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您的孩子過生日,邀請小夥伴們來家裡慶祝。'叮咚"門鈴響了,一個小朋友在媽媽的陪同下帶著禮物上門了。

您的孩子接過禮物一邊興奮地問到:"這是什麼呀?"一邊著急地拆開包裝,當他看清是一本書,他非常失望地丟在一旁說:"哎呀,什麼嘛,我最不喜歡看書了。"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您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抬頭看到對方的媽媽也一臉尷尬,這時候您會對小朋友說什麼呢?以下哪一種的反應更接近您的真實表現呢?

  1. 鼓勵孩子表達他的失望情緒:"看上去你感到很失望。"
  2. 你因為他的行為很生氣:"你太不懂禮貌、這種行為很沒有教養知道嗎?"
  3. 你覺得他反應過度了:"這點小事也值得抱怨嗎?"
  4. 你因為孩子不考慮朋友的感受而責備他:"你這麼說讓小朋友多尷尬啊,快跟她道歉。"
  5. 你告訴孩子:"生日的禮物都是有魔法的,你可以用它兌換成你想要的其他東西。"
  6. 你決心做點什麼讓孩子心情變好:"哦,不如我們來吃蛋糕吧。"

以上6個反應您最可能怎麼做呢?其實,不同的反應代表了您應對孩子消極情緒時不同的應對策略。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最早研究這個領域並且卓有成效的是美國心理學大師艾森伯格(Eisenberg)。他們把父母的應對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 支持性的反應方式和非支持性的反應方式。支持性反應方式包括"鼓勵表達"、"安撫情緒"、"問題解決"三種,非支持性反應方式包括"壓制表達"、"弱化問題"和"情感受傷"。

讓我們對照上面收到失望禮物的例子,來看看父母的那些表現分別對應怎樣的應對策略。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比較看重面子、看重關係。所以當我們認為孩子的表現不得體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可能會引發了我們的自我批評,引發我們自己的自尊受傷。例如,我們會覺得孩子當面表現不喜歡這份禮物是不禮貌的,會讓對方家長認為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家缺乏家教,進而引發了我們的防禦機制,我們開始生孩子的氣、表達他們表達憤怒,這個就是孩子的消極情緒引發了我們的"情感受傷"。

為了避免孩子再繼續這種不妥當的行為,也為了儘快消除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我們可能會採用"壓制表達":"你這麼說讓小朋友多尷尬啊,快跟她道歉。"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的情緒反應是過分的、大驚小怪的,"這點小事也值得抱怨嗎?",潛意識裡是想說:"你的消極情緒是不值一提的,你應該更豁達一些、更陽光一些,別那麼小氣。"這個就是"弱化問題"的處理方式。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事實上,根據心理學家McElwain等人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時,如果父母慣常性地採取以上三種非支持性的應對策略,會嚴重阻礙孩子調節情緒的生理喚醒,容易讓孩子覺得負面情緒都是父母不接受的、有威脅性的、需要被壓抑的,從而可能錯失學習識別、應對消極情緒的機會。

我本人在2017年的一項超過400人的問卷調查中獲得的結論也支持了這點,如果父母總是採取非支持性的應對策略,孩子的問題行為會更顯著。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而採用支持性的策略則會讓兒童有機會了解他人對自己情緒體驗、情緒表達和情緒反應的態度,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從而有機會學習更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父母能夠"鼓勵表達",至少能夠接受孩子有權利對一件禮物表達出不喜歡的失望情緒。這個其實是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敏銳地覺察情緒"和"平和的接納情緒"。但是我們往往做不到,我們會認為消極情緒是不好的,潛意識裡就想盡快地把它們消除,要做一個"正能量滿滿的"、"陽光心態"的人。但是要知道,消極情緒只有被看見,才有可能真正被解決

孩子當面說發脾氣嫌別人送的禮物不好,你選要面子還是要裡子?

在接納的前提下,您就可能做出一些更進一步的處理。比如"安撫情緒",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孩子喜歡的事情來幫助他從那個情緒中走出來:"不如我們來吃蛋糕吧~"

再或者我們可以嘗試從"問題解決"入手,引發孩子失望的原因是他收到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禮物,從根本入手就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用它兌換成你想要的其他東西。"那麼這樣這件禮物本身也被賦予了價值。

瞭解了這些之後,對您有什麼啟發嗎?您是哪一款的爸媽呢?一起來聊一聊吧~


我是董一諾,養娃跟我做,帶你上王者!關注我,為您提供專業的養娃攻略,做最親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