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師古正骨術:傳承百年的獨門絕技

​子承父業,六代人堅守著家族傳統醫術;從1933年為紅四方面軍治傷,從此堅定了“擁軍愛兵”的信念;多年來廣施義診,免費為貧困患者看病。


這項傳承百年治療骨傷的“張氏師古正骨術”被列入四川省巴中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巴中市第一個列入市級非遺的傳統醫藥項目。


中醫世家

祖傳醫術解難症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天官》就有“瘍醫(外科)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骨傷科)之祝藥,刮殺之劑”的說法,這是迄今為止,史料中對中醫正骨術最早的記載。兩千多年後,由於獨特的醫理和良好的療效,中醫正骨術依然受到青睞,在歲月更迭和實踐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張氏師古正骨術:傳承百年的獨門絕技

熬製膏藥


在眾多的正骨醫術流派中,起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南江縣“張氏師古正骨術”,經歷百年風雨傳承至今。


張氏家族曾由通江遷到南江,“張氏師古正骨術”是流傳於南江縣的一種傳統醫術。境內崇山峻嶺、山路崎嶇,出門就是大山,不是上坡就是下坎,陡峭的山路給老百姓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骨傷十分常見,而“張氏師古正骨術”讓當地老百姓不再受骨傷困擾。


說起“張氏師古正骨術”的起源,不得不談到創始人張庭柱,他受醫學家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影響,在正骨手法和脫臼、骨折處理等方面學得醫術。根據藺道人的仙方,採大巴山之中藥材,配製成藥酒、丹藥和膏藥,再針對各種骨傷病情,將正骨手法和藥物配合治療,從而形成了中醫正骨術。張庭柱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醫,成了當地有名的正骨郎中。


張庭柱之子張成龍生於1874年,1898年隨父學醫。後傳至張玉喜(號師古),1910年隨父學醫。張玉喜以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享有盛名,特別擅長中醫骨科,是南江縣衛協會(中醫院前身)創始人之一,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整理研製出一套獨特的藥方。


後傳子輩張樹芳。孫輩張永龍1967年隨家人學醫,目前是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48歲的張萬國是“張氏師古正骨術”第六代傳人,1992年隨父親張永龍學醫,如今是南江縣永龍骨傷專科的坐診醫生。


繼承家風

接過擁軍接力棒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南江縣城的張永龍家,房屋建在半山,需要走一段石階才能到。


張氏師古正骨術:傳承百年的獨門絕技

參加南江中醫代表會議合影


院子裡,面容慈祥、腰板挺直,坐著整理中藥材的便是“張氏師古正骨術”市級非遺傳承人張永龍,72歲的他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談起祖傳醫術自信滿滿。


一大早,診室裡就坐滿了人,張萬國正忙著為患者治療。只見堂屋的醫案上擺滿了裝有膏、丹、丸、散的瓷瓶。原來,這是張永龍家採集的各種中草藥所提煉出的成品,堂屋還有師古張玉喜手拿藥壺的黑白照片。“‘張氏師古正骨術’用的就是祖父張師古的名字。”張永龍說。


除了傳承祖傳醫術為老百姓看病,更令父子倆自豪的是代代相傳的擁軍情懷。


張永龍介紹,祖父張師古是當時有名的骨科醫生,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通江、南江戰鬥時,張師古曾為受傷紅軍療傷,被稱為“一代俠醫”。1958年,成都軍區衛生處兩位工作人員專程到張師古家,把他為紅軍治傷的藥箱和藥瓶帶到北京展覽。


張師古留下的筆記本扉頁上有一段記錄:“1962年4月14日,川北衛生庭(廳)譚主斌、廖樹榮二位同志,來我家探問一九三三年為(老)紅軍治病原因……”。文字之上,還加蓋了南江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公章。


如今,張師古為紅軍治傷用過的藥箱和藥瓶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採訪中,張永龍拿出一本發黃的筆記本,這是祖父張師古留下的醫學手記。張永龍十幾歲就跟隨祖父張師古學醫,不僅傳承了高超的醫術,還把擁軍接力棒接了過來。祖父去世後,他一如既往地為駐地官兵免費看病。


張氏師古正骨術:傳承百年的獨門絕技

祖輩的醫學筆記


讓張永龍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武警南江中隊一文書在訓練中不慎受傷,被診斷為骨二級壞死。張永龍一邊為他治療,一邊鼓勵他樹立康復的信心。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給人民子弟兵治療,是祖輩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張永龍說。


張永龍的擁軍愛兵情懷,感染著兒子張萬國,也萌生了為子弟兵服務的念頭。“巴中是川陝革命根據地,我們一家人都對紅軍、對人民子弟兵有深厚的感情。我兒子參軍了,是一名衛生兵,我一定要把擁軍接力棒傳下去。”張萬國說。


推陳出新

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百餘年來,“張氏師古正骨術”以其恢復效果好、見效快的特點,醫治了數不清的骨傷病患者,在百姓間口口相傳。


生在中醫世家,耳濡目染,張萬國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繼承家族醫術。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對醫學有了粗淺的認識後,1992年他隨父親張永龍學習醫術,主攻正骨術。


“來看病的不僅有老人、小孩兒,各個年齡段的都有,而且需要治療的部位也不同,這就得注意用藥的不同。”張萬國說。


在醫院治療,骨折的部位一般都要被打上石膏。而在張氏正骨的診室裡,代替石膏進行輔助治療的是膏藥和夾板,不僅使骨折患者功能恢復快,還減少了併發症和後遺症。相傳這組工具是中國傳統療法所用,隨時可以拆卸觀察,比打石膏方便。


除了傳承祖傳的正骨手法以外,張萬國還整理出祖輩留下的藥方,有《正骨續筋》《中醫正骨》《人體骨部歌》《接骨臨床經驗》《針灸七法歌括》《小兒推拿法及療法歌括》等。


張氏師古正骨術:傳承百年的獨門絕技

藥瓶和藥罐


所用藥物由多種中草藥配製而成,分為膏藥、丹藥和藥酒。膏藥分專治扭傷、專治腰椎間盤突出及股骨頭壞死和專治創傷性神經損傷三種。俗話說,一張膏藥全在於如何熬煉。熬製膏藥很講究火候,一副膏藥的熬製往往需要花2個小時左右。熬成之後,分別塗於一小塊紗布上存放,使用時將膏藥烘烤後貼於患處。丹藥也分三種:接骨續筋丹,專治一般性扭傷,往往單用。正骨金丹和再生丹,多配合恢復神經的膏藥使用。製作丹藥前,先將晾乾的中草藥搗碎再碾磨,後用籮篩篩過,取其粉末存放於陶罐中,此為半成品。使用時,根據仙方及家傳秘方進行配製以對症下藥。丹藥在使用前,先用開水進行調製,再塗在紗布上,裹於患處。藥酒為五蛇療傷藥酒,取山中五種蛇,用小酢酒泡製而成,多配合丹藥、膏藥使用,起到接骨續筋、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張氏正骨這門手藝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單單依靠老一輩的手法給病人進行治療,更多的是在各種其他醫療手段的輔助下進行治療,比如看X光片。“加入現代醫療手段是為了更加有效和快速地找出病因,而治療的核心仍然是正骨的傳統手段。”張萬國說,有了現代醫療科技的輔助,對於患者的確診和後續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在現代醫療和傳統療法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百年正骨在傳承和創新中煥發生機。


“能為患者治好病,就是我一輩子行醫最幸福的事情。”這是記者採訪過程中張永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2014年建立了非遺傳習所,2016年,“師古”藥方申請了國家專利。“張氏師古正骨術”歷經四代傳承,每一代都從上一代的言傳身教中汲取養分,努力為下一代樹立學習的榜樣。


談及“張氏師古正骨術”未來的傳承,“我要把這項醫術傳承給我的兒子張國輝,讓他繼續把傳統醫藥發揚光大。”張萬國信心滿滿。


文章來源:巴中日報社/羅曼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