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能支撑经济的增长吗?

张卫华65


毫无疑问,小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要把目光紧盯世界五百强,事实上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60%以上,很多小微企业仅仅在写字楼里租赁几间办公室就成立了,但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毕竟,很多行业确实只有小微企业去做,比如新兴行业。

都说小微企业活不过三年,这也是大部分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没有资本支持,没有利益可期的商业模式,无法有效吸引优质人才,这都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桎梏。

国务院多次发布减税降费的通告,给小微企业税费减免,降增值税、所得税,国家金融办也着力于发展小微金融,各类银行推出小微贷,生意贷,发票贷,税务贷等金融政策。

各地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给创业者各类补贴,种种行为无不证明,小微企业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经济健康增长,就业稳定,离不开小微企业的发展。


辉哥聊财税


我是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说说自己的看法吧,现在已恢复生产,经营慢慢恢复平稳,疫情期间虽然停工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影响,但是现在开足马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起色,工人们也在加班加点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相信今年经济正增长,应该是完全没问题的,不会担心!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小微企业?

首先说,小微企业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每个人对小微企业的理解是有很大偏差的,关于小微企业的标准,国家也有相关的规定,不过具体到各行各业可能会稍有区别:

(一)农、林、牧、渔业

中小微:营收20000万。其中,

中型:营收≥500万

小型:营收≥50万

微型:营收50万

(二)工业

中小微:从业1000人,或营收4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300人,且营收≥2000万

小型:从业≥20人,且营收≥300万

微型:从业20人,或营收300万

(三)建筑业

中小微:营收80000万,或总资产80000万。其中,

中型:营收≥6000万,且总资产≥5000万

小型:营收≥300万,且总资产≥300万

微型:营收300万,或总资产300万

(四)批发业

中小微:从业200人,或营收4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20人,且营收≥5000万

小型:从业≥5人,且营收≥1000万

微型:从业5人,或营收1000万

(五)零售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或营收2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50人,且营收≥5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营收100万

(六)交通运输业

中小微:从业1000人,或营收3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300人,且营收≥3000万

小型:从业≥20人,且营收≥200万

微型:从业20人,或营收200万

(七)仓储业

中小微:从业200人,或营收3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营收≥1000万

小型:从业≥2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20人,或营收100万

(八)邮政业

中小微:从业1000人,或营收3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300人,且营收≥2000万

小型:从业≥2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20人,或营收100万

(九)住宿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或营收1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营收≥20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营收100万

(十)餐饮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或营收1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营收≥20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营收100万


(十一)信息传输业

中小微:从业2000人,或营收10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营收≥10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营收≥10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营收100万

(十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或营收1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营收≥10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营收≥5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营收50万

(十三)房地产开发经营

中小微:营收200000万,或总资产10000万。其中,

中型:营收≥1000万,且总资产≥5000万

小型:营收≥100万,且总资产≥2000万

微型:营收100万,或总资产2000万

(十四)物业管理

中小微:从业1000人,或营收5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300人,且营收≥1000万

小型:从业≥100人,且营收≥500万

微型:从业100人,或营收500万

(十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或总资产120000万。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且总资产≥8000万

小型:从业≥10人,且总资产≥100万

微型:从业10人,或总资产100万

(十六)其他未列明行业

中小微:从业300人。其中,

中型:从业≥100人

小型:从业≥10人

微型:从业10人

小微企业能促进经济增长吗?

中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是我国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灵活,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散见于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有的以传统技术为主,也有的立足于高新技术领域。因而大力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对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素有“五六七八九”的说法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没有中小微企业的兴旺发达,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预期等等,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德国的经济总量,不到美国的1/5,外贸出口额却与之旗鼓相当。秘密就在于,德国有一大批竞争力极强的中小微企业,构成德国制造和出口贸易的中坚和脊梁。这些闷声发大财的中小微企业,被称作“隐形冠军”。从数据上看,“隐形冠军”的数量与制造实力呈正相关性。

中小微企业强,制造业才强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在人力、财力、技术及融资方面都处于较为明显的劣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弱。有人称民营企业受困于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这何尝又不是中小微企业的真实写,而这些困难,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小企业究竟面临哪些困难?

用工荒,对一流人才缺乏吸引力

这里的用工荒不仅仅是指招不到人,更严重的是无法吸引一流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多年来,中小企业招人难、用人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工者的就业观发生了很大转变,就业面逐渐宽泛,对于企业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不健全的用人制度,比如福利体系不健全、晋升机制存在漏洞等,其结果就是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入驻企业,同时造成企业内部优秀人才的离开,跳槽事件频频发生。内因是观念,外因是制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中小企业人员荒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再者,一些企业家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劳资双方矛盾加剧,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劳动争议,也不利于企业的招人和用人。


融资难是很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是制约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融资对外有三种手段,银行借贷、民间借贷、股权融资。中小企业不像国企、央企能大企业,相关财务制度健全、日常管理规范,因此,部分中小企业往往会被银行评估为负债率高,导致缺乏完善的征信信息,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核;而民间借贷可以弥补金融借贷的不足,但是相关民间借贷机构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内部系统不安全、高风险的问题,由此造成的法律案件逐年增多,比如,于欢案事件就曾引起社会的热议。因此,民间借贷也让很多中小企业家们不敢轻易接触。


股权融资是近年来较流行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对而言这种方式资金使用期限长、没有定期偿付的财务压力,风险较小,适合中小企业,同时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资信和实力。

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家只知道接受融资,不知道股权融资中可能涉及的相关风险,比如股权稀释导致控制权丧失;创始股东在经营方式与投资股东发生分歧,导致经营决策困难等等。以上这几点都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财务不规范,税务混乱

规模小的时候,一切从简,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混乱的弊病会日渐凸显,甚至影响一家企业的生死。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单一性,其财税部门的规模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存在财税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最明显例子就是财、政由经理一人来管,没有专业的人负责相关业务;


即使有专业的会计,但是很多会计知识技能单一,财务管理流于表面,做一些日常进出账工作没有问题,如果涉及企业更深层次的税务问题,则很难操作,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税务风险,如果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很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逐渐僵化,转型困难

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但是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能够顶住压力完成转型升级并且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是很多企业难以做到或者很难及时做到的。一家企业能否长远发展,在于企业家的眼光和格局,如果企业家仅仅图一时之利,赚快钱,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陷入困局。中小企业更应该立足时代背景,紧跟国家发展的脚步,借助各项经济政策红利,进行企业转型和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企业同时代发展脱轨,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愈发严重,企业如果不能寻求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依旧靠打价格战争取市场份额,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中,不利于推广产品,也不利于行业塑造行业的口碑;

再比如人们经济水平提高,对消费的认识不再是“实用”,而更多的是品牌的“体验”,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满足受众的“体验”,必然会让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