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 题/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 文/有疾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汉朝真是个挺奇特的王朝。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西汉疆域图)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方针,但是汉武帝却在这个方针下依旧任用一批甘为鹰犬的酷吏,行的完全就是法家的事情。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去世之后才有所变化。

到汉昭帝到汉宣帝时期,也就是霍光辅政的那二十来年,任用的酷吏减少,但是在这个时期似乎还完全称不上“独尊儒术”。

所谓的“独尊儒术”就好像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为的就是诓骗全天下的读书人。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了汉宣帝亲政之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方针似乎才被捡了回来,他任用的黄霸、夏侯胜、萧望之等人都是当时儒学大家。

但奇怪的是,汉宣帝自己却并不全权信任儒生,他儿子就曾经见:

「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而且汉宣帝见自己的儿子喜欢儒生,就警告他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并且在最后还加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汉宣帝刘病已)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汉朝就是在他儿子汉元帝刘奭的手上开始走下坡路。更让人迷惑的是,汉宣帝留给汉元帝的三位托孤大臣中,有两位是儒学大家,这仿佛又是在告诉汉元帝:儒学还是要重视的。

然后汉朝从汉元帝开始就一直重视儒学,一直到被儒家的“圣人”王莽篡位为止。

这其中当然也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儒家高官,甚至有不少还是寒门出身。就像我们非常熟悉的「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凿壁偷光)

位极人臣

说起匡衡,在这里先剧透一下——后来他当上了汉朝的丞相,位极人臣。然后你可能就想象出无数天道酬勤的句子来形容匡衡。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匡衡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的呢?还是乘着时代的东风漂流直上的呢?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匡衡扎实的学术水平上面。而匡衡早期的求学和仕途生涯却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顺利。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教科书上匡衡的故事)

小时候匡衡家里穷,只能一边打工一边支付学习的费用。之后进入太学参加「射策」,也就是古代的考试,考了九次才中了一个丙科。原因竟然是因为他考试的时候跑题了。

在西汉的时候,射策过甲科能当「郎中」,过乙科的能当太子舍人,像匡衡这样只中了丙科的只能当郡国中的文学掌故,掌文学及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毕竟匡衡这个野路子出身的学生怎么能比得过其它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人。

不过也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匡衡开始奋发图强,将所有的儒家经典都研究的透透的,慢慢得到了一些名声,被推荐给了并不怎么对儒学感冒的汉宣帝。

不过即使这样,匡衡依旧是得到了当时儒学大家萧望之和太子刘奭的赞赏。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电视剧中的萧望之)

可以说匡衡的仕途是从汉宣帝去世之后开始的,但是除了他的学识之外,匡衡能够上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候的政治斗争。

汉宣帝留给汉元帝的托孤大臣有三位,除了萧望之和周堪这两个儒家之外,剩下的一个就是外戚史高。

史高虽然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皇帝之下的第一人,但是汉元帝却更喜欢萧望之这个儒学宗师。固然有史高是旧外戚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汉元帝本人喜欢儒家,所以就对萧望之更加看重,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汉元帝刘奭剧照)

于是有人就给史高提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咱也提名一个贤才一来展示自己宽阔的胸怀,二来靠着匡衡的名气赢得士子们的跟随,三来等匡衡发达还能忘了咱们吗?

所以,匡衡就成为史高对抗萧望之的一个砝码,在滚滚洪流的裹挟之下走上了历史舞台。这的的确确是给匡衡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他数次向汉元帝建言献策,官位也是越做越高,直到当了丞相。

当了丞相的匡衡和之前的匡衡完全就变成了两个人。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凿壁偷光的雕塑形象)

大变样

匡衡自己发达之后的糊涂事做了不少。

宦官石显那个时候很受汉元帝的宠信,认为自己离了石显就不行。直到后来整个朝政都被石显这个宦官给把持,直接将汉元帝信任的萧望之给弄死。而匡衡这个时候连个大气都不敢出,唯唯诺诺,石显说一他肯定不敢说二。

但是到了汉成帝继位之后,匡衡见石显没有了汉元帝这个靠山,直接就对石显发起了攻击。不过这也让一些人感到很不满:你现在才弹劾石显,早些你干啥去了?于是一篇洋洋洒洒对于匡衡行为不满的文章就摆在了汉成帝的案头上。

匡衡见这样子心里怕啊,生怕这是什么计策,连忙认罪,祈求告老还乡。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汉成帝刘骜)

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从一个痴痴学者成长为了一个知道钻营和保身的老道政客,在宦海的沉浮中不由自主,陷入一轮又一轮的权力斗争之中。甚至他自己就变成了斗争的中心。

说起匡衡和石显这哥俩,就不得不提他们坑害陈汤的事情。陈汤大家都应该熟悉,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他口,名垂千古,简直就是提振士气的不二名句。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陈汤与甘延寿)

结果嘛,石显和匡衡这哥俩见陈汤、甘延寿在外立下大功,回来必定是加官进爵,成为朝廷的又一个中流砥柱。所以肯定会对这哥俩把持朝政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毕竟这哥俩都是在朝廷上耍笔杆子的,没信心能赢过陈汤这个战场上厮杀过来的猛人。

于是石显和匡衡就一起上奏,说什么陈汤假传圣旨,开了这个头边境就永无宁日之类的话。结果汉元帝迫于石显和匡衡这哥俩的势力,就将陈汤闲置下来了。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汉成帝刘骜日日贪恋美色,哪有心情管这些)

到了汉成帝继位,匡衡逼走石显之后,还是害怕陈汤,直接一封奏章又将陈汤这码事情给提出来了,说辞还是那套说辞,汉成帝也不敢惹匡衡这个前朝元老,直接将陈汤免职。

匡衡弹劾陈汤的奏章里说陈汤私自夺取从康居得来的财物,但匡衡自己也干净不到哪里去。用现在话说,这就是典型的“双标”,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没有一丁点的原则。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电视剧中的汉成帝刘骜)

原形毕露

匡衡自己的儿子仗着老爹的名声横行霸道惯了,酒后杀人之后被下狱,他弟弟就叫了一群狐朋狗友去劫狱,这件事情自然被发觉了。匡衡的势力也一下子衰落了下来。不久之后,他侵占土地的事情被人翻了出来。

本来他的封地有三千一百顷,照理来说也不少了,但是匡衡却钻了法律的空子,硬是将自己的封地扩大了四百顷。后来核查土地的时候,匡衡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威逼之下将这四百顷彻底划入自己的封地范围。

这也成为匡衡倒台的直接原因。

老师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在长大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坏事

(凿壁偷光典故千古流传)

虽然匡衡在位的时候对于当时候的社会风气提出一定的整改措施,但是现在看来,更像是匡衡自己在打自己的脸,言行不一,不能严于律己,说什么都是虚的。

现在看来,匡衡之所以努力学习,刚开始或许有出人头地,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想法。但是到后来经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之后,他忘了自己的初心,变得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政客,以损人利己为乐,以打击异己为荣,拼命往自己的身上捞好处——无论是名还是利。

这或许也和他小时候穷怕了有一定的因素吧。

当然,匡衡努力学习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毕竟有了知识才相当于有了通向上层的敲门砖。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叛将”李陵是汉武帝一生的黑点还是其自作自受?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权力之下的百态人生:从窦婴与田蚡之争来看汉武帝时期的外戚政治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另眼再看秦汉两朝的对外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