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創新底盤,攀升產業高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山東思辨③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山東思辨③

9月16日,世界內燃機發展迎來歷史性新突破——濰柴集團正式發佈全球首款熱效率突破50%的商業化柴油機。在這個若干年前被國外企業佔據的領域,我國企業接連取得一批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的重大突破,為中國裝備製造業安上了一顆“強心臟”。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是場硬仗,但並非是倉促上陣的無準備之仗。山東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豐富,有新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獨特優勢,若能更充分發揮創新對產業鏈升級的驅動作用,就一定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憂慮與希望並存

山東具備條件的幼兒園近期陸續開園,不少幼兒園的門口出現了一種能進行出入識別、體溫檢測甚至手足口病檢測的多功能一體機。這是我省企業中維世紀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產品,目前已走出國門,助力意大利羅馬角鬥場等著名旅遊景點開放。

中維世紀在國內安防監控行業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副總經理馬戈告訴記者,公司近20年的發展中靠自主研發站穩腳跟,進口芯片佔比已從最初的5%降至0.1%,不過,高端芯片進口率仍是100%。拿上述這款新產品來說,所需的測溫芯片還要從比利時或德國進口,因產量受限,有時影響生產進度。

今年,省工信廳圍繞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在全省開展產業基礎薄弱環節專題調研,逐條梳理重點產業鏈,摸清基礎薄弱產品鏈、不安全產品鏈和受制於人產品鏈。這種測溫芯片技術的缺失,屬於其中一類。據瞭解,中維世紀已經在與多家國內芯片廠商合作開展芯片研發,但何時能取得進展尚未有時間表。

另一家山東企業章丘鼓風機有限公司,在為國內核電工程研發蒸氣壓縮機產品,這一領域此前從未有中國企業涉足。為此,章鼓從兩年前開始組建團隊,設立創新研究院,引進兩名國內外首席科學家。截至目前,已投入上千萬元。“投資很大,前景也不明朗,但必須要做。”副總經理劉士華坦言。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保護主義上升,關鍵環節、核心部件斷供風險加劇。但從記者採訪瞭解到的情況看,憂慮與希望並存:不少搞研發出身的行業領軍企業已經在依賴進口的關鍵環節、核心部件上加快自主研製,因此對眼前的困境,他們大多心態平和。

創新能力提升,助推企業以更可持續的方式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前是從日本、美國直接引進技術、設備,近兩年採取的是搭建合作平臺、雙方共同研發的形式。”劉士華介紹,某些領域,國內企業依靠持續不斷的創新,從有求於人逐漸轉變為與國外企業相互啟發、利益共建,“以後會是常態。”

只有自強自立才能實現安全發展,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初衷之一。來自省科技廳的數據顯示,當前我省正加速攻堅“卡脖子”關鍵技術,去年已啟動“高端自主芯片”“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等12個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實施505個項目,預計可形成發明專利2724項。

警惕“卡脖子”中的偽命題

最近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針對紡織機械產業集群的調研,引發了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建國的思考:這裡的紡機生產實力居全國前列,然而70%的產品銷往省外,在山東這個佔全國紡紗、織布六成以上份額的紡織大省,這個比例令人愕然。

類似的情況,省工信廳技改處相關負責人在調研時也遇到了:臨清市有家企業一直想實施智能化工廠改造,但找不到合適的智能裝備供應商,其實就在臨近的聊城高新區,就有一家專門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而且在智能化技改集成方面經驗豐富。

不通則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促進工業經濟恢復性增長,山東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做法是在供需對接上提供助力。目前看,供需對接不暢還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一個弱項。“產業鏈優化提升需要創新鏈提供有效支撐,而目前創新鏈還不通暢。”上述負責人表示,這往往形成“卡脖子”難題中的偽命題——卡住“脖子”的問題,說不定“鄰居”就能幫助破解。

省內某從事激光雕刻、切割等設備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承,2004年相關產品國內需求不大時企業就走出去了,多年來一直以海外為重心建立合作關係,對國內市場相對陌生。同時,注重原始創新的國產品牌又確實不容易收穫市場尤其是大客戶的重視。日前山東公佈第四批首版次高端軟件名單,目的就是幫助本土企業走出產品開發出來卻推廣不動的窘境。

常態化搞好要素精準對接,才能實現順暢循環。當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成為供需雙方調整心態、破除慣性的契機——要實現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優化配置,而不可偏廢。山東奧泰電氣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張光先介紹說,以往出於安全考慮,企業會選擇至少兩個海外供應商分擔風險,現在意識到,必須進行更多元的供應商設定,尤其是逐步將國產供應商納入。

這一紙訂單絕不僅僅靠“情懷”,或是低端替代的無奈之舉。“相關供應商經過嚴格篩選,企業技術過關,只是一直以來缺少被看見進而被認可的機會。”張光先說,他對國產品牌儘快“強起來”“頂上來”充滿信心。

從“快步走”轉向“跑起來”

“很多時候,企業不僅研發時要甘於坐冷板凳,研發成功了,還得再坐一陣冷板凳。”劉建國提到,康平納集團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後,相關技術也並未很快得到推廣應用,直到近年來山東抓住印染這一紡織行業的短板開啟“1+7”共享工廠體系建設,科技成果才開始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多家企業反映,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相關工程項目情況還不太樂觀,尤其高端項目距離企業預期有差距,研發出的新產品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對下一輪研發產生不利影響。

“科技創新必須從‘快步走’轉向‘跑起來’的階段,既依賴更好發揮勇於進取的企業家精神,也迫切需要來自政府的更多支持。”省高端智庫人才李海波博士指出。

山東應用場景豐富,如能發揮好這一優勢,新技術有望快速實現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此前召開的第二屆儒商大會上,致力於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的青島,以分行業分領域開放應用場景為條件開啟一場新型的招商引資。據介紹,當地已率先在家電、橡膠、軌道交通裝備、服裝、電力設備等15個行業進行工業互聯網賦能應用。

7月末,省重大項目濱州市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迎來重要節點,首批3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簽約進駐。濱州市發改委主任王慶霞表示,打造這個研究院就是為了解決好創新中企業不願做、政府不好做、科研人員又不敢做的那些問題。據瞭解,今年以來山東已謀劃實施兩批769個這樣的補短板強弱項重點項目。

不僅要加大對市場主體難以獨立攻克的重大戰略性、基礎性技術的投入,在幫助企業緩解研發瓶頸方面,各種要素保障也要“趕上趟”。省工信廳在“一縣一策”開展整縣域智能化綠色化技改活動當中,積極引導機制靈活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浙商銀行濟南分公司副總經理趙慧介紹,今年截至目前,該銀行已與近60家企業初步建立設備租賃、融資租賃合作意向,這將幫助企業以較少成本先行展開技術升級。而記者瞭解發現,省內金融機構還沒有這方面的產品。

本報記者 付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