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历史典故选录(连载三)

【按】历史可以远去,但其曾经演绎的故事却随时光一路而来。无论正与反、褒与贬、远与近,都给人以启迪或教训。中华崔氏三千年来,虽不免痛苦的经历,却更多美好的口碑,并因此持续近千年而拥“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的“望族”称誉——崔树凑(本文作者)

大器晚成——据《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但崔琰却很器重他,并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磨练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并当上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名士。其少时喜好击剑,崇尚武功,尤其喜欢交友。但有些人却认为他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窍不通,不愿与他交往。他为此十分羞愧,便从23岁起感慨发奋,拜师求学,终于文武双全。先被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招为谋士,后归顺曹操,并为其出了不少好主意,很受曹操器重。曹操有次与崔琰商量,想立其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劝说:“自古立长不立幼,否则大家心中不服,容易种下祸根。此类例子古来不少,请主公三思!”曹操知道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崔琰却丝毫不偏袒,为此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无私。

南鹞北鹰——据《晋书•崔洪传》记载:晋武帝时期,御史大夫崔洪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以敢于直言而著称,受到武帝重用。有次他上书直斥联姻帝室的冯恢“不敦儒业”,讨好冯恢的翟婴为“浮华之目”,结果翟婴的散骑常侍之职被免,众人则再次领略到崔洪的厉害。特别是那些心里有鬼、行为不端的,都生怕被瞅出毛病,像奏翟婴那样被奏掉官职。后来崔洪做了尚书右丞,辅佐尚书令,总领纲纪,那些官员就更怕他了。有好事者就此而编歌谣曰“丛生荆棘,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说的是崔洪到哪里都不饶人(后人用于比喻性格严峻之人)。再后来,崔洪官至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这个在别人眼中足以门庭若市的实权肥差,在崔洪却“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想搞歪门邪道者生怕弄巧成拙,没一个敢进其家门,。

崔洪,字良伯,晋代博陵安平人。其曾祖父崔寔是东汉后期大名鼎鼎的政论家,著有《政论》《四民月令》等书。其父崔赞于三国时期在魏国做过吏部尚书、左仆射,为人儒雅,量大胸宽。出身如此世家,崔洪传承祖辈诸多优点,年轻时就以刚正而闻名,为官后更擅于自我反思与警醒。《晋书•崔洪传》还记载说:崔洪曾推荐雍州刺史郤诜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后来郤诜却弹劾崔洪的过错。崔洪曾为此感叹:“我推举郤诜,而他却弹劾我,这是挽弓自射啊!”郤诜听到后说:“往昔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韩厥依法杀了其仆人。宣子反而高兴地对大夫们说‘恭喜我吧,我选拔了韩厥!’崔洪为国举才,我以才被举,各自为自己的职责,何故如此而言?”崔洪听后,更加看重郤诜。

房崔愧心——南北朝时北魏有个叫房爱亲的人,妻子崔氏是河北清河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房景伯,次子名叫房景光。崔氏亲自教他们读《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等九部经书。后来房景伯在清河郡做太守,有一个贝邱县的妇人来向官府告她儿子不孝的行为,官府就要把妇人的儿子治罪。崔氏得知后,就叫房景伯把那个妇人叫到衙门里来,和自己同吃同住。又叫那个妇人的儿子跟在房景伯身边,每逢房景伯去问候崔氏起居的时候,那个妇人的儿子就立在堂下看着。果然这样不到十天工夫,那个妇人的儿子就表示悔改了,要求回去。崔氏说:“此时他还是面子上的惭愧,并非内心真的惭愧,且不要理他!”又过了二十多天,那个妇人的儿子叩着头直至流血,其母也流着眼泪要求回去了,于是才叫他们母子回去。后来那个妇人的儿子,竟以孝顺出了名。有诗赞曰:崔氏佐子,教化垂箴。不在革面,须愧其心。

耻以自达——据《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记载:北齐天保初年,崔劼在朝廷里任侍郎,掌管机密要事。当时像他这样做高官的,孩子一般都在京为官。而崔劼的两个儿子崔拱和崔撝,却都做着地方官,离家很远,生活艰苦。其弟崔廓之于是劝他说:“我看崔拱和崔撝都很成才,学识口碑都不错,符合做京官的要求,你为什么不把孩子调到身边来呢?”崔劼回应道:“要想升迁就做出实绩让上级赏识,要想留好名就立身中正谨慎处事。托关系求升官是件十分厚颜无耻的事,是人生耻辱。现在我若推荐自己的儿子在朝里做官,一样也是件很羞耻的事。宁可亏了前程,也不能亏了人品!”此话后来传扬开来,人们都非常叹服崔劼的立身之道。后世很多名宦大儒,也都以此为榜样,修身持家,教化子弟。崔劼由此成为一位古代著名的模范人物。人们因此赞曰:“崔劼立身,耻言自达。虽有佳儿,不为荐拔。”并为此感叹:没有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荣耀门庭。况且当时世家大族的子孙都在京城里做官,崔劼身居要职又深受倚重,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想把两个儿子调到京城任职,是很容易的事。但他自己仍然清虚寡欲,明耻立身,不受环境影响。相比较之下,那些只顾自己,蝇营狗苟,一心只想着为自己和孩子谋求利益的人,就愈发显得厚颜无耻了。

泣谏惜法——据新旧《唐书》记载:崔玄亮(768—833年),字晦叔,磁州昭义(今河北磁县)人,祖籍博陵安平。贞元十一年进士。元和初年被荐入朝。迁监察御史,转任侍御史。唐宪宗时历官密、歙、湖三州刺史。与白居易等有往来。唐文宗时,节度使郑注受人指使,诬称宰相宋申锡联络皇弟商议谋反,唐文宗准备法办他。崔玄亮率十四位大臣乞求文宗明察,并建议慎重调查,文宗不准。崔玄亮进而跪哭说:“孟子说过,身边人都说谁该杀,不能听信;大臣们说谁该杀,不能听信;天下人都说谁该杀,然后查明真相,才可以依法处置。现在是开明时期,处决一个平民百姓尚须谨慎,何况处决一个无辜的宰相呢?我只是为您维护法律尊严,确实不是为宰相辩护啊!”文宗听后深有感悟,怒气稍解,于是不再坚持处决宋申锡。大臣们都佩服崔玄亮的刚正果敢,崔玄亮由此名重于朝。

文章四友——据《新唐书•文艺•杜审言传》记载:“(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四人虽诗风不一,但才华出众,并对五言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崔、杜为儿女亲家,崔融长女系大诗人杜甫之生母。

崔融(653—706年)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人,文学家及诗歌理论家。其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右者。尤以《洛出宝图颂》《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见功力。因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待续...)

(本文作者为福建宁德宗亲 崔树凑 崔氏曾为宁德显姓,居“崔彭陈林左”五大姓之首,现有人口约2000人,世出一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