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背後的核心原因

文 | 步日欣

“卡脖子”背後的核心原因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商業生態已經形成了一個舒適圈。

這個舒適圈是賺快錢的舒適圈,是建立在中國龐大市場、廉價勞動力、歐美核心技術之上的舒適圈,比如裝備系統集成、行業工程建設、互聯網模式創新……

能夠賺快錢,誰還有心思去吭哧吭哧攻關底層技術?

一個顯而易見的,但凡我們被卡脖子的那些領域,不管是光刻機、EDA軟件,還是其他工業軟件(CAX),不管是新材料,還是智能製造核心零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都是“費力不討好”的細分領域。

“費力”指的是需要大且持續的研發投入,“不討好”指的是市場空間非常狹窄、想象力和爆發力有限,俗稱的不性感。

技工貿貿工技討論個沒完,有必要麼,攢個設備賣賣不好麼,幹嘛還要去鑽研底層的東西,買別人的不就好了……

這種狀態,當世界是平的的時候,大家穩穩當當,各賺各的錢,一片祥和的氣氛;一旦出現了不平衡,就像蹺蹺板,別人一發力,兩隻腳就會懸在空中下不來……

就像之前朋友圈有人評論,“欠下的債,遲早要還。”

跳出舒適圈,不容易,都是被特朗普他媽/媽/逼的。

“卡脖子”背後的核心原因

作者簡介:步日欣

創道諮詢創始人,北京郵電大學創業導師、經管學院特聘導師、天津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顧問、北京芯合彙集成電路產業平臺顧問、威海雙創街創業導師。電子工程本科、計算機碩士學位,具有證券從業資格、基金從業資格、通過CFA LII考試,先後就職於亞信諮詢、中科院賽新資本、東旭集團金控集團等,擁有IT研發、諮詢、投融資十五年以上經驗,關注投資領域為人工智能、物聯網、集成電路、智能製造、雲計算、大數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