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效率提升这事,要讲科学

以前企业人员富裕,自动化水平不高时,基本上是一个人对着2-3个HMI电脑,后面是一个小系统,经过一定的培训,自己再上点心,很快就可以将系统的脾气搞清楚。人的智能和操作弥补了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派和谐景象:

劳动效率提升这事,要讲科学

随着劳动效率提升,人员的减少,每人照顾的系统越来越多。新人对于系统的问题不了解(有一些岗前教育,能对系统有基本了解,但是,系统存在哪些问题?出过什么事情?如何合理应对?这些不一定都纳入了培训的内容。),自动化程度不高,再出现问题时,势必会手忙脚乱,响应较慢,甚至造成事故。

减少人员,必须要减少人员的日常工作量,比如,减少巡检,减少异常操作,减少设备特护。背后就需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增加设备的智能检测,让设备尽可能自己发现问题,做成正确反应。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设备的投入必须增加。

从另外一个侧面看,自动化水平提升后,异常变少,新员工(包括转岗的老员工)处理异常的机会变少,即使老员工,对于系统的异常也会越来越不敏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提炼,将很多隐性知识转变成显性知识,一部分转化成自动化程序,完善控制(相当于知识的固化)。由于,目前阶段,设备的智能水平还是很低级的,我们只能将已经发现的问题,转变成程序,还有很多种异常的是无法去一一预测并做出应对措施的。

这些不能自动处理的东西,只能靠操作人员去应对。他们应对的依据是规程、预案,并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演练。

很多企业的装备措施没有上去(装备投入费用连年减少,维修费用减少,人工成本上升),自动化水平没有提高,现场设备故障率上升,设备维护人员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员而不是减员。

违反科学规律办事,要出大事的,可惜每届领导坐不了多少年,问题是后人的。


2020年2月28日

说明:

1、本文是实践经验,非严格论文,与相关产品和理论可能不完全相符。

2、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让更多朋友看到(引用请注明出处!)

3、本号坚持工控方面的原创(已有大量文章),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