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往事 第四十六章:捕虎回忆

狩猎往事 第四十六章:捕虎回忆.mp317:22

来自小王同学20

我和莫日根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个人继续长夜漫聊。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小兴安岭的群山密林中,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原住民,每年的春天,等冰河一开江,鱼汛就到了,鄂伦春打渔人就会坐着桦皮船,去江、河、湖泊里捕鱼。
桦皮船,是鄂伦春打鱼人独有的捕鱼工具,既轻便又快捷,桦树皮船呈长方形,平底,在船两端,上面与船身的表面平齐,而底部上翘,合拢于两端。如果俯视,整个船体呈“梭”形。
整条船的长度,大约有五至七米,船身最宽处,为八十厘米至一米,高度为六十厘米左右,一般是用樟子松或柳木,来做船身的骨架。做桦皮船前,先裁好几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做好船的骨架,然后用马鬃绳,把煮过的柔软桦树皮,一张张缝接起来,包裹在船的骨架上。凡是桦树皮的接合处,都要用松树油堵住,保证船身没有漏水的地方。船身的骨架,镶包已缝合好的桦树皮船衣,缝合处的缝隙上,要多涂一些松树油,这样船在水面划动的时候,就不容易渗水,最后在船体上沿内外平行,用四、五条薄厚适中的桦木板条,或柳木板条嵌合,使船体上沿与柳木框条合龙。在船体的两端,沿合拢处,用皮条或湿柳木条捆扎好,一条桦树皮船,基本上就做好了。


桦树皮船,轻便耐用,浮力大,船体呈梭形,两端收拢呈流线型,在河里划船时,不但阻力小,而速度快,划船都是单人、单桨,能承载三个人或三百斤左右鱼的重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的时候,可将桦树皮船沉入岸边的浅水中,泡在水里,能防止船体干裂。整个船体轻便的,只要一个壮年男人就能扛走。
鄂伦春族打渔人还有一个习惯,每当家里男人划着桦皮船,离开岸边的时候,他的婆娘,都要用柳枝条,轻轻抽打几下自家男人的后背,这样就预示着出去打鱼,一定会满载而归。
我和莫日根越唠越投机,莫日根饶有兴致的给我讲起三年前,他们活捉猛虎的那次惊险经历。
三年前的冬天,他们部落出动了众多猎手和猎犬,经过连续五天的追踪,成功的将一头猛虎捕获。
老虎在山里本就难寻,而且天性喜静不喜动,多半是独自生活和潜居在深山密林之中,猎人轻易看不到,更难以接近。再加上老虎的活动范围广,来去自由,在时间上也没有固定规律可循,等闲猎人,很难有捕杀老虎的时机。
最重要的一点,老虎是兽中之王,不但凶猛灵活,而且富有智慧,即使你能发现它的行踪,试图悄悄接近它,也要冒很大的风险,一个弄不好,就会丢了性命。所以,想要捕猎老虎,不仅十分困难,还特别危险,一般的猎人干不了,顶级的猎人也不愿意揽这种差事,没有极特殊的原因,很少有猎人愿意冒这种风险。

要捕捉老虎,必须要有好猎人、好猎马、好猎狗,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捕捉老虎的时机,最好选在深秋与初冬这段时间,在初冬第一场大雪之后,如果展开围猎,才可能有比较大的胜算。
为了确保那次捕虎行动能顺利完成,莫日根告诉我,从那年的开春起,他就开始进行捕虎的各种准备,第一步,先选拔捕虎队员,他根据平时的观察,经过严格的狩猎考核,从部落四十多名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的青年猎户中,精挑细选了十五个人,这十五个人,不仅身体强壮彪悍,反应灵敏,而且最关键的选拔条件是,性格沉着稳重,遇事不慌。
这十五名猎户,称得上是鄂伦春部落中最优秀的猎手。每个人都有捕捉驯鹿,恶斗野猪,射杀黑熊的战绩,在这片广袤森林里,都有丰富的狩猎实战经验。
其次,就是马匹的挑选,鄂伦春人骑的都是纯种的小鞑子马。不要小看了小鞑子马的个头,虽然比欧洲的顿河马体型小,在平地里,也没有顿河马跑得快,但小鞑子马耐饥饿、耐疲劳、敢于和猛兽面对面搏斗,在兴安森林里,具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小鞑子马天生具有识路的本领。它们是鄂伦春猎人最好的帮手。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要挑选一批优秀猎狗,鄂伦春猎人,一直把猎狗看做自己的兄弟一般,他们从来不杀猎狗,更不吃狗肉。莫日根请来部落里最擅长训练猎狗的猎户西克腾,让西克腾把部落里所有猎狗聚集起来,从这些猎狗里,挑选出来四头体大力壮、嗅觉灵敏、动作敏捷的猎狗,先进行单独训练,最后要把这四条猎狗训练到什么程度,只要看到主人的一个手势,或听到主人的一声唿哨,它们就能立刻明白主人的指令,这四条猎狗,在必要时,敢与同老虎近距离搏杀,当主人处境危险时,能挺身而出,来保护主人的安全。

接着再从狗群中,挑选出比这四头猎狗稍逊一筹的三条猎狗,让它们担当三个狗群的领头狗,能带领狗群,对老虎进行连续追袭。最后,又从狗群中,挑出五十头正当壮年、无暗伤、残疾、体强善跑、嗅觉灵敏、敢于搏杀的大猎狗。将这五十头猎狗,分成三个狗群,由西克腾带领着三条头狗和各自狗群,开始进行协调配合和长途追踪训练。
在有猎狗群协助的狩猎行动中,动物在猎狗的追赶下,都有各自习惯的逃跑路线。山里的猎户,都记得一句口诀:猪熊走槽麂奔垭,鹿子顺梁獐上崖,野鸡出来四处飞,兔子兜圈不离家。
野猪、黑熊在被猎狗追撵之下,上、下山,都会走黑槽路,所说的“黑槽",从山型而言,就是从山顶一直到山脚下地势最低的地方,常年被雨水冲刷,就会形成一道沟槽,在这一带,水分好、荆棘刺密布,小树和大树,会向内里的方向生长,从外面很难看清里面。但是里面由于被流水冲走了土皮,会自然形成一条隐密通道,这种地方,野果子多,野猪、黑熊都爱钻这种岔道,这种黑槽山势,就如同人手指之间的缝隙。
遇到猎人围堵时,麂鹿逃命时,会挑选难走的山脊,翻过山口跑,这样很快就能把追踪的猎人和猎狗甩掉。野鹿遇到危险时,会顺着山梁逃命,利用自己身轻体便的优势,快速通过崎岖难走的山路,逃之夭夭,而獐子,习惯跳到悬崖峭壁上,再顺着很陡的险坡,快速逃脱包围。它选择走的山道,都比较险峻,大多数的猎人和猎狗,很难跟得上,兔子一旦被猎狗追撵,往往就会兜圈子,反复走圆形圈道,大摆迷魂阵。

老猎人口口相传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熊走黑槽,猪走丫,獐子(羚羊)走花捱吧。所说的“丫”,是专指高低不平的山顶,最低处就是丫,如同人分开手指,在两手指的结合处,老猎人翻山越岭追踪猎物时,习惯走这种丫路,能少走很多弯路。野猪在逃命的时候,最常走这样的地方。“花捱吧”是指很陡峭的山体或悬崖,崖面上长着草,也有小树,只不过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远处看过去,草和山石的颜色不同,羚羊、鹿、獐子,仗着身体轻灵,遇到危险的时候,在这种地形下,更容易摆脱追踪。
大多数的猎物,除非是被猎狗群撵累了,或者是被追蒙了,或者在和狗群搏斗中受了伤,大多数都不会盲目乱跑,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逃生路线,这也是动物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下,靠经验积累的生存本能。
而猎人,大多会提前在野兽逃命的必经之路上,进行蹲守布控,这样可以少爬很多山路,节省很多体力,而且常常能有意外的收获。
但是,如果一名猎人,不能活学活用这些狩猎经验,对这些狩猎常识的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那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对实际的狩猎,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西克腾用一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这三组狗群,训练得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既不散乱也不扎堆,进退有序之间还能互相支援,三个狗群,被训练得如同训练有素的三支队伍一般,绝对做对令行禁止。

等到了农历八月下旬,天气开始逐渐转冷,西克腾对狗群开始增加耐久力训练,每天清晨,他都骑上自己的坐骑,带领着狗群,进行长途训练,慢慢地,狗群能连续奔跑三、四十里的山路,同时,每天都会给每只猎狗,喂上半斤生鹿肉,增强它们的体质,让狗群能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
部落里最好的几名铁匠,合力制作了一个专门装老虎的坚固铁笼,又打制了两副能拴牢老虎腿的大铁锁链,按照部落里老猎户的指点,莫日根他们制作了两把虎杈,虎杈,是鄂伦春猎户捕捉老虎的一种专用工具,在人虎对峙的关键时候,可以用它来叉住老虎的脖颈,控制住虎头,不让虎头随意摆动,防止老虎脱困伤人。
虎杈的制作方法很特殊,在开春的时候,在树木刚要吐芽时,到树林里去,砍几根茶杯口粗的水曲柳枝干,剥去树上的嫩皮,趁着枝干新鲜柔软,把它弯成猎叉的形状,抹上兽油以后,在慢火上反复烘烤,烘干以后,再用坚韧的鹿筋,把枝干紧实缠好,使得虎杈既轻便,又极有弹性,在捕捉老虎的时候,虎杈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从挑选捕虎队员那天起,莫日根经常带领他们进山,一可以让队员熟悉地形地貌,摸清位置,等捕捉老虎时能快速确定方位,抄近道对老虎进行追踪,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也训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了解老虎习惯在哪里出没,喜欢在哪里藏身,让每一个捕虎队员都能心中有数。

莫日根还经常带领这些捕虎队员,进山搜寻老虎留下的踪迹,从老虎走过留下的足印、粪便,巡山洒下的尿液等等痕迹,增强对老虎习性的熟悉,对老虎经常出没的地带,重点留意盯防,对老虎留下标记记号的区域,反复勘察探路,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掌握先机,让自己有更大的胜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