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勞動撓癢癢

古老傳統的農耕勞動會成為絕技美術


老農駕駛耕牛,木弓鐵犁鏵,把田地翻成海綿田,小塊地直接掄鎬刨睻騰,種子在裡面溫暖溼潤,吸水生根發芽。小苗成行,小鋤翻騰在田地間,呯啪作響,老農輾轉騰挪,鋤草間苗,鬆土提溫保墒,熱火朝天。速度飛快,苗間準確,草鋤乾淨。


生產隊裡,有的像貓蓋屎一樣急急忙忙掩蓋雜草,過後草又瘋長。耄耋間苗,去大留小。隊長責備,他理直氣壯地說,留下小的還長吶!實際上老態龍鍾老眼昏花,看不清小苗,薅住大苗拔掉,追求速度。一人一壟,沒人計較老半勞力,自己不服老,與人較勁。


定苗後茁壯生長,雨露滋潤,禾苗發出"嘎嘎"的拔節聲。老農大鋤一甩,前腿弓,後腿繃,"呲——"一鋤,深深地鋤進地下拉翻土壤,土層如翻滾的波浪,彼伏此起。"呲——"又一鋤,"呲——"……"呲——"一鋤一鋤又一鋤。老農說,他在給土地撓癢癢。老農年年這樣折騰地球。隊長說了,修理地球的。


高中剛畢業時,也想弄出老農的樣子,耪出老農們的耪地聲,可是好多天不出那效果,還真是門功夫。還沒過癮就考學走了。隊長說,省的耪地了!夠不上彼此羨慕。總覺得農活的辛勞艱苦中包含美感,農活的節奏裡富有韻味。


生產力有了飛速發展,機械化不可想象。機耕機種機管機收,全年全程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農民與苦力不劃等號了。播種機,插秧機,灌溉機,施肥機,收割機……又上臺階,多數發展成"無人機",不僅不用苦力,甚至不去田間,手機操作,玩著手機就把地種好管好了,越來越豐收。唐僧取經時,印度農業發達,實際上唐僧把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寫成了書籍。去年,在下一行印度送經,看到印度一望無際的麥田,農民收割小麥。傳統鐮刀勞作,幾天未見收割機。頗為鄉愁,頓生美感。


人類是要不斷進步的,將來定會有機器人種地務農。但是,現在深山裡,溝岔坡地梯田,難以機械化。有故事說,老農去耪地,耪完數了好幾遍總是少一塊,實在納悶,沒辦法只好收工。當從地上拿起草帽時,恍然大悟,原來草帽下還壓著一塊地。故事看似笑話,實際上與事實極為接近。村裡最大一塊好地才僅僅二十畝。山尖上,河溝兒旁,真有鍋臺大小的地塊兒,大草帽般大的真的存在,有的僅僅一片韭菜,有的幾苗辣椒,有的幾棵西紅柿,有的幾秧黃瓜,有的幾叢芹菜……本人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二十畝地"的山村》就是真實的寫照。


山溝野岔,殘存傳統農耕,留守人員,老弱病殘,遠處撂荒,附近種上些許,房前屋後精耕細作,偶爾可見老農田間勞作,無意表演農耕文化,客觀傳承了古老文明,眼看就要斷代了,永遠滅絕了。此文描繪永存這種淒涼悠悠的優美,作為人類記憶遺產,封存原始傳統勞動的美麗。


2020年5月1日


地球勞動撓癢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