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辛庄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举办采摘节


香椿辛庄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举办采摘节

满园“椿”色关不住

自4月20日起,河间市北石槽乡香椿辛庄王佑御品合作社举办香椿采摘节,采摘期大约一个月。走进香椿育苗基地园内,一排排香椿树组成了一片香椿林。香椿树有两米多高,枝头挂满了紫红、鲜嫩的香椿芽,林内散发着浓郁的香椿香。这都是王鹏帅、王富余等8名村民成立合作社后承包土地种植的。

“我们这里的香椿可不一般,品种都是红油香椿,现在正是采摘香椿芽最好的时节。看,枝头的香椿芽色泽紫红。你尝尝,是不是口感鲜嫩?”王富余指着满园的香椿树骄傲地说,“红油香椿的吃法有很多,可以炒着吃、腌制,也可作调味用。香椿芽炒鸡蛋、小炒香椿芽、凉拌香椿芽、香椿芽拌凉面都是我们这里的家常菜,每道菜都别有一番风味。”

王富余告诉记者,清明节后,是“椿”满枝头的时节。“采摘香椿芽,每年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正合适。香椿树不宜长得太高,两米左右是最好的采摘高度。香椿芽长得很快,每采摘完一次,过上四五天的时间,就能长出10到15公分的新芽。一批新芽长出来,就又能采摘了。”

香椿辛庄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举办采摘节

香椿种植有600年的历史

香椿辛庄的香椿扬名已久。据说,600多年前,有人躲过了战乱大劫,到这里定居,以种植红油香椿为生。此后,村子也就被称为香椿辛庄。

村民王立强告诉记者:“在族人的眼中,村里的红油香椿,就像是祖辈的象征。祖传下来的50多亩红油香椿园子,经过世事变迁,面积虽远不如从前了,但村中有棵200多年树龄的红油香椿树,十分稀有,被乡亲们视若诊宝。”

香椿辛庄共有600多户,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种植的尽是红油香椿树,一些村民的庭院中,还有生长了几十年的挺拔大树。走进村子,整个村庄都飘溢着浓郁的香椿香。

“西边树上那几只芽长得不错,快摘下来。”王立强指着自家院中的香椿树,几个孩子争先跑上前,拿着早先预备好的钩子,顺着香椿芽的根部,使劲儿一搂,香椿芽掉了下来。孩子三步并作两步走,拾起香椿芽,放进提前准备好的篮子里。这种采摘方式也是祖传下来的。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大人孩子齐上阵,像收获庄稼一样,把紫红的红油香椿芽从香椿树上采摘下来。无论本村村民,还是闻风前来的游客,看到“椿”满枝头,都会心生欢喜。

打造起香椿产业园

2016年9月,村民王鹏帅、王富余等人筹资200万元,利用本村独特的资源,打造红油香椿产业,种植红油香椿680亩,成立王佑御品合作社,开辟出了一条致富路。

“我们先搞小面积试种。在村里收集了我们本土的红油香椿树苗,又从山东采购了一些香椿苗。我们把这两种香椿苗种在一起,进行对比实验种植。”王富余说,“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整理土地,到用机器种植,48500棵红油香椿,只用了10天。经过试种,逐渐摸索出幼苗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

创业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一场多年未遇的春寒,一夜间把几百亩地的香椿树苗冻了。合作社的人抱头痛哭,可大家并没有轻言放弃。“大家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才决定把香椿树割成平茬。要知道,好不容易培育出的香椿苗,都长到七八十公分了,那滋味真像是心头在滴血。”王富余说。

幸好,几个月后,树苗又长出了小嫩芽,大家悬在心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王富余欣慰地说:“因为是两年以上的根茎,几个月的时间,香椿苗就长过了2米,达到了适宜采摘的高度,而且根部比之前明显粗壮了几圈。”

启动“香椿+”产业链

“村里很多人家,会把吃不完的香椿用盐腌制起来,还有的会晒干做成红油香椿茶。大家把香椿打好包装后,贮存在冰箱里。保质期能到春节。过年的时候,还能用香椿做上几道大餐,招待客人用。”王富余说,他们因此受到启发,开启了“香椿+”致富模式。

合作社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继续开发以红油香椿为原材料的绿色有机食品。几百亩香椿长势喜人,王鹏帅、王富余等人又建起900平方米的冷库,找合作商代加工,一起做起了香椿酱。“这是一种开包即食的爽口小菜,口感鲜美,很受大家欢迎。”

在“香椿+”的模式带动下,合作社种植特色小杂粮的思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红油香椿树下,他们开始尝试套种其他作物。“先是种了100亩地的传统玉米,后来种了500亩地的谷子,然后是几十亩地的绿豆……”经过摸索找到了一条玉米、谷子套种的模式。

合作社走出“香椿+”产业模式,香椿春季采摘销售,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增值,生产出的粮食也可以通过深加工增值。“以往小麦中的麸皮并不被人重视,因此常被当作饲料使用。其实,粗纤维对人体健康有益。”王富余说,“我们开始尝试用整粒小麦磨粉,清水洗麦后仅经过碾碎工序,而不经过除去麸皮程序,这样制作全麦粉。”

除此之外,他们还加工石磨精粉、玉米粉和筋道的石磨饺子粉。虽然合作社还在摸索前行,可大家坚信,“香椿+”产业链定能为合作社带来可观收益。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邢 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