数百姓心怀感激地纪念了千年。

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绝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人们也称之“恶溪”。韩愈为驱除鳄鱼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祭鳄鱼文》,后“恶溪”改名为“韩江”。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大力发展农耕。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第四件事,韩愈从中原带来的尊师重教和读书学习之风,

竟在潮州开花结果,世代相传,成为潮人之习俗。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到达潮州后,韩愈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州学荒废已久,官吏不教,后生不学,百余年来竟无人考取功名,教育现状叫人大跌眼镜。

为此,他写下了《潮州请置乡校牒》,认为治理潮州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

意思就是说,得先办学。于是他带头到乡校授课,并拿出自己的部分俸银,作为办学费用和学生的伙食补贴。他还大胆地启用了当地的贤士来主持州学,督生徒、敦教化、正人心。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这正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潮州人也因此将山水更名易姓,纪念韩愈。

韩愈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纵览他的一生,有人认为他诗风险怪,有的不倡扬“文以明道”的文风,但他始终以民为念,“不图功名利禄,只为造福一方”的政治豪情却让人折服。

反观我们基层工作,很多人有热情、有干劲,却把握不好心态,尤其是缺乏面对逆境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的凭心情干工作,顺的时候感觉一顺百顺,遇到困难就心慌走神;有的得到表扬就沾沾自喜,受到批评立马牢骚满腹;有的只想敲锣打鼓做表面文章,不愿躬身耕耘抓基础工作,对单位建设缺乏信心恒心。

斗转星移,先哲已逝。当年身处潮州的韩愈也曾失落迷茫,但他面对逆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情怀却光耀千古,彪炳千秋,更在我的心灵上熠熠生辉。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一千多年后的2005年1月17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一篇短论,提到了一个人,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

在福建东山县,“先祭谷公,后祭祖宗”,

相沿成习。逢年过节,人们会阖家祭拜他们最敬重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如今的东山,绿树环抱、花田掩映,是个美丽富饶的生态岛。

谁能想到,60多年前,这里竟是“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当时,一年6级以上大风天多达150多天,森林覆盖率仅为0.12%;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十之有一。

漫山木麻黄,正是东山岛蜕变的关键,也正是谷文昌在东山树起的一座丰碑。谷文昌是河南林县人,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在东山县工作了14年,担任县委书记10年。他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让海岛换了天地,让百姓换了人间。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之江新语》一书中写到: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谷文昌种树,可能难以立即看到成效;但努力几十年,就能取得效果,曾经的“潜绩”,就变成了最大的“显绩”。

韩愈和谷文昌生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虽相隔千年,却都是注重“潜绩”,为民造福的代表,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他们所主政的地方都曾是满目疮痍,偏远闭塞,但在他们的治理下,又都变的底蕴丰厚,美丽富饶。即便是被后人怀念祭拜这一点,也如出一辙。

我们抓基层建设也是一样。作为基层主官、一线带兵人,在一个单位工作,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大家都有理想和目标,不少人在追求那些看的见的成绩,也就是“显绩”,却不愿在“潜绩”上多费功夫,发展不畅、原地踏步、两头冒尖的现象也就由此而生。

新《纲要》第四章,对基层自主建设进行了明确和梳理,“自主”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显”上下功夫,又要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在“潜”处用真功。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见世面”的四个层次,对我们如何抓好基层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第一层,知道天有多高。

知道这个世界的顶点在哪里,最好吃的食物,最贵的衣服,最富有的人,最奢华的生活是怎样,最远的地方有多美。

就是要知道建设标准是什么,进步途径有哪些,自身优势在哪里,应该以谁为标杆,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如果一味追求“显绩”,干事喜欢走捷径,追求“短平快”,那么勉强堆积起来的“成就”,也不过是流沙之塔,转瞬崩塌。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第二层,知道坑有多深。

知道这个世界最深的坑在哪里,最穷的地方,最贫困的家庭,最阴暗的角落有多么潮湿。

就是知道底线在哪里,能看清短板和弱项,既能借鉴别人的经验、长处,完善自我;又能通过别人的问题、不足举一反三,对照反思。

到这里,有一部分人做不到了。因为黑暗的地方无法远观,需要身体力行的走下去,有时需要我们坚持的不是教科书上写的“理所当然”,而是人间烟火中那些感同身受的“初心不改”。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第三层,知道我在哪里。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则非常难,因为我们会被自己迷惑。

有时候会被眼前的成就而膨胀,而忘了自己只是站在高处并不会飞翔;有时候又会被身边的困顿打压盲目自卑,对那些曾经的理想和目标视而不见。

“知道我在哪”,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起点,不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也不会因某一方面的挫败而捶胸顿足,静得下心、稳得住神、耐得住难,知道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前进路上的阻碍,才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第四层,知道世界还有左右。

这个世界不只有高矮,不是一维的一条线,而是无穷大的三维世界。所有众生皆不相同,他们不在我们上下,而更多在我们左右。

就是要充分包容每个人的不同,充分理解每一种存在,端正起根本态度,用好信任、欣赏、发展三种眼光,真心培塑、真情感化、真实打动,努力建设有温度、有实感、凝聚力强的战斗集体。

以上四个层面,总结起来就是:尽量向上看的足够高,尽力向下走的足够深,尽我所能心如明镜知道自己在哪,尽心理解左右芸芸众生。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当他与群众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价值无穷。

一千二百多年了,各色人物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将曾经的韩公子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朗朗的读书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本文作者:武警济南支队某中队政治指导员姜小川

END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泉涌,上奋,声雷!“趵突泉”专栏即将上线,期待您的不吝赐稿!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第十六期,第十七期,第十八期,第十九期,第二十期,第二十一期,第二十二期,第二十三期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转载请联系授权)

总监制:周显喆

监 制:李庆领 王宜海

主 编:杨一鸣

编 辑:石 江

校 对:杨 洋 邵光亮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小编微信:love1396722561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趵突泉丨“潜”“显”结合方能“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