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前言:

6月20日,人民网就缪可馨跳楼事件做出点评,当时距事件发生已经超过两个星期。

人民网的点评中指出相关部门发布的通报内容脱靶。

的确,事情过去这么长时间,缪可馨的跳楼原因仍然不能确认。

所有的调查前因后果并不吻合,不能给家属和社会一个合理的交代。

跳楼事件引出了教师暴力,学生作文抄袭,家长教育失败几大问题。

但是从种种迹象来看,后两者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正如点评中所说,缪可馨的离开,留下太多的遗憾和疑问。人们关注之处,不仅在于涉事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有无办辅导班、体罚及收红包等违规行为,更在于对生命消逝本身的追问——当缪可馨决定跳楼的那个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直接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压垮缪可馨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还有没有其他的“稻草”?

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原因,缪可馨就选择跳楼,那么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细思极恐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之间微弱的冲突就会导致生命的流逝,那还有家长敢送孩子上学吗?还有老师敢去批评学生吗?教育系统是不是就要就此崩塌?

缪可馨跳楼事件确实再次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推到了舆论中心。

缪可馨跳楼属于师生冲突的极端事件,事实上,很多孩子也遭遇过这种冲突。

曾经有个小孩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了一份很难的考题给她做,结果她交了白卷。后来,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讽刺她,说她喜欢吃鸭蛋,并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从此,她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这个小孩就是著名的作家三毛,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给她带来的伤害。

事实上,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一些不太友善的权威关系。

而且,在这种关系中,受伤的往往是弱者。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一、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


1、权威的概念


心理学家费洛姆曾在著作《健全的社会》给权威下过这样的定义。

权威是指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看成是比自己优越的人。

并将权威分为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两种。

(1)在理性权威中,两人属于高低关系,身份较高者对身份较低者有帮助作用。

理想的师生关系可作为理性权威的代表。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一致,教师如果成功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会感到满意;如果他失败了,这种失败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

这种关系的动力是减小师生之间的差距,当学生和老师平等或者超越老师时,关系会自身解体。

这种关系下,双方是充满爱的,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2)在非理性权威中,两人除了高低关系之外,身份较高者对身份较低者还有抑制作用。

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可做非理性权威的代表。

奴隶主想尽可能的剥削奴隶,剥削得越多,奴隶主就满意;而同时,奴隶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守卫自己应该得到的幸福。两者的幸福是对立的,因为一方的利益来自于对另一方的损害。

这种关系的动力是剥削他人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最终身份较低者会和身份较高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极端情况奴隶会通过造反来争夺自己的利益。

这种关系下,奴隶主对奴隶是冷漠无情的;反之,奴隶会怨恨或仇视剥削者,但为了生存,奴隶会压抑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权威关系都处于两者之间。

在权威关系中,理性权威占的比例越高,双方关系越和谐,身份较低者也就越可以自由地发展。


2、缪可馨和老师的权威关系


我认为,缪可馨与其老师袁某某的权威关系是更倾向于非理性权威的。

在披露出的和袁老师的相处的场景中,缪可馨和她的家长都是感觉到压抑和不适的,甚至是被压制和剥削的。


(1)性格冲突对弱者的压抑


从缪可馨的留下来的几篇作文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氛围比较开放,和父母说话也是比较放的开,对权威并没有太多的畏惧心理。

从实名举报袁老师的学生透露的信息来看,袁老师是有些暴力的人,她常常通过暴力来解决师生冲突,她也承认曾因为缪可馨成绩下滑而打过她。

在这样的差异下,缪可馨的个性发展肯定是受限制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


(2)自主选择导致的尴尬局面


袁老师私下举办辅导到,班里只有缪可馨没有参加。

缪可馨个人更喜欢校外老师的作文课,这种选择也确实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来的。

但是对于缪可馨出于个人喜好的选择,袁老师似乎并不能接受和理解。

因为师生关系问题,缪可馨家长还曾给袁老师发过500元红包,袁老师欣然接受了。

很显然,袁老师收取红包属于借助权威地位,剥夺他人钱财。

(3)缪可馨出事后,袁老师将冷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缪可馨出事以后,袁老师并没有及时联系家长,甚至事后也没有跟家长进行相关的沟通。

她的处事方法根本没把家长放在眼里的。

事后第二天,袁老师还像没事人一样来学校上课,对于学生的离去没有心痛和惋惜。

缪可馨出事后,有位家长,带头在家长群里力挺袁老师没错,还要求其他家长点赞。

此话一出,众多家长纷纷点赞,伤透了缪可馨父母的心。

在以袁老师为核心的微信家长群,人情味异常寡淡。

同在群里的袁老师,没有出面制止。

那些点赞的家长是出于本意,还是老师的诱导,亦或是为了孩子不敢得罪老师,也未可知?

以上种种足以推断出,袁老师对家长以及学生的感受是忽略的。

在这段权威关系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爱的火苗。甚至可以说,用冷漠无情来形容这段关系都不为过。


(4)修改作文,不贴合实际


缪可馨品学兼优,还一直上作文培训课,而对于这样一个作文还算不错的学生,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她重写作文,并且还批评她负能量,会让人对老师的目的有些怀疑?

我看过缪可馨的那篇作文,并没有传递什么负能量,她只是展现了一种社会状态。

在修改的过程中,袁老师也没有清晰明确的说明负能量在哪里?

而是一味的否定她的写法和事例,让她全部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修改。

这种方式很明显是独断专行的,无疑会压抑孩子自主表达的欲望。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二、冲突为何会酿成悲剧


为什么非理想权威下的冲突那么多,缪可馨事件会以悲剧为结局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人的本性


人类的本性中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欲望,希望自己永远被认可。

除此之外,人还追求快乐。

弗洛伊德曾提出了,本我追求快乐原则的说法,贪婪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满足本能的快乐。

袁老师收了红包,从他给家长的回复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很快乐。

但是缪可馨不参加她的作文辅导班,反而去别人那里学习,对她这个“优秀教师”也是有所打击的,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这种情绪,有没有对缪可馨过于刁难?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2、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冲突


国家实力:

袁老师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那时候,中国非常落后。

缪可馨出生于改革开放的丰收期,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科技力量:

袁老师成长的年代,没有电脑手机、普通人想要获取信息和资源是非常困难的。

缪可馨生活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让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社会环境:

袁老师奋斗的年代,民智还没有得到启迪和开发,资源基本都是由行业的权威人士垄断的,集体主义是大家推崇的核心。

如今,自媒体时代到来,人人都有了发言权。只要有实力,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相关领域的大V,社会处于集主义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阶段。

权威的特权开始瓦解。

之前看过心理学大V李松蔚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有一次他受邀和几位科学界权威一起做节目,在那个团体中,他因为年龄小而显得有些违和感,但当主持人以网红的身份介绍他时,一切又显得非常贴合、流畅了。

自媒体的时代,社会有了很多的改变,有态度、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熬到权威阶段才有话语权。

人们对于权威也没有以前那么崇拜了,甚至越来越多的人都敢于挑战权威。


3、学校资源的局限性


年轻教师接受度更强,但专业能力有限;骨干教师专业能力过硬,但作风传统和老派。

现有的学校的制度中,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班主任精力可以顾及的范围。

做一个优秀教师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她在学校拿到的工资不成正比。

学校有固定的选拔标准,并不能兼容学生的所有特长。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做不到完全公平。

应试教育的选拔标准会和孩子真正的发展需求产生冲突,通常老师会要求学生压抑需求,迎合标准。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肯定会倾向于喜欢更加听话、不惹麻烦的学生。


4、家庭条件的局限性


缪可馨家长曾因师生关系问题主动给老师发500元红包。

有人批评孩子家长的做法,觉得她们不够勇敢,没有和权威对抗的勇气,导致孩子也这样。

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是十分赞同,因为这个观点并没有揭露问题核心。

毕竟,人的勇气是和能力成正比的。

缪可馨的家庭可以代表中产阶级以下的工薪家庭。

这样的家庭的真实处境是每天都要上班,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和车贷要还。

我相信,父母一定也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但问题是他们的能力能够到哪些资源?

一般的家庭只能是按照家庭住址去搜索周围的教育资源,然后去选择性价比更好的学校。

而且,大部分这类型的学校结构都差不多,骨干老师因为业务能力强被学校和家长惯坏了。

但应试教育作为高考的选拔标准,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选择业务能力好的教师。

毕竟,除了希望孩子可以快乐成长之外,家长更在乎他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以上种种表明,缪可馨和袁老师之间的冲突很多,但却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导致她只能应对。

无能应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现状一定会给她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三、合作,与非理性权威的和解之道


非常诚恳的说,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短时间内不会太大改变。

首先,老师的性格一下子改变不了。

其次,教育系统的运转也离不开这些老师。

最后,除个人问题外,这些人身上也有很多时代的印迹。

如何对待他们也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对待那些曾经为国家、社会、家庭努力奋斗的人的态度。

既然没有办法避免,也就只能选择解决。

阿德勒在著作《超越自卑》中提到的合作意识在这个问题上很适用。

书中,阿德勒阐述了人获得价值的动机和实现方式。

他认为人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她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和他人合作。

想要让自己在非理性的权威关系中如鱼得水,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的第一步是选择合作对象。


1、合作对象的选择


如果学生碰到人品特别差的老师,或者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冲突异常强烈,亦或是学生自己有明确的目标,但是老师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这些特殊情况下,我还是建议换一个老师进行合作。

其他情况,我还是比较赞同孩子对老师进行适应。

孩子最终的发展目标是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可以为社会、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

孩子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其中,和非理想权威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

所以,如果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我还是建议和非理性权威合作。


2、谨记一致性目标


任何两方进行合作,前提都是目标一致。

师生关系也一样。

所以,在师生间的权威关系中,学生应该学会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目标。

比如,缪可馨事件中,袁老师对写作技巧和主题的确定,是以应试前提为准则的。

缪可馨把别处学来的方法,放到课堂是去使用,其实是违背他们之间的共同目标的。

这样做,很容易将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3、摸清楚对方的底线和脾性


很多资料都可以证明袁老师脾气火爆。

在和这样的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摸清楚她的秉性和发火的界限是很重要的。

尽量把事情控制在老师能够忍受的界限内,既保护了关系,也保护了自己。

那么,如何摸清楚呢?

通常,我们可以观察她发火的点在哪里,看她喜欢的学生身上有哪些特质来进行总结。


4、合作的好处和暂时性


像袁老师这样的教学骨干,业务能力肯定是不错的。

他们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试题非常了解,对于相关变动也很敏锐。

学生和老师合作之后,是可以更好解读老师的意图,获取这些资源的。

获得这些资源,就会有机会考取更好的学校,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自己。

而且,任何的权威关系都只是暂时的。

缪可馨和袁老师之间的权威关系只会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

缪可馨跳楼事件:非理性权威下的悲剧,该如何破解?


写在最后: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非理性权威关系困扰。

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不舒服的、是压抑的、甚至是被剥削的。

可这又不是短时间内能连根拔起的问题。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办法杜绝这种现象之前,我们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来度过这些难关。

《健全的社会》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即便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对奴隶本身也是有好处的,他从奴隶主那里获得的粮食和资源,可以保证生命的继续和延续。”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延续下来的生命,确实等来了奴隶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