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梁启超16岁中举人,17岁却放弃科举之路,追随只是秀才的康有为,走上维新之路。

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从改良维新到成为保皇派,梁启超经历过14年的海外流亡,参与过袁世凯的内阁,反对过孙中山的革命,颠沛流离的一生,有3位夫人,9个子女,其中3位院士,梁启超是怎样兼顾事业和家庭,没有成为丧偶式父亲呢?

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长女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毕业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清华留美预科班考入哈佛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思忠,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思庄,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女思懿,就读于燕京大学,后到美国学习美国历史,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五子思礼,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后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成为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是后人对梁启超子女的评价。

9个子女中7个在海外留学,却全部回国效力。

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首先一位贤内助不可或缺。

梁启超在广州乡试中举,名列第八,主考官欣赏其才华,将亲妹许配给他,就是第一位夫人:李蕙仙。

李夫人在家操办幼儿启蒙教育,监督日常课业,支持丈夫的维新事业,出身书香门第,性格坚强。

梁启超独自流亡的日子,也是她撑起门户。

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梁启超声讨袁世凯复辟,李夫人掷地有声:“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

李夫人病逝后,梁启超写下《祭梁夫人文》,声情并茂,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梁启超本人,也为子女的教育操碎了心。

旅居日本期间,每天固定时间为子女授课讲学,子女外出读书期间,书信不断保持联系,并不以个人意愿强加于他们。

这让人想到另外两个家庭,曾国藩和傅雷。

国人向来内敛,尤其男性,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书信成为他们与子女间沟通的最好方式,流传至今,都是良好家风的传承之作。

只为他们指明大方向,无论梁思成选择读建筑学还是择偶林徽因,这位老父亲都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最终成就一对佳偶,两位建筑学家。

9个子女3个院士,流亡14年的梁启超如何不缺席子女教育

经历过朝代更迭,乱世飘零,不入仕途,也是他对子女的坚持之一。

前几日的江西汪山土库(参看前文),家族家风教育也一样严谨又开明,正因为有了良好的引导,后代才俊辈出。教育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是文化的传承。

现代的丧偶式家庭,多以工作繁忙为理由,比起曾国藩、傅雷、梁启超的成就和生活,这些借口不堪一击。

子女非私产,但是要为之付出,像梁启超借用曾国藩教导子女的这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好的家风源自父母,莫要推卸。

梁启超故居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风水好吗?下篇文章,为你讲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