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眼科聊验光师技能 视功能检查

这是「眼科视角」栏目推送的第 2 篇文章。

本文完整版将刊登在《今日财富报·视界》

敬请关注


纵观历届全国技能大赛,视功能检查绝对是出场率最高的一项考核内容,几乎每一届都会有关于视功能检查和应用的考题。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验光师也应该关注视功能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然而通过大赛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多的验光师对视功能不熟悉,或者是掌握不到位。本文就帮大家梳理一下在大赛中关于视功能检查考核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基本概念不熟悉

大赛模拟试题一


患者瞳距 60mm,注视 40cm 时近距隐斜为 5BI,通过测量,其近距离融像范围为 BI:10/15/12,BO:16/20/14,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集合幅度。

根据概念,集合幅度应为集合近点距离的倒数,但很明显此题中没有集合近点的位置,因此无法通过定义来进行计算。

这道题的解法是根据患者瞳距与注视距离计算出集合需求 15,然后在此基础上加 BO 破裂点值 20,也就是说该患者集合幅度为 35。

不难看出这道题就是考核对基本概念的灵活应用。通过集合需求的计算,可以了解患者由注视远距离转变为注视近距离(40cm)时所付出的集合量,而 BO 的破裂点值则代表了在注视 40cm时还能够继续付出的集合量,两者的和为全部集合量,即集合幅度。

二、不注重检查原理,忽略检查细节

大赛模拟试题二


在历届大赛中,曾涉及到 BCC 检查、NRA/PRA 检查、远距/近距隐斜检查以及融像范围检查,重点的得分项都是操作中的细节。

很多验光师在学习一项技能时,更多地只是关注其操作方法,并不重视其中涉及的基本原理,认为不重要。然而

实际上,正是通过一些原理,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并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1. 调节功能检查

在调节检查中,都是通过距离或镜片光度的变化来引起调节的产生,而根据调节的定义,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使原本模糊的注视目标变清晰。在这三项检查中,通常需要找到最后一次清晰的位置,也就是说清晰与模糊的分界点,因此正确地定义「模糊」显得尤为重要:视标开始出现毛边或虚影即可,不必等到完全不能分辨再报告模糊

2. 集合功能检查

在临床中常用的隐斜检测方法,均为分离性隐斜检测方法,即在无融像的条件下所测得的隐斜量。因此在检测隐斜时,最关键的就是将融像完全去除才能够获得正确的结果。常用的三种隐斜检测方法包括遮盖试验

马氏杆法von Graefe 法,它们去除融像的方法如下:

天津眼科聊验光师技能 视功能检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马氏杆法和 von Graefe 法在去除融像时并不完全,因此需要在测试中不断通过遮盖的方法来去除融像对隐斜检测结果的干扰。

另外,在对集合近点进行检查时,需要注意的是,集合是以眼内回旋点为中心的眼睛内转,因此在测量集合近点时需要测量由回旋点至集合近点的距离。

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测量时,需测量集合点到眼镜前表面的距离,然后加上 2.7cm(2.7cm=镜眼距 1.2cm+ 简化眼主点到角膜前顶点距离 0.135cm+回旋点至简化眼主点距离 1.35cm)。

三、实际操作中缺乏思考

1. 了解基础理论,但实际工作中不常用而被忽略

大赛模拟试题三


使用远距和近距隐斜,通过计算法来计算 AC/A。

这道题看似很简单,但全部选手中只有一位计算出了正确答案。那么其他选手错在哪里了呢?

实际上就是在计算中,很多人忽略了计算公式 AC/A=PD+Mx (近眼位-远眼位)中的 M(近距离水平眼位测量距离)。日常工作时,我们都默认 M=0.4m,因此绝大部分验光师都使用的是 0.4m 来带入公式,而正确的计算方式 M 值代入的是 0.427m。

在上文中提到,集合的产生是围绕着眼内回旋点的,因此在进行集合相关的测量时,需要将回旋点作为测量的起始点。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在计算集合近点时会考虑到 2.7cm 以外,绝大部分的验光师为了计算方便或其他原因,都会忽略掉这段距离。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认为,当测量距离足够远时,这 2.7cm 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在参加一些重要考核时,2.7cm 显然是不能够忽略的。

2. 缺乏对应用场景的考虑

对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测的时候,除了以上的细节容易忽略外,有时还存在着检测环境与患者实际应用场景不符的情况

大赛模拟试题四


通过 von Graefe 法测量远距和近距水平眼位

这样简单的测试题,得满分的人也很少,为什么呢?

在进行调节、集合检查时,很多验光师都会默认将集合掣关闭,转换为近用瞳距,再进行后续的检查。然而这样的检测环境与患者真实的用眼情况是否一致呢?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特别是年轻患者,在实际戴镜时往往只有一副单光眼镜,这就意味着他们在看近距离使用调节、集合功能的时候都是在远用瞳距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视功能表现会受到棱镜作用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视功能检查如果是在近用瞳距下进行检测,很显然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出患者的视功能情况。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他们通常在看近时会配戴老花镜,对应的瞳距则应该是近用瞳距。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查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用眼的情况来考虑检测的场景与方法。

四、调节、集合缺一不可

大赛模拟试题五


-3.00D 的患者佩戴 -3.75D 透镜进行视功能检查可能影响哪些视功能检查结果。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多地应该是对调节功能的影响,而通过调节和集合的联动,我们可以分析出更多可能会被影响的视功能检查结果:

  1. 调节幅度下降
  2. PRA 偏低
  3. BCC 滞后
  4. 眼位偏内
  5. 融像范围 BI 偏小,BO 偏大
  6. 调节灵敏度负片难通过
  7. 聚散灵敏度 BI 方向难通过

看近时发生的近反射三联征提示了调节和集合是联动的。因此在分析时需要考虑调节和集合的互相影响。

通过本文介绍,相信大家应该对视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在日常进行视功能的学习、操作时,可以通过对原理的了解、检查中细节的把控、以及结合患者实际用眼情况,将调节、集合功能视为整体进行分析等方面,在视功能检查与应用中有所收获。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


下一篇「眼科视角」专栏文章,将聚焦验光师技能之角膜接触镜,敬请期待。

天津眼科聊验光师技能 视功能检查

天津眼科聊验光师技能 视功能检查

跃头条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