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許可馨錯在“真”

許可馨的不當言論引發全民憤怒,自在情理之中;事件已蔓延多日,冷靜想一下,許可馨的表現可以稱之為”許可馨現象“,這種現象在一些人群中有存在的土壤。

一個人面對社會現象各有各的看法和思緒,有的人善於虛與委蛇,有的人直言不諱,有的人沉默不語。至於這個人的品質如何,只有觀其行聽其言才可知。我們都知道,最可怕的人不是嘴巴叫得兇的人,而是那些不聲不響、虛與委蛇骯髒事一樣不少的人;但是人們對那些人反而忽視了。

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許可馨哇哇發表不當言論,心中想什麼就說什麼,唯恐別人不知道;這樣的人確實可惡,她的言論引發的社會影響相當惡劣。假如她只想只做而不說,自然不會引起他人的關注了。

比如,許可馨說不想回國,她只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昭告天下,但有這種想法的人難道僅許可馨一人?當然不可能,出國留學後不回來的人不在少數。許可馨說她的成功靠父母人脈,難道有人脈的父母為了孩子沒做過此等事情?

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許可馨只是把不該拿到太陽底下曬的東西,毫無保留的拿了出來;從這一點上看,許可馨真的是一個”真人“,一個不顧禁忌”坦率“的真人“。正是她的”真“激起了民眾對此類醜惡現象的”恨“,引起了民眾對這類現象的重視。

​一味譴責許可馨沒多大意義

許可馨的不當言論大大激起了民眾的憤怒;其實民眾的憤怒不應僅僅侷限於針對許可馨這個具體的”真人“,還應該針對滋生這種”許可馨現象“的土壤。

民眾渴望公平公正,對醜惡現象具有樸素的憎惡感,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人們痛恨造成”許可馨現象“的根源,希望對像“許可馨”一樣的人實施懲罰,杜絕此類醜惡現象地再次發生。

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民眾不放過“許可馨”的真實心理,這也是民眾一直最想知道“許可馨父母是誰”的真實心理。當然,假如有關部門追查清楚了,作出了處理,民眾的心理也只是得到了暫時的慰藉,但誰能保證不再出現第二個“許可馨”

因此,單純譴責“許可馨”意義不大,我們應該從更深廣的層面上看待這一事件,意義才更深遠。

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追查她的背景不是事件關鍵

民眾特別希望有關部門追查她的背景,但這根本不是事件的關鍵;像她一樣有背景的人不在少數,如何讓有背景的人不能胡作非為,才是關鍵之一

最關鍵的是還應該思考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多年的國內教育竟然抵不過一年半載的海外留學的影響大?一些學生一出國思想變化極大,行為出格毫無感恩之心;要知道許多出國留學的學生,曾經都是被鑑定為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啊。

許可馨錯在“真”,一味譴責意義不大,追查她背景更不是事件關鍵

只能說明一段時間來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出了問題。對一個學生優劣的評定,只要學生成績足夠優秀就是什麼都好的,偏偏忽視了做人最為根本的品質。什麼傳統美德、家國情懷等等,都被棄置一旁。學校的德育教育成為一種點綴、一種形式。即使開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動,也忙著拍照留影,以便應付將來的檢查,而不是把德育教育當作真正的有意義的事情做;長此以往,不僅沒把德育教育落實到學生心坎裡,反而給學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只有讓教育迴歸本位,才能徹底杜絕此類醜惡現象的發生。

(本文無意為他人辯護,旨在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