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汗多,身体有信号!

宝宝出汗多,身体有信号!

很多小朋友都有容易出汗或者活动后汗出明显的症状,这时如果稍微不注意受了凉,就很容易感冒,所以家长经常为此很苦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汗证。

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盗汗是指小朋友睡着的时候出汗,而醒的时候不出汗;自汗正好相反,主要是白天出汗,并且活动之后或者吃饭的时候汗出明显增多,所以有的家长会发现自家小朋友吃饭吃的满头大汗。中医上认为盗汗多是阴虚引起,自汗多是阳虚、气虚引起的。但小朋友出汗往往自汗盗汗同时出现。也就是说,白天活动后或者吃饭的时候出汗明显,夜里睡觉时也出汗。此外,体内有湿热的小朋友也容易出汗。所以,中医上认为,出汗的几个常见证型是:肺卫不固证、营卫失调证、气阴亏虚证和湿热迫蒸证。但是考虑到大家不是中医专业,医学基础较薄弱,难以将以上四个证型准确掌握,所以我将汗证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治疗方法做了总结,把汗证分为三个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证型,分别是肺脾两虚证、阴虚有热证和湿热证。

肺脾两虚证是小朋友虚证,我们常说“这个小朋友底子弱、身体虚”就是这个意思,以气虚和阳虚为主,主要是由小朋友年龄小,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全或者先天身体虚弱引起的,表现为白天汗出,头颈部、胸背部为主,活动后或者吃饭时出汗明显,容易感冒,容易累,活动后气喘明显等。小朋友身体虚弱,脏腑功能不全,体内阳气无法收涩汗液,所以容易出汗。

阴虚有热证是虚实夹杂,主要以肝肾阴虚为主,阴虚容易生热,所以出现阴虚有热症状,阴虚有热证可以由于久病伤阴或者先天阴虚引起。主要表现为夜间汗出,有时也有白天出汗,伴有身体瘦小、精神不振,容易烦躁,口干口苦,手脚心发热等。小朋友阴虚体内生热,内热将汗液向外逼迫,所以出现汗出。

湿热证是实证,多是由于饮食不注意,油煎油炸、辛辣食物摄入过多引起的,这些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堆积在胃肠道内,从而产生湿热,表现为额头、心胸汗出,汗液发黄,出汗后身体仍热,口臭、口渴想喝水,小便色黄等。这是因为小朋友体内湿热太重,将汗液逼迫到体外,出现汗出。

肺脾两虚证主要是虚证引起,以肺、脾等脏腑的功能虚弱有关,要用“补”的方法治疗。所以针对这种证型的小朋友

我们取的治疗穴位是补肺经200次、揉肺腧200次以补肺气,补脾经200次、揉脾腧200次以健脾,推三关200次、捏脊10次增强脏腑功能,揉一窝风100次、拿风池100次祛风止汗。
 

阴虚有热证是虚实夹杂证,以肝肾阴虚为基础,虚热内生为发病原因,所以治疗上要补肝肾、清虚热。

治疗方法是:补肾经200次、平补肝经200次、揉肾腧200次、揉三阴交200次以养肝肾,揉二人上马200次、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200次清虚热,揉涌泉200次引热向下。

湿热证是实证,应当以清湿热治疗为主,采用清热和健脾祛湿的方法。

治疗方法是:补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以健脾祛湿,清胃经200次、清大肠100次、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100次以清热祛湿,顺时针摩腹100次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湿热从肠道排出。

除了推拿治疗,还有一些外用的药物可以使用,

下面我们来推荐三个外治方法。

1.将中药五倍子、煅牡蛎、丁香等量打粉,温水调成糊状,贴敷在肚脐或者涌泉穴上,晚上敷早晨取,可治疗盗汗;

2.中药煅龙骨、煅牡蛎打粉,每晚睡觉前外扑皮肤,用于治疗自汗盗汗;

3.将中药五倍子、乌梅和艾叶各20g煮水,睡前给小朋友泡脚或者洗浴,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

出汗缓解后,小朋友可适当增加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但切记不可出汗过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