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區西溪街道:“自管”身邊事“共建”老小區

西湖區西溪街道:“自管”身邊事“共建”老小區

武林門新村

“你好,請配合量體溫,出示健康碼!”4月13日,走進位於杭州市西湖區西溪街道的武林門新村,迎面而來的,是志願者們的笑臉。儘管冬去春來,可這個小區的門崗並沒有“鬆勁”——30多位志願者,依然天天輪班堅守。

“多虧了‘自管小組’!”84歲的居民江熹生說。2019年底,由“自管小組”牽頭,武林門新村引進了專業物業公司,結束了這個老小區30多年“無物管”的歷史。在隨後到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物業公司和“自管小組”組織的志願者,成了整個小區最貼心的“衛士”和“管家”——值班、送藥、送菜……“沒有他們,真不知道這段時間怎麼熬過去。”江熹生說。

在老小區密佈的西溪街道,經過近4年的探索與實踐,以“自管小組”為代表的“我的家園共同體”已初步形成。這裡將80多個老小區劃分為60個片區,分別設立居民“自管小組”,會同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建了基層“微治理”的新模式。

“通過制定居民議事長效機制、激勵和招引正規物業進入小區等方式,改變了過去政府‘獨唱’、社區‘包辦’的弊端,老小區從‘無人管’到‘我要管’,居民從‘站著看’到‘跟著幹’,不僅做好了民生的‘關鍵小事’,更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西溪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說。

以黨組織為引領——

“自管小組”把老小區管起來

這兩天,“莫干山路79號”小區微信群依舊熱鬧。“明天我站崗!”“我來巡邏,放廣播提醒!”居民紛紛向“自管小組”請纓,做維護小區的志願者。對於小區“自管小組”組長周建英來說,這陣子大夥的積極性讓她自豪。“雖然小區只有10幢房子、200來戶,但志願者就有200多個。疫情防控期間,門崗、巡防等工作,大家搶著報名。”

在杭州,莫干山路79號是典型的老小區。過去,設施老化、衛生狀況差、停車糾紛多等“通病”,一直困擾著這裡的居民。2016年末,在街道和社區的支持下,莫干山路79號成立了首個居民“自管小組”——“79睦鄰社”,由周建英任組長,嘗試採用居民議事的方式,共同處理小區日常事務。

“莫干山路79號之所以成為試點,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曾是單位自建房,大家相對熟悉。另外,自管小組組長周建英是社區黨支部書記,心腸熱、人頭熟,能帶領大家把小區管好。”小區所在的上馬塍社區居委會副主任俞樂說。

成立“自管小組”後,莫干山路79號變了。在大家的共同商議下,居民訂立了首個老小區“居民公約”。

除了安全、文明等一般性規定外,居民還根據小區自身特點,做了很多特別約定——比如,小區變身“無車輛小區”,無論居民租客,大家都不把車開進小區,給老人、孩子一份寧靜;比如,由“自管小組”牽頭,協調居民之間的矛盾,由鄰居“出馬”,把很多爭了又爭的“結”解開了;又比如,成立衛生、巡防隊伍,大家共同參與,小區乾淨了,也安全了……

在莫干山路79號“自管小組”成功試點的基礎上,西溪街道將基層治理的經驗持續推廣,並不斷賦予新的內容——

在文天社區的馬塍路13號小區,由“自管小組”成員牽頭,2018年夏天首次引入了物業公司。此外,這裡還通過了居民管理規約和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為物業續聘和停車管理等提供了確切的依據。

文教社區的保俶花園,在街道指導下,社區、“自管小組”和物業每月末召開“三方聯席會議”,各自提出需求和改進的意見,並在下個月會議上檢驗成效。小區增設路燈、破損雨水管道更換等棘手問題,都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

截至目前,西溪街道的60個老小區片區已經全部成立“自管小組”,其中,30個片區實現了物業化管理。

“在‘自管小組’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了黨組織引領的原則。”西溪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表示,通過把好“自管小組”的“人事關”、重構基層動員方式,這裡形成了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聯動”新機制。目前,西溪街道“自管小組”組長絕大多數為黨員,“自管小組”成員中,黨員比例佔半數以上。

西溪街道還以“自管小組”為創新契機,在老小區組建了由“網格長、樓棟長、樓組長”和“黨建工作專員、社區治理專員、為民服務專員”組成的“三長三員”工作隊伍,實現了所轄小區、樓棟“紅色服務”全覆蓋。

黨組織亦成為提升老小區管理水平的基石。2019年6月,莫干山路79號成立了“紅色加裝電梯自治聯盟”。黨員、專家代表、居民代表群策群力,6部電梯在這裡同步建成,在杭州率先實現電梯的“連片加裝”。

西湖區西溪街道:“自管”身邊事“共建”老小區

莫干山路79號

人人參與共建——

讓小區成為互惠、共享的大家庭

“以前,我們小區被分割成很多‘小天地’,大家各過各的日子。”在武林門新村,“自管小組”成員黃陸屏感嘆。

武林門新村建於上世紀80年代,由多個單位的自建房組成。除了小區大門,不少居民樓在外面造傳達室,在裡面建自行車庫,把原本就不寬裕的空間擠佔了。停車更是大問題:由於管理混亂,車輛常常把小區內的道路堵住。“前兩年,一位居民突發疾病,救護車進不來,不得不用擔架抬出小區。”

“自管小組”的成立,讓情況發生了改變。從10幢住宅、470多戶人家中,武林門新村選出了7人“自管小組”,帶領大家共同商議、決定小區的大事小事。

2018年8月,小區啟動了大規模改造——將獨立傳達室、自行車庫全部拆除、電力設備“上改下”,利用騰出來的空間,小區原本30多輛的停車容量提升到了130多輛,還建了一個小型花園,設置休閒涼亭和座椅,修建了一條800米彩色遊步道,環繞小區一週。“這麼多年了,現在這裡家的感覺更強烈了。”不少小區居民評價。

在武林門新村改造的過程中,不僅街道、社區一趟又一趟走訪相關單位,一遍又一遍修改方案,小區“自管小組”成員也一次又一次走家串戶,與其他居民“談心”。

“和街道、社區不一樣,我們是鄰居,距離上近一些。我們的建議,大家也更加容易聽進去。”黃陸屏說,居民從開始的不理解,到後面的支持,到最後站出來參與到小區的建設中,在武林門新村,變化看得見。

“尤其是引進了物業公司以後,小區無論是環境還是管理,都‘脫胎換骨’了。”黃陸屏笑著說。

“過去,政府在老小區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家園建設、‘平改坡’、小區綠化改造提升等。但由於缺乏長效機制,小區‘失管、失養、失修’等問題依然存在。”西溪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表示,當前,一些地方給群眾辦了好事實事,群眾卻不買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策制定和落實過程中,群眾的參與太少了。從“自管小組”起步,西溪街道逐步將打造“我的家園共同體”引入到基層治理的體系中來。其中的關鍵,正是引導居民完成從“小區的事政府兜底管”到“小區的事我參與,我的家園我做主”的角色轉變。

“在武林門新村、保俶花園等老小區的實踐中,居民人人參與共建,我們跨過了很多原本難以逾越的‘坎’。比如很多老小區,過去連收齊每戶每年50元的衛生費都困難。如今,保俶花園每戶每年400元左右的物業費,收繳率超過了80%,比很多商品房小區還要高;武林門新村剛開始收物業費,很多居民就主動上門繳納了。為什麼?因為居民看到了‘共建’的效果,小區不僅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人人共享、互惠的大家庭!”

在近4年的時間中,西溪街道陸續制定和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持“我的家園共同體”不斷成型。這裡出臺了《準物業小區居民自管小組管理辦法》《“我的家園”規範化服務管理辦法》等,從人員推薦、公約制定、主體安全責任等各方面,持續推進老小區的規範化運行和管理。

根據小區“自管小組”申請,由西溪街道報送,西湖區民政局對它們逐一審核資格,並進行社會組織登記備案,為老小區引入正規物業打下了基礎。

西溪街道還設立了激勵機制——街道對老小區引入的物業公司進行考核,20個考核項分別打分,鼓勵物業公司讓居民更滿意,提高物業費的繳納比例。

優質化服務贏得居民支持、長效化機制保證執行力度、人性化管理解決疑難雜症。在西溪街道,一個“居民自管”的良性循環逐步形成。

西湖區西溪街道:“自管”身邊事“共建”老小區

社區與居民、物業一起議事

凝聚社會力量——

“九長”共治,守望相助

“過兩天,‘老大難’就會解決了。”站在小區位於莫干山路上的東大門口,石灰橋新村居民羅衛平說。這個寬度不到3米的大門,是進出小區的必經之路,且靠近主幹道公交站。每天早晚高峰,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一古腦湧向這裡,常常造成擁堵。小區裡還有一個幼兒園,接送孩子的車輛更讓交通“梗阻”愈加嚴重。“不堵個10分鐘,根本沒辦法通過!” 羅衛平說。

“這個問題怎麼解?從小區到社區,一直在想辦法。”石灰橋社區黨委書記虞燕說。然而,“解題”一度碰到了困難。“改造小區大門,免不了臨近區域人行道調整、重新組織交通方案等,涉及城管、交通等多個部門,這不是單憑‘自管小組’和社區能辦得了的!”

這時,西溪街道新試點的“九長制”成了破難的“鑰匙”。“九長”,是與基層密切相關的9個“長”——即代表社區領導、執法支撐的網格長、警長、城管監管隊長;代表小區管理者的業委會會長(“自管小組”組長)、保安隊長;代表小區居民的樓道長、社團團長、文體隊長;以及代表黨建共建的小區周邊機關企事業單位片長。

“我們成立了石灰橋新村‘業之家’黨委,下設9個黨支部,將9個‘長’全部納進來,共同參與小區治理,”虞燕說,“九長制”還制定了“三張清單”,分別為問題清單、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每月15日定期召開“九長會議”,9個“長”分別提交“三張清單”,根據各自職能分別辦理,並在下個月的會議上反饋辦理情況。

今年3月15日,石灰橋新村召開了第一次“九長會議”。關於小區大門的改造,正是“自管小組”組長提出的。隨後,各個“長”紛紛響應,並提供“資源清單”,將任務領走。很快,改造的初步方案形成了——小區東大門邊將新開一個小門,將人、車分流,緩解這裡的交通問題。

作為“我的家園共同體”2.0版,“九長制”已在西溪街道的兩個小區——石灰橋新村和城市芯宇試點。“一個是老小區,一個是新建商品房小區,它們代表了杭州小區的兩種主流形態。試點希望以居民自治為基礎,通過黨組織共聚社會力量,加強融合共生,形成小區的共治、共管。”西溪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兩個小區的“九長會議”已發出多張“清單”,包括老年人送餐、小區樓道燈光改造在內的多項提升已經著手進行。

此外,西溪街道新建了“民情快遞一碼通”系統。居民可以在樓道口、小區公告欄等地隨處用手機掃碼,對小區管理提出意見與建議。這些意見與建議,同樣會作為“問題清單”發送到“九長會議”,並由系統實時跟蹤,把最新處理進展反饋給居民。

西溪街道還通過“百家宴”“鄰居節”,以及“家在西溪”“文明西溪”等文化活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興趣。

走出家門,家長裡短,你說一句,我幫一把,不僅增進鄰里感情,讓鄰里間有事更好辦、有結更好解,讓鄰里情更濃,還帶動更多的群眾融入到社區生活中,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角,同時增加了居民對“我的家園共同體”的參與率,真正讓這裡的基層“擰成一股繩”,形成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