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文/糖糖姑娘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打了三十多年的光棍,美麗賢惠的妻子主動找上門來;過了大半輩子的窮苦日子,突然空降一個土豪爸爸。”

如果人生有這等好事,做夢都會笑醒吧。

在電影《牧馬人》裡,主人公許靈均(朱時茂飾)就是這麼的“幸運”,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種“美夢成真”的背後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苦與難。

《牧馬人》是導演謝晉於1982年拍攝的一部電影,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 ,是一部關於愛情與政治情懷交融的電影,影片描寫了文革時期,艱難的政治環境下,小人物對命運、家國、民族那種堅定的信仰。

電影一上映就取得空前好評,觀眾達1.3億人次,並於1983年獲得了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片中飾演許靈均和李秀芝的朱時茂和叢珊也一舉成名,成為80年代內地最紅的明星。

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場做了小半輩子牧馬人的小學教師許靈均(朱時茂),一路風塵來到北京某高級飯店,與3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留美企業家許景由見面。

當年父親,因忍受不了與妻子的封建婚姻,狠心拋妻棄子,遠赴美國,30年毫無音訊,此次歸來,他想將兒子許靈均帶回美國,繼承他曾打下的商業王國。

影片圍繞父子間的談話展開,以現實和閃回穿插的形式推進故事的高潮,影片的場景樸實,臺詞貼近生活,情節生動細膩,人物的情感流露真切,是一部歷經歲月後依然能走進觀眾心裡的片子。主人公許靈均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導演謝晉對國家美好情感的寄託,接下來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影片的靈魂:

·一個棄兒與父親的和解之路

·一對貧賤夫妻的溫情相伴之路

·家與國兩組命題的衝突與取捨的探索之路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01一個棄兒與父親的和解之路

正如許靈均所說,他是父母封建婚姻種下的惡果,投錯了胎,犯的是出生罪。

他的父母因為錯誤的封建婚姻,兩人常常爭吵不休,幼年時期的許靈均曾一次次透過門縫看到父母爭吵、鬧僵的局面,這無疑給他幼小的心靈蒙上了深深的陰影。雖然後來父親解釋道,當年的母親性格脾氣太古怪,行為也不可思議,誰跟她都相處不到不塊來。

但在許靈均看來,這並不足以成為父親拋妻棄子的理由。

如果說母親的所作所為導致了婚姻的破裂,那麼父親當年的那一場狠心的“出走”,則將11歲的許靈均推向了無邊的深淵。

在父親走後的第四天,母親因承受不住打擊,死在了一家法國醫院,留下了孤苦無依的許靈均。

在今天看來,許靈均的原生家庭極其糟糕,父母感情不和,對他的關愛又不夠,他的出生或許是一種錯誤,但這個錯誤本不該由無辜的他來承擔,無奈的是,命運根本不會跟你講道理。

並且,原生家庭這口“黑鍋”的勢力愈演愈烈

青年時期,許靈均因父親走資本主義的緣故,被扣上了“右派”帽子,被髮配到西北敕勒川牧場勞改,接下來數不盡的日日夜夜,陪伴他的是成群的馬兒和陰冷潮溼的馬棚,有一次,他躺在狹窄的馬棚裡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時,忽然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根吊繩,許靈均心想著,這或許是某種暗示吧,是死神在召喚他,一想到這麼艱難的日子,許靈均毫不猶豫地走近繩索,眼看就要夠著的時候,身後的馬兒鬼使神差地頂了一下他的身體,馬兒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暗示呢?想到這,他內心積壓已久情緒瞬間爆發了,抱著馬兒泣不成聲。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說到這一段艱難的歲月,許靈均幾度哽咽,一句“還不如一個孤兒呢”,夾雜著他對父親當年自私行為的不滿,他也毫不留情地質問父親,身為父親、丈夫,為何沒有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坐在對面的父親聽後,長吁一口氣,他向兒子表達了深深的歉意,他說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兒子,只因那時的政治局面所迫,父子兩差點錯過一生。

漸漸地,面對眼前這位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而又極其陌生的老人,許靈均突然恨不起來了,一聲聲親切的“爸爸”,道出了他內心的平靜,他用父親那一句“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輕描淡寫過去30年的種種,此時此刻,他原諒了父親,原諒了那個時代的殘破不堪和無能為力。

許靈均對父親的怨恨已成為過去,失而復得的親情算得上錦上添花。影片的最後,許靈均認真地聽著父親講述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物質上,我是億萬富翁,但在感情上,我卻是乞丐。在美國,你有兩個兄弟,一個妹妹,但他們都是物質物質享受主義者,花花公子。

許靈均望著父親抽泣的身影,他忍不住上前安慰父親,他說,今後我們多聯繫,過段時間我帶上秀芝和清清去看望你。

這一次千里之外的旅途,是父子之間打開彼此心門、進入彼此錯失30年時光的旅途,是父子之間的一次和解之旅,同時也是一次與艱苦歲月的和解之旅,是滿滿30餘載的激情歲月的終點,同時也是起點,下一個征程,許靈均內心平和,帶著親人的祝福,堅定不移地啟程,踏上那一片曾經被他汗水浸溼的黃土地。

如果說命運是個無解的題,我們終須在艱難的歲月中學會自我救贖,與命運做鬥爭,這一點,許靈均做到了。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02一對貧賤夫妻的溫情相伴之路

很多人說,這部影片重新火起來,是因為那一段純淨的,不參雜任何雜念的愛情故事。

這個倒不假,看過影片的朋友無不被許靈均和李秀芝的愛情故事所感動。

當穿著時髦的秘書小姐打趣地問道:“許先生你和妻子的戀愛一定很浪漫吧?

許靈均笑了笑說,我們是先結婚後談的戀愛,事實上我們結婚之前沒見過面。

話音剛落,屏幕閃回到那一座破爛不堪的土坯房外,火急火燎的老郭(牛犇飾)推開門:

老許,你要不要老婆,只要你開金口,我等會就給你送過來,你準備準備,今天晚上就洞房花燭夜吧。”

因“右派”帽子的限制,許靈均已年過30還是光棍一個,多年來已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老郭的話,他純當玩笑聽聽,便輕描淡寫地說一句,那你送來吧。

沒一會兒,老郭真的送來一個身材嬌小,面露羞澀,並且比許靈均小15歲的女孩,據悉,女孩是從四川逃荒過來的,村裡其他人都嫌女孩過身材於單薄,幹不了活,老郭這才想起了給許靈均送來。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他樂呵地說道,你們兩人的結婚證明已經打好了,可不許反悔,好好過日子吧,明年生一個大胖小子,補請我喝喜酒。

老郭這個“玩笑”頓時讓許靈均無所適從,眼前這個從未謀面的女孩,居然是自己如假包換的妻子。

老郭走後,屋子裡只剩下兩個害羞的“陌生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甚至連手都不知道怎麼放了。

許靈均先開的口,你喝水吧,走了那麼遠的路,你吃飯吧,我煮的粥,這一句句簡單樸實的話語,讓這個異別他鄉的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話匣子一點點的打開,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了起來。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到了睡覺的時候,她睡在床上,他用破麻袋打了地鋪,她醒來時看到這一幕,便哇哇大哭起來,他以為她想家了才會如此,便拿出攢了許久的40塊錢和20斤皺巴巴的糧票遞給她,說你拿著這些回四川吧。

女孩一聽更難過了,委屈地說道:“你是不是嫌我長得醜”,許靈均見狀,便急忙否定,委屈地說自己是右派,可女孩卻說,郭大叔說你不是壞人,你犯過錯,我陪你一起勞動,我命好才會遇上你這麼個好人。

突然收到陌生人的肯定和信任,許靈均泣不成聲,他黑暗的世界突然闖進一個這麼善良的人,無條件信任他,怎能讓他不感動。

從此,兩顆冰冷的心緊緊靠在一起,不離不棄,直到被捂得發熱、發燙。

不離不棄,是李秀芝對許靈均的承諾,而許靈均能回報秀芝的必定是全部的柔情。

文革結束,組織摘掉了許靈均“右派”的帽子,補貼了500塊錢,並聘請他在學校當老師。

當村民都跑來他家裡道喜時,秀芝卻大“秀”一段“別樣”的愛情觀:

在我眼裡,他就是許靈均,就是當上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

很難想象,這個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女子,竟能說出如此深奧的道理,無疑給對生活幾乎喪失希望的丈夫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在困境中不氣餒,勇往直前。

一個原本一無所有的家,被她勤勞的雙手打造得井井有條、溫馨至極,屋裡歡聲笑語,屋外雞鴨成群,綠樹成蔭。

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善解人意的妻子,勤勞的丈夫,乖巧懂事的孩子,這個家真的什麼都有了。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有人說,許靈均是幸運的,因為秀芝的不離不棄和信任讓他在黑暗的日子看到了曙光,秀芝也是幸運的,許靈均不嫌棄她身材單薄、文化低,尊重她、愛護她,讓她的生命如彩虹般絢麗。這話的確不假,然而促成這種幸運的背後,是他們對彼此深入骨髓的尊重和珍惜。

在分手越來越頻繁、離婚率一路飆升的今天,電影裡那種“攜一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帶給了觀眾久違的溫暖和感動,從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時光只夠愛一個人,許靈均和李秀芝的愛情便是如此。

03家與國兩組命題的衝突與取捨的探索之路

如果說,秀芝的闖入是一種幸福,讓許靈均逐漸過上平靜的日子,那麼父親的闖入就剛好打破這種難得的寧靜。

許靈均沒有想過,有朝一日父親會突然闖進他的生活,而且是帶著“巨資”而來,誠意也很足,可悲的是,他想象不出一個留美企業家過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就像兒子清清想象不出北京城有多大一樣,他和父親流著同樣的血,世界卻差之千里。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空降一個土豪父親,對於許靈均來說,像是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浪花,很美但不真實。

什麼是真實?

電影《無問東西》中梅校長說過一段臺詞:“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也有人說:“人,只有活得真實才最有味道。”

對於許靈均來說,父親缺席整整30年,已經是一個不變的事實,從不習慣到習慣再到後來的欣然接受,這一路走來,父親的形象早已模糊不清,眼前的一切無疑是虛無飄渺的。

而身後那一片養育他的黃土地,那些淳樸善良給予他溫暖的親友,那個相濡以沫的妻子,才是最真實的。

真實如老師曾經對他的幫助:

“靈均,你的助學金批准了,你家裡沒有人了,你就搬到學校的宿舍來住吧,吃飯嘛,可以和教師一起。”

真實如村名把兩碗熱騰騰的面遞到他手上的熱心和善良:

“吃飽飯不想家,以後要用什麼就到我家來拿,住到一塊了,就跟一家人一樣,人要往遠處看,呂蒙當年還要過飯呢。”

他這個被資產階級遺棄的孩子就是靠著這些溫暖和光芒勇敢地活了下來。現在,你要他忘了根,跑到一個陌生的資本主義社會去生活,是不可能的,就像他跟父親坦白那樣:“

這裡有我留戀的東西。”

“有國才有家”,這句話是許靈均此刻內心的真實寫照。

最後,父親也承認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在我看來,雖然經歷慘惡的歷史命運,但許靈均的肉體和靈魂依然是健康的,他的健康來源於這片黃土地。

人,畢竟是美好的”,正是這些美好的情感讓他對國家和民族充滿希望。一個因錯誤路線被冤屈了20年的人,他有充分的理由抱怨、憤怒甚至離開,但最後卻選擇留下,這也真實反映了那一代人的追求和精神境界,更是一種不變的信仰,那是一個真正有“中國夢”的年代。

《牧馬人》:一代人的成長,一種信念的永生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許靈均把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看得這麼重,是因為他堅信,一個有愛的民族定會迎來光明,他願意將自己的人生與祖國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

從前的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有一個信仰,這是電影《牧馬人》給當代人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時隔37年,在流量當紅的今天,這部老片子依然能打動觀眾,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故事的美好之外,更多的是影片所呈現出溫暖和真情,讓觀眾在觀影時得到短暫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