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2月10日,“朴新·环球少儿”正式入驻“学习强国”,开启“在家上幼儿园”系列直播课,其中的“亲子课堂”专题,由教育名师为爸爸妈妈们解答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孩子总是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索要玩具、面对规矩不愿意遵守、想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又怕TA得寸进尺......爸爸妈妈们是否也在宠爱孩子和管教孩子之间徘徊,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次,我们特别整理了肖亦彤老师《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的课程讲稿,手把手教宝爸宝妈们为孩子们建立成长规则!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和在家庭教育从业道路上走了12年的我,见过很多的孩子和家庭,所以今天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谈到爱和规矩,相信当下很多的爸爸妈妈都会深有感受。全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大家时常在爱和给孩子立规矩之间拿捏不准分寸,有时候对孩子发完脾气又会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严厉了。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有一次我遇见一位家长,他家里也有3个孩子,小儿子4岁,爸爸觉得他很调皮也为此感到很头疼。刚好有机会我们一起吃饭,也许是由于职业的惯性,我就观察他们一家的状态。爸爸在点餐的时候,4岁的孩子就在旁边看酒水单,看到什么饮料都想点,那爸爸点完餐就直接告诉服务员:但凡是跟果汁有关的饮料每样来一杯。然后吃饭的时候,就一共有8杯饮料,小儿子就一会儿喝点这个喝一会儿点那个,玩得不亦乐乎。


说实话,我当时对爸爸的举动是很惊讶的,从这样一个小细节上也能看得出来爸爸是非常宠爱小儿子的。今天,作为第三方视角,各位爸爸妈妈觉得这样的宠爱完全正确吗?如果单从“爱”这个角度来说,一定没有错。因为如果有能力,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爱,何尝不可呢?但是家长不仅是爱孩子的人,同时还是肩负着孩子教育责任的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角度,在孩子0-6岁的阶段,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感,而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这位爸爸给他的感觉是:但凡你想要的,就会全力以赴地给你。那对于在满足小朋友的要求、欲望和面对事情应该遵循的规则、边界之间,我个人觉得,这位爸爸做得是有所欠缺的。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感受到,当我们没有权衡好爱和规矩的时候,如果把这件事拿出来去共同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可圈可点的欠缺之处。我感受到了那位爸爸对孩子的爱,但我没有感受到他在生活场景里实施教育的意识,在那一刻,只有爱的满足,没有对孩子规则感的训练。


现在的小孩子都很难去管理,一年级的学生有时候会让老师很崩溃,有的人会在课堂上乱跑、嬉闹,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不知道要遵守秩序、认真听讲,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初见端倪。这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作为家长,我们没有拿捏好爱和规矩的尺度。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把爱和规矩这两个重要的部分都给到孩子呢?


1、 什么是爱与规矩?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首先,我想和各位爸爸妈妈探讨一下什么是爱?什么是正确的爱?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爸爸,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因为行业的关系常年都是“空中飞人”,他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女儿,因为没有时间陪伴,他每次都会买最贵的玩具给女儿,但是在女儿五年级的时候问了爸爸这样一个问题:“你除了给我买最好的玩具,你还能给我什么呢?”当时,这位爸爸就愣住了。


我们要知道孩子在稍小的年龄阶段是可以用玩具满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大,TA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这位爸爸忽视了他的孩子已然从一个小宝宝成长为即将要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女儿对父亲的情感诉求也从一个玩具变成了其他东西,但是爸爸没有觉察到。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忽略的是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尺度表达爱才是正确的。我个人的成长环境是非常严苛的,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对我严厉,他经常会对我说:“我现在对你这么严格,将来你是会感谢我的,因为你会成为一个人才。”可能当下的我确实没有让爸爸操很多心,也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经营得很好,从这个方面来说,爸爸对我的教育是没错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仍然不是很接受我的父亲用那样严苛的方式表达他对我的爱。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我看到过很多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总结:要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这种接纳是我们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无论是拥抱也好、亲吻也好,父母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对孩子当下的状态的接纳。


我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个妈妈,当时坐在咖啡厅里,我就观察到旁边的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孩子在做数学题,他很想要一个冰淇淋,所以跟妈妈商量做几道题然后就可以买冰淇淋,最后妈妈确实也是用这种方式做的,但是我就产生了思考:如果是我面对孩子同样的需求,我不会以做几道题来要求孩子。因为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和孩子完成几道数学题是没有关系的,我会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想吃冰淇淋,现在吃一个冰淇淋对你的身体确实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也可以买给你,但是你完成多少作业跟你吃冰淇淋没有关系,你觉得你应该把作业完成到什么程度你就去完成,等做好了你满意了,妈妈就陪你去买冰淇淋。”我在这个处理过程中是把讨价还价剥离开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孩子完成好某件事,就给孩子相应想要的东西,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是可以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来得到的,再直白一点说,这种爱就是一种交易。各位爸爸妈妈当然可以因为孩子做好某件事就给TA买玩具、让TA玩手机,但是请记住,孩子是会长大的,欲望也是会增加的,一旦TA明白这种方式有用,未来的某一天,你可能会承受不了TA的欲望。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就是要把这种交易剥离,察觉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少和孩子讨价还价、谈交易,在爱和规矩之间建立一定的边界。


最错误的爱就是——你要什么我都满足你,这也是界定溺爱的很清晰的标准,所以当各位爸爸妈妈想要满足孩子的时候,评估一下孩子要求的合理性、是否适合、是否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尺度,如果都没有,那这种爱可能就是有风险的。一旦把爱变成了交易,很容易破坏孩子天然的内驱力,孩子只会更多地去耍小伎俩、思考如何谈条件,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方式可以把这件事做的更好。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一谈规矩,可能有很多家长都觉得他们懂什么是规矩,大部分中国家庭是很讲规范、礼仪、教养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认为“我是家长,我要求孩子做什么,我觉得我要求的是对的,这就是规矩”,但其实这是对规矩的一个错误认知。


正确的规矩是:你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情是我们大部分人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认同、接受并且愿意去做到的事情和标准,比如我们都应该早起早睡、晚睡对身体不好、要有餐桌礼仪等等。如果家长单凭自己的一己之见要求孩子做什么,其实十有八九,孩子都是抗拒的,虽然孩子可能年龄还小,懂的道理不多,但是TA会处于本能的不舒服,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你会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要求TA不准玩,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左看看妈妈在玩手机,右看看爷爷在用手机打麻将、奶奶在看抖音,那孩子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你们都可以拿手机玩,我却不可以?所以,不准孩子玩手机的规矩就会有失偏颇,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不公平性,也许TA并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这种想法,但是孩子内心会产生抗拒,会破坏孩子对某些事情的辨识能力。


其实很多父母在刚开始和孩子谈话的时候都是希望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没有哪个父母是冲着打孩子一顿去的,但是心平气和的阶段并不能坚持很久,家长往往觉得自己在教给孩子规矩,但是说很多次还是做不到,所以说着说着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声音高八度,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和孩子产生了情绪冲突,然后就会偏离本身所要谈论的事情,最终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家长还会内疚、自责,觉得不应该那么对孩子。


我在对我的学生定规矩的时候,我通常都会找到社会依据,他们是没有办法推翻我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记住,最忌讳的就是凭自己的一己之见定规矩,更有甚者,妈妈有妈妈的规矩,爸爸有爸爸的规矩,孩子夹在中间就很难做。有些情商高的孩子,可能很早就学会了看爸爸妈妈的脸色行事,当然并不是完全不好,也许会对TA未来的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好处,因为TA会及时观察到别人的情绪,但是对于一个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这会让人有点心疼,这种看脸色行事的状态不应该发生在一个童年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身上。


2 如何做到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那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让爱和规矩完美地并行,在一件事中既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规则呢?


家长要明白一个原则:爱和规矩不分离原则。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所有事件,学习也好生活也罢,没有一件事是能把爱和规矩割离开的。这两部分如何体现呢?“爱”代表的是我们家长和孩子的主观情绪、情感,但凡跟孩子有连接的事情上,作为父母,我们都要学会去爱孩子,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要接纳孩子,同时作为教育者,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这种积极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满足。我们跟孩子发生连接、进行教育的事件又是一个具体事件,“规矩”就是应对到不同的事情时,孩子应该要遵循怎样的边界和原则。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正处于对玩具“疯狂迷恋”的阶段,只要出去逛街,她的目光一定是放在玩具上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是比较容易给孩子建立起一定的规矩的。


什么是规矩?规矩是在同一类型的事情上不会轻易的改变,就像我们受到法律的约制、校规的约束等等。

我当时给我女儿建立的认知和规矩就是:在一年的某些特定的节日里,是可以向爸爸妈妈大大方方要新玩具的,不需要哭闹也不需要讨价还价。我之前说过,立规矩一定是要符合社会认知的,那么对于很多的中国传统节日来说,我们都有送礼的习惯来表示自己的一种祝福,所以我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参考来要求女儿,告诉她儿童节啊、生日啊这样的时候,就是可以有礼物、要玩具的,而不是时时刻刻走出去,就想尽一切小伎俩来得到玩具。


当然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来帮助我的女儿建立这个认知的,各位家长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年龄很小,在上幼儿园小班、中班,尽量每个月都去创造这样一天,就是所谓的可以有玩具的节日,因为如果两个玩具之间相隔的太久,是不符合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期待值的。久而久之,你培养了孩子这种延迟满足的习惯,TA自然而然就会遵守规矩,而孩子也会知道在特定的阶段,爸爸妈妈是一定会满足我的愿望的,因为他们很爱我,愿意在节日里送我礼物。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约定,大家会发现其实现实是很骨感的,比如我女儿去超市,虽然没有到可以买玩具的节日,她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她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舍得离开,眼巴巴地看着我,暗示她很想要这个玩具,我就会蹲下来问她是不是很想要这个玩具,各位家长们要记住愿意平视和孩子沟通,本身就是爱孩子、尊重孩子的体现,这样会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然后孩子就会告诉我她想要哪个,我是这样说的:“妈妈算了一下,距离下一个节日还有十一天,你可以把这个玩具记下来,如果到了节日你还是最喜欢这个玩具,很想要,妈妈就陪你来买。”这个时候宝宝当然是失落的,但是她明白应该这么做,所以就只能点头答应。


为什么我要强调如果十一天之后孩子还是最喜欢这个玩具再来买呢?因为在两个节日间隔之间,孩子也许喜欢上不止一个玩具,这个时候就要培养TA独立选择、思考、做决定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喜欢七八个玩具却又只能买一个的时候,TA要回想都喜欢哪些、又要告诉你最想要哪个,这就是考验TA记忆力、独立思考、取舍、独自做决定的过程。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教育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关键就在于爸爸妈妈们是否用心、是否专业、是否意识到和做到。


当然,我还是会重视女儿当下失落的那种情绪,我们是必须要关注的,我会告诉她那个玩具不可以买,因为是规矩,但是你的情绪妈妈关注到了,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满足——用一些几块钱的小玩具哪怕是棒棒糖代替,这个时候孩子哪怕就得到了一个棒棒糖,TA也会很高兴。这个就是对于孩子情绪的处理、对于她爱的满足。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还有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当时我的女儿一年级,刚好那个月给她买玩具的那天是个工作日,当时她想要的玩具得去浦东的水族馆才能买到,放学回家吃完饭六点多,正值下班高峰期,我家里又住得很远,但是,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立下的规矩,我们要去遵守,所以当天来回开车三个小时,我们还是带着女儿把玩具买到了。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让孩子看到的是,我们定的规矩是需要共同来遵守和重视的,所以我希望各位家长们千万不要把爱和规矩两件事分开。


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首先,面对事情时,哪些点是需要用“爱”来满足的,是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的,哪些是要建立合理的规则的;其次,爸爸妈妈们要知道,爱和规矩是有先后顺序的,要先去爱孩子,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里面,都要先去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再思考这件事该怎么做;第三点,遵守爱与规矩的一致性原则,我建议家长们在处理同一件事的角色、态度、标准等等都保持相同的标准,不要总是变来变去。


比如这次特殊的假期,很多家长都觉得平时那些关于手机的规定统统失效了,有位家长就向我求助,过春节的时候没有继续对孩子进行每天晚上10点交手机的规定,现在孩子就没有办法按照以前的规矩进行了,这位家长是在没有和孩子做任何商量的情况下单方面地把这件事情的规矩改掉了,现在想收回手机了觉得孩子也不会再遵守之前的规定了,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说我们的家长要在规矩上保持贯连性,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决定要跟孩子“全民狂欢”,就可以和孩子做一个交代:“接下来一个星期,全中国都休息,所以手机想怎么用都可以,但是宝贝你要记住,一个星期以后,你要准备开学,所以必须要回到正常的作息时间,手机还要按之前的约定上交。”如果家长能够提前和孩子达成共识,就不会有现在不知道如何收回手机的困扰和尴尬了。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不像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那么强烈会和父母反抗,父母就会有一种随随便便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家长所以就说关电视就关、说不准干什么就必须得让孩子听自己的,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都忽略了爱的满足,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很多家长都是没几分钟声音立马高了几个八度,有的甚至先给孩子两巴掌再说,我经常把这样的过程称为父母跟孩子沟通的三部曲:1.心平气和地沟通;2.歇斯底里地叫,声音高八度;3.不跟你说,不跟你叫,先拍两巴掌,武力镇压。


亲子课堂 | 如何成就爱与规矩的完美平衡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是允许对孩子恰当的体罚的,以前我们有私塾,先生会用一根戒尺打学生的手以示惩戒,在我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我发现其实对1年级(7岁左右)之前的孩子,是可以有恰当的身体上的惩戒的。上了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家长们就最好不要再对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了,一方面孩子很容易习得这样的方式,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别人;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自己内心情绪隐忍而不发的积压,也许TA未来当爸爸妈妈了,TA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当然,对于7岁之前孩子的惩戒,我建议家长们也要有类似于“戒尺打手”的这种接触方式,不要带有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比如像随随便便打耳光,这其实会让孩子有羞辱感,我小时候我的父亲打我就是一点也不注意我的尊严的,我会被他打懵,也很恐惧,当我长大了以后,他再用这种方式打我,我又会有非常深刻的羞辱感,所以建议各位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尽量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要记住爱与规矩是一致的,千万不要变来变去,上午妈妈说了算,下午爸爸说了算,同样一件事有好几个版本的要求,这会让孩子也很头疼的,也就谈不上立规矩了。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能够把爱的情绪、情感的满足做好,同时也借助一些具体的生活事件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和未来的家教修养,包括延迟满足、孩子自控能力的训练等等,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用心陪伴孩子实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