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辛莊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舉辦採摘節


香椿辛莊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舉辦採摘節

滿園“椿”色關不住

自4月20日起,河間市北石槽鄉香椿辛莊王佑御品合作社舉辦香椿採摘節,採摘期大約一個月。走進香椿育苗基地園內,一排排香椿樹組成了一片香椿林。香椿樹有兩米多高,枝頭掛滿了紫紅、鮮嫩的香椿芽,林內散發著濃郁的香椿香。這都是王鵬帥、王富餘等8名村民成立合作社後承包土地種植的。

“我們這裡的香椿可不一般,品種都是紅油香椿,現在正是採摘香椿芽最好的時節。看,枝頭的香椿芽色澤紫紅。你嚐嚐,是不是口感鮮嫩?”王富餘指著滿園的香椿樹驕傲地說,“紅油香椿的吃法有很多,可以炒著吃、醃製,也可作調味用。香椿芽炒雞蛋、小炒香椿芽、涼拌香椿芽、香椿芽拌涼麵都是我們這裡的家常菜,每道菜都別有一番風味。”

王富餘告訴記者,清明節後,是“椿”滿枝頭的時節。“採摘香椿芽,每年大概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現在,正合適。香椿樹不宜長得太高,兩米左右是最好的採摘高度。香椿芽長得很快,每採摘完一次,過上四五天的時間,就能長出10到15公分的新芽。一批新芽長出來,就又能採摘了。”

香椿辛莊香椿香 王佑御品合作社舉辦採摘節

香椿種植有600年的歷史

香椿辛莊的香椿揚名已久。據說,600多年前,有人躲過了戰亂大劫,到這裡定居,以種植紅油香椿為生。此後,村子也就被稱為香椿辛莊。

村民王立強告訴記者:“在族人的眼中,村裡的紅油香椿,就像是祖輩的象徵。祖傳下來的50多畝紅油香椿園子,經過世事變遷,面積雖遠不如從前了,但村中有棵200多年樹齡的紅油香椿樹,十分稀有,被鄉親們視若診寶。”

香椿辛莊共有600多戶,各家各戶,房前屋後,種植的盡是紅油香椿樹,一些村民的庭院中,還有生長了幾十年的挺拔大樹。走進村子,整個村莊都飄溢著濃郁的香椿香。

“西邊樹上那幾只芽長得不錯,快摘下來。”王立強指著自家院中的香椿樹,幾個孩子爭先跑上前,拿著早先預備好的鉤子,順著香椿芽的根部,使勁兒一摟,香椿芽掉了下來。孩子三步並作兩步走,拾起香椿芽,放進提前準備好的籃子裡。這種採摘方式也是祖傳下來的。每到這個時節,家家戶戶、大人孩子齊上陣,像收穫莊稼一樣,把紫紅的紅油香椿芽從香椿樹上採摘下來。無論本村村民,還是聞風前來的遊客,看到“椿”滿枝頭,都會心生歡喜。

打造起香椿產業園

2016年9月,村民王鵬帥、王富餘等人籌資200萬元,利用本村獨特的資源,打造紅油香椿產業,種植紅油香椿680畝,成立王佑御品合作社,開闢出了一條致富路。

“我們先搞小面積試種。在村裡收集了我們本土的紅油香椿樹苗,又從山東採購了一些香椿苗。我們把這兩種香椿苗種在一起,進行對比實驗種植。”王富餘說,“從去年10月下旬開始整理土地,到用機器種植,48500棵紅油香椿,只用了10天。經過試種,逐漸摸索出幼苗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

創業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2018年,一場多年未遇的春寒,一夜間把幾百畝地的香椿樹苗凍了。合作社的人抱頭痛哭,可大家並沒有輕言放棄。“大家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最終才決定把香椿樹割成平茬。要知道,好不容易培育出的香椿苗,都長到七八十公分了,那滋味真像是心頭在滴血。”王富餘說。

幸好,幾個月後,樹苗又長出了小嫩芽,大家懸在心間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王富餘欣慰地說:“因為是兩年以上的根莖,幾個月的時間,香椿苗就長過了2米,達到了適宜採摘的高度,而且根部比之前明顯粗壯了幾圈。”

啟動“香椿+”產業鏈

“村裡很多人家,會把吃不完的香椿用鹽醃製起來,還有的會曬乾做成紅油香椿茶。大家把香椿打好包裝後,貯存在冰箱裡。保質期能到春節。過年的時候,還能用香椿做上幾道大餐,招待客人用。”王富餘說,他們因此受到啟發,開啟了“香椿+”致富模式。

合作社在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繼續開發以紅油香椿為原材料的綠色有機食品。幾百畝香椿長勢喜人,王鵬帥、王富餘等人又建起900平方米的冷庫,找合作商代加工,一起做起了香椿醬。“這是一種開包即食的爽口小菜,口感鮮美,很受大家歡迎。”

在“香椿+”的模式帶動下,合作社種植特色小雜糧的思路也日漸成熟起來。在紅油香椿樹下,他們開始嘗試套種其他作物。“先是種了100畝地的傳統玉米,後來種了500畝地的穀子,然後是幾十畝地的綠豆……”經過摸索找到了一條玉米、穀子套種的模式。

合作社走出“香椿+”產業模式,香椿春季採摘銷售,還可以通過深加工增值,生產出的糧食也可以通過深加工增值。“以往小麥中的麩皮並不被人重視,因此常被當作飼料使用。其實,粗纖維對人體健康有益。”王富餘說,“我們開始嘗試用整粒小麥磨粉,清水洗麥後僅經過碾碎工序,而不經過除去麩皮程序,這樣製作全麥粉。”

除此之外,他們還加工石磨精粉、玉米粉和筋道的石磨餃子粉。雖然合作社還在摸索前行,可大家堅信,“香椿+”產業鏈定能為合作社帶來可觀收益。

來源:滄州日報 記者 邢 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